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4年,四川男子21刀砍死生父,照片惨不忍睹,背后原因值得反思

 蓝色天空309 2022-06-25 发布于安徽

原创2022-01-03 18:18·历史小霸王

2004年9月7日深夜,奔波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梦乡,然而四川某户人家却灯火通明。伴随的还有人群的议论声、争吵声、哭泣声,以及,警笛声。原来是这儿发生了一起命案,这家的男主人老李浑身鲜血的躺在地上,早已没了呼吸。

而检查发现他身上的刀口多达21刀,乍一看许多人都会觉得,凶手跟他一定有深仇大恨。然而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杀害老李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儿子李敏。那21刀,刀刀都是李敏亲手所捅,那么李敏跟父亲究竟有何纠葛竟下如此狠手?

(涉及隐私,当事人不使用真名,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仅配合叙事)

2004年,四川男子21刀砍死生父,照片惨不忍睹,背后原因值得反思

李敏在杀害父亲后很快投案自首,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也供述了自己的犯罪动机。他实在是忍无可忍了,老李既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李敏之所以痛下狠手便是因为他多年以来的家暴。其实在李敏刚出生那几年,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幸福和美的,老李还是个疼老婆疼儿子的男人。

可没有几年,老李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脾气极差、酗酒家暴闹得不可开交。起因是内心的自卑,他是家中老大,底下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为家庭的贫穷,作为长子的老李并未读过多少书,早早辍学帮忙带弟弟妹妹、务工减轻家庭重担。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在火车站靠装卸货物赚点钱,比不上弟弟妹妹混得有模有样。

2004年,四川男子21刀砍死生父,照片惨不忍睹,背后原因值得反思

其实这本来也没什么,倘若能有人在旁边温和抚慰,那老李也不会生出别的心思。不巧的是李敏的母亲是个要强的女人,她有点生意头脑。生意做得蒸蒸日上,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是靠她,老李的钱只能说是零头。经济的不对等导致李母难免抱怨几句:“我嫁给你这么多年,你给过我什么?”

老李内心本就不舒服,这话简直是往他肺管子直戳,但也没有底气反驳。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借酒浇愁,喝醉了似乎就可以忘掉一切烦恼。喝醉了似乎就可以摆脱那个自卑无能的自己,渐渐的,他借酒浇愁变成了借酒泄愤。如那句话所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2004年,四川男子21刀砍死生父,照片惨不忍睹,背后原因值得反思

老李一酗酒就开始对妻儿动手,李敏对父亲的印象,更多的是一个拿着板凳、辫子、竹竿的男人。无论他们母子有没有犯错,可能只是一句话说得不对,可能只是老李要发泄自己的怒气。一次晚上李敏睡着了,刚回到家的老李不见儿子,就冲进卧室强行把他拉起来。丝毫不顾孩子明天是不是还要上课,不顾孩子是不是睡得正香,又是一顿无缘由的毒打。

老李享受这种别人的疏远、畏惧、害怕,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满足感,他的心理在多年的家暴中早已变得病态畸形。或许有人要问,既然遭受了这么多年家暴又有能力,李母为何不离婚?因为她的思想里依然保留着封建落后的观念,认为有个孩子父亲总比没有好,认为家丑不可外扬。

2004年,四川男子21刀砍死生父,照片惨不忍睹,背后原因值得反思

所以无论被打得多么痛苦,无论多么心疼儿子,她始终没想过离婚。李敏之所以走到弑父这一步,跟李母的错误思想也有一定关系,他心疼母亲不知还要遭受这样的罪多少年。当晚又一次发生争吵,李母想出门叫邻居帮忙阻拦,但心怀积怨的李敏却在母亲出门的那一瞬间拿起了桌上的水果刀。

等李母带着邻居回来,只看到躺在血泊中的老李,李敏拿到刀呆呆的站在一边望着父亲的尸体。他恨父亲这么多年的不尽责,也恨父亲这么多年的家暴,却从未想过真的把他杀死。这一次实在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智,意识到自己犯罪的李敏随后拨打了报警电话和急救电话。

2004年,四川男子21刀砍死生父,照片惨不忍睹,背后原因值得反思

可惜的是已经晚了,身中21刀的老李内脏多处破裂,在救护车赶到前便已失血性休克身亡。诚然,老李家暴的行为不对,但李敏动手杀人的举动也不可取。任何公民的生命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不得非法剥夺他人性命,李敏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虽然杀害至亲犯罪情节严重,不过此案系家庭等民间矛盾引发的故意杀人,且李敏构成自首情节。故可以从轻判处,最终,他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好好的家庭,一夜之间家破人亡,落得如此结局也是令人唏嘘。如果老李能认清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靠所谓的震慑耍威风,如果李母能不那么絮叨、封建,或许这一切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