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补时光的建筑师

 hyd129 2022-06-25 发布于上海

给老建筑看病开方的人。
缘起
上海清算所、外滩招商银行、东亚银行、国华银行……这些伫立于外滩街区的历史建筑在经历了时间的风雨后,有些已略显疲态,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钢筋水泥与花岗岩外墙,随着时间的洗礼也会渐渐变得脆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给老建筑看病开方为业,被称为“时光的修补师”。我们今天的主角萍儿,就是这样一位修补师,她曾参与过不少上海著名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如铜仁路的“绿房子”、上生新所的孙科别墅等等。
与历史建筑保护结缘
萍儿毕业于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目前在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担任建筑师。自2012年7月加入历保院,刚毕业的她第一次参与的项目就是外滩28号上海清算所的保护修缮工作,当时分配给她的主要任务是施工配合、完善前期图纸、增补节点详图等。作为第一个正式参与的历保项目,这项工程她至今记忆犹新。

上海清算所的建筑原为格林邮船大楼,历史可追溯到1921年。那年怡泰洋行购得了外滩28号这块土地,一年之后新大楼落成,人称“格林邮船大楼”。这个名字的来由是因为英商怡泰公司当时有10余艘邮船,主要经营上海至日本的直达航线、以及从上海往返于日本、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日内瓦的月度航线。这些航线上的邮船都冠以“格林”字样,因此怡泰公司又被叫作格林邮船公司(Glen Line Steamship Co.)。因为这栋大楼是邮船公司所在地,所以为了便于对外联络,大楼内装有完善的收发报系统。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楼一度被日军占用,直至抗战胜利后才被公司收回。但因战争影响,航运业务一时难以恢复正常,大楼便租给美国海军及美联社等新闻机构使用,美国的海军宪兵机关和军邮局也曾在此楼办公。1949年上海解放后,由于这栋楼有比较先进的通讯系统,吸引了刚刚成立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入,在此之后它就成为了上海人民口中的“广播大楼”。



图片
△萍儿参与绘制的大楼入口处平面图

图片

△修缮前的格林邮船大楼入口处(沿外滩立面)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楼沿外滩的宽度较窄,这栋大楼的正门实际开在南侧的北京路上(今北京东路2号)。2012年萍儿参与的修缮工作主要是加层立面的处理(上世纪30年代和1983年,大楼曾各自加建了一层),以及解决地面抬升对东入口(沿外滩入口)造成的不利影响。当今对于历史建筑的修复需要遵循“可识别”原则,因此在对加层外立面进行整饬的时候,特地使用了略微区别于建筑本身墙面颜色的水刷石饰面,这样做是为了未来修缮时能够清晰辨认曾经修缮过的部位。而在修缮东入口的门厅时,设计团队还意外发现了建筑原本的柱础尚在,这些柱础之前受外滩地坪抬高的影响被掩埋,通过这次修缮得以重新展露,此外入口的地面铺装也做了恢复历史风貌的设计,以黑白拼花马赛克作为装饰地坪。

图片
△施工过程中重见天日的柱础

图片

△修缮后得以完整复原的柱础

修缮是严谨的艺术
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是需要被严谨对待的事情。萍儿表示,一个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大致需要经过房屋测绘-现场调研-方案设计(包括历史研究、使用沿革调查、建筑艺术的人文价值评估、功能布局调整、制定修缮措施),随后将方案交由历史建筑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召开专家会予以评审,随后设计团队将根据会议意见进行修改直至通过,之后设计团队将根据评审通过的方案进行施工图的绘制工作,最后再由专业施工队进行修缮施工工作。为了让历史建筑的生命得到最好的延续,上述的每一步都不得马虎。

在上海清算所项目完成后,萍儿还陆续在外滩区域参与了东亚银行、国华银行(今上海市牙防所)、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今招商银行大楼)的修缮工作等。

位于四川中路299号的东亚银行大楼,最初由匈牙利的建筑设计师鸿达(C.H. Gonda)设计,于1926年竣工,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建成之初,东亚大楼有七层,在1930年代加建了一层。十分罕见的是,这栋大楼自建成之日起的漫长时间里一直作为东亚银行办公使用,见证了外滩的往昔荣光与今日繁华。


