分享

哪些人需要基因测序?

 新用户1395rzIP 2022-06-25 发布于江西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检测”对于我们而言不再陌生。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中,都蕴含着大量包含着我们健康、体质的信息。通过对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我们可以获得大量有助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信息。

       那这看似神秘而万能的基因测序结果,是否建议人手一份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当测序的结果,能够提供我们需要的信息时,才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检测。正如我们在看病时,需要开具的其他抽血化验一样,按需开具,才能精确诊断和治疗。那么,就让我们跟随小泌一起,看看究竟什么时候,我们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呢?

图片

本期目录

图片

基因测序可明确遗传病因

基因测序可查明易感基因

基因测序可指导个性化用药

01

基因测序可明确遗传病因

       遗传因素参与了人类众多疾病的发生。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常为先天性,但也可后天发病。根据涉及到的遗传物质类型,可将遗传病分为三类:

  • 染色体病:常由于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

  •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于同源染色体(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一对染色体)上,基因存在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可根据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种类及遗传方式,进一步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X连锁显性遗传病、Y染色体遗传病这五种类型

  • 多基因遗传病:与两种以上基因有关的遗传病

        以单基因遗传病—21-羟化酶缺陷症(21-OHD)为例。21-OHD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CYP21A2。当2条同源染色体上的CYP21A2基因均发生致病性变异时,人体内的CYP21A2基因编码产物——21-羟化酶即发生缺陷,不足以维持肾上腺类固醇激素的正常生成,导致出现激素缺陷的相应症状。上述致病性变异,既可遗传自父亲和母亲的精子和卵子,也可是患者胚胎形成中发生的新发变异。虽现质谱检测为诊断21OHD的一线方法,但基因检测仍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明确基因检测结果,有助于精准治疗和产前诊断。当怀疑可能患21-OHD时,即可以取患者外周血,提取DNA,进行CYP21A2基因测序,由专业人员进行变异致病性解读后,即可知道是否存在该基因的致病变异,从而确定或排除本病的诊断。同样的,其余类型的遗传病,亦可以通过对应的基因检测方法明确。但值得注意的是,基因检测结果并非100%标准答案,即若未检测到明确的致病性变异,并不代表一定不存在相应的遗传病因,可能由于解读知识的局限或检测技术受限等原因所致。

02

基因测序可查明易感基因

       易感基因,不同于1中所述的致病基因,这类基因变异不足以直接致病,对于携带易感基因的人来说,当接触到某些不良因子和环境时,其发生疾病的几率比不携带该易感基因的人,要高几倍甚至十几倍。

       2013年5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封好莱坞著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的信,信中这样写到:“…我的医生估算说,我患乳腺癌的几率为87%,患卵巢癌的几率是50%...为了预防未来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决定直接进行双侧乳腺切除手术。”医生的估算自然不是凭空而来,原来,安吉丽娜的家族中有多名女性亲属患有卵巢癌和乳腺癌,安吉丽娜也担心自己同样会罹患该病,而有生命危险,因此,提前进行了BRC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确实存在BRCA1/2基因突变。于是,她决定行预防性地手术切除。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BRCA1/2是卵巢癌和乳腺癌等的易感基因,普通人患乳腺癌的风险约为12%,而携带有该基因突变的患者患病风险则会高至60%以上。但即使如此,基因检测对于每个人也不是必须的,只有当家族中多名亲属或者有一级亲属患有癌症时,才建议行相应的基因检测。值得注意的是,易感基因突变,只是意味着患相应疾病的风险增加,而非一定会患病,同样,若没有检测出某易感基因突变,也不意味着就一定不会患该病,因为我们对疾病发病的认知还有限。

03

基因测序可指导个性化用药

      相同的药物对不同的个体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这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已知有关基因进行检测,可精准指导用药的种类、剂量和疗程。

       以APOE基因为例,通过对该基因进行检测,可以指导他汀类降脂药的应用。2018年的《血脂异常 疾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指出,APOE的多态性检测可提示个体对他汀类药物的反应,即①基因型E3/E3和E2/E4提示他汀治疗疗效有效;②基因型E2/E2和E2/E3提示他汀治疗疗效较好;③基因型E3/E4和E4/E4提示他汀治疗疗效较差。

结语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基因检测可以告知我们众多信息,但并非每个人都需要进行基因测序,还需要结合患者病情、家族史、环境接触史等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 https://www./tests-procedures/genetic-testing/about/pac-20384827 

[2] 夏维波, 李玉秀, 朱惠娟. 协和内分泌疾病诊疗常规[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1.

[3] Institute of Medicine (US) Committee on Assessing Interactions Among Social, Behavioral, and Genetic Factors in Health; Hernandez LM, Blazer DG, editors. Genes,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Moving Beyond the Nature/Nurture Debat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06. 3, Genetics and Health. 

[4] 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血脂异常疾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 2018,98(22):1739-1742.

作者介绍

图片

孙邦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19级硕士研究生,导师:聂敏教授

指导老师

图片

聂敏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

图片

第122期

总第158期

本期审阅:张茜  李梅

本期编辑:何芳  张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