图片
△历史调研,公开资料:华东院的方案设计文本
当时,萍儿所在的设计团队主要的修缮工作是东亚银行的外立面和一层二层的室内改造装修。这次修缮中的一大挑战就是根据银行功能需求要在入口空间增加一部旋转楼梯,这个楼梯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需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本的建筑风格协调。为了添加这个楼梯,设计团队拿出了多个方案与主管部门及行业专家进行讨论协商,确保这一增建举措没有影响大楼内部的重点保护部位。如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包括整体性、真实性、可识别性、可逆性、最低限度干预、可持续利用等,这些都是建筑师在进行保护修缮工作时需要认真考虑的准则。

如果今天大家到东亚银行参观,在入口处一定会驻足细细品味这个旋转楼梯。除了设计精美的旋转楼梯外,细心的游客还会发现大楼外部的水刷石经过清洗修缮之后,仍然很好的保留了时光的质感。萍儿也表示东亚银行水刷石的修缮工作确实费了很多心思,最后呈现的效果也十分令人满意。另外她还提到一个小知识点,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外滩万国建筑群中有些看似昂贵的花岗岩构成的立面,仔细观察后却会发现其实它们多是在底层使用优质的花岗岩,而在上部肉眼比较难看清的部位使用了水刷石工艺,这种做法材料成本不高,工艺亦不复杂,但又不让建筑失去应有的气派,性价比极高。由此可见早年的建筑师、营造商和投资者们,个个都是成本管控的大师。

除了整体的建筑外观简洁优雅,东亚银行有众多细节也很值得一说,例如入口处BEA(The Bank of East Asia)的铁艺、门上的Art Deco细节、地坪和楼梯栏杆上类似于“天平”的装饰图案等,无不透露着精致,这一点一滴也都在修缮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守护”。



图片
△重点保护内容简表,公开资料:华东院的方案设计文本
修缮的技艺与匠心
修缮历史建筑最后的实施,背后还隐藏着施工团队的勤恳工作。每一年上海都会对施工团队进行资质考评,并且举办施工工艺竞赛等,力求提高有资质单位的施工修缮技术。多亏了这些优秀的施工团队与设计团队的配合,才能让每一个修缮项目完美落地。

萍儿参与的另一个项目,如今已是网红地标的上生新所的孙科别墅。在修缮时使用的不少缺失的老材料就是由施工团队挖掘提供或原样仿制的。施工团队在最大程度上将孙科别墅的鱼鳞状拉毛墙面、螺旋柱、拱券门窗、烟囱等都修旧如故。但这仅是外观,要知道这栋建于1931年的老别墅如何能尽量提升性能,接近现代的消防、排风标准,才是真正考验设计与施工团队的地方,二者经过仔细研究与策划,才成功地将新增的空调管道与电线隐藏在了地下室、踢脚线与天花吊顶里。

在恢复孙科别墅的花园之前,设计团队翻查了1949年的航拍图,发现如今的十字草坪并非原物,这里曾经是一片宽阔的大草坪,经过多番探讨,参建各方决定按历史风貌复原花园草坪。在草坪靠近建筑的位置原本还有一尊女性雕像,但由于历史资料有限,无法看清女神像细节,最终没有得以恢复。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寻找、鉴别、思考、决策之后,历史建筑才能在保留岁月痕迹的同时,更有尊严地走向未来。

历史建筑是时光凝结的过往,是静静沉淀的历史,是所有人共同的遗产。当我们每次眺望历久弥新的老建筑时,除了看到过去的时光,也会看到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们、工匠们持之以恒的匠心。



ABOUT “KHEK DHANG KE”
-

“客堂间”是由上海外滩美术馆发起,与城考团队合作,聚焦外滩区域内社会与个人经验变迁的长期项目平台。我们将联合外滩地区的教育者、艺术家、学者、建筑师、策展人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组建研究小组,通过定期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互换,共同策划系列研究及公共项目,以深入了解外滩地区。“客堂间”源自上海话“Khek Dhang Ke”,我们希望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外滩社区的居民及团体可以在此建立亲密的联系,丰富彼此认知本地的视角和方式。


图片
图片
与真理为伍,与时间为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