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应该淡化线上学习

 新用户7083mkCW 2022-06-25 发布于北京

       疫情里,头发浓密,很是瘙痒,我就在瞎想独居老人该怎么办,当然我只能想一想,什么也做不了,心中告诉自己要淡化这种居家静默之感。幸亏身边还有老婆动刀,粗糙地剪短我的头发,秃子也罢,狗啃也罢,不必在意形象,也是因为每一周要为小学生直播,没敢动剃光头的念想。想着过去上美院那会,一到夏天必是要与头发告别,不管父母好言相劝留着分头好看,回想,怎么就不惦记着自己学生的形象,又或者我是在肯定美院学生的形象,无论怎样也是种纠结,人生难得自由。一般人认为和尚自在,剃度了却烦恼,殊不知烦恼更多,因为要成佛要觉悟是更大的欲望,光头不如秀发,还不如泯然于尘世之间,混沌而不开窍,现代人惨一点,认为自己开窍了,无所不能,而深陷更大的混沌。

       头上出了问题,脚下也会跟着出问题。居家办公的“儿女嬉闹”“家务琐事”“网络不行”“信息泛滥”“见不着学生”等多种不便倒是美其名曰我抗了疫,头发了结了些许甲沟炎又发作,走路艰难。我马上询问熟悉的修脚师傅:“没办法呀,没法营业”“能上门服务吗”“您住的那地方,我可不敢去呀”“我去您那”“我们村也不允许外人进呀,我出去了,也怕弹窗呀”“哎,别人还可以居家办公,我们这见不到人,就没法开工呀,吃什么呀,没收入呀”“您是做什么职业的呀?”与之交流,心中一颤,我不敢应答我是老师,似乎居家办公成了一种优势,我想着要淡化居家办公。我们所倡导的居家办公,都是所谓的公职人员,有家可居,有公可办,可社会面有太多的服务业没法居家办公了,很多职业都需要面对面那点热乎气,我是应该感谢这份谋职小学的工作,作为公职人员,体制里的人不用担心经济来源,在国难面前由国家来买单,也对也不对,那丁点人文意识,或者我以为只要是老师,不管是小学老师还是大学老师,人文意识应该最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自身接触不到社会最底层的矛盾,所谓的悲悯就没有根蒂,把自己融入时代融入琐碎,才有资格说跳出来,当然大多数人都深陷其中。社区内外突然多了40元一次的流动理发师傅,一个推子一把剪刀,一块白布,一张椅子就够,不要嫌贵,一技傍身,理当支持。

       这些日子,我一直自以为是地在思索什么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那些冠冕堂皇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内容,我不想多说,都对也都不对,因为学生是个性的,教育是属于个体的。但我觉得其中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人的基础需要面对面的沟通,需要感受面对面交流的表情及气息,哪怕面目可憎也是最真实的人文反应。当基础教育大力宣传线上教学网络课程的种种办法途径之时,我们确实要警惕,线上学习把学习有效地变成了只有学习,由于知识的输入更加丰富与便捷,一方面让学生获得知识非常容易及概念,一方面其线上交流又是非常有限的,无论是考虑学生用眼时间还是以语数英为主的作业布置,都在有意无意地在提醒学生什么是重要的,换句话说语数英的线上交流只有围绕作业展开才会有效率,学生以及背后的很多家长很自然地就屏蔽科任学习资源及作业,包括忽略本来可以面对面交流的情感及意识,还有体育,老师不用使劲,正常的家长也会自觉带动学生外出锻炼等等,线上学习延展出了诸多思绪。

       有一个我社团的家长给我发微信,说老师抱歉呀,由于工作很忙,没来得及发孩子作品,其实孩子每天都有在画画。我赶忙应道:没事的,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数据不是为了展示宣传。措辞发了过去又有了些后悔,感觉矫情,应对所谓的线上教学我也没有好方法,教育席卷所有的家庭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应对,好比教委公示了恢复线下教学的时间,到点我们却无法返校一般,我们不能怪领导说话不算数,我们逼着自己得有大局意识,得听话,好多时候教育被置换成了要听话,被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无力感所侵袭。而线上教育着实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任务打卡,完成了就松了一口气,满屏的信息,到底要关注谁呢,大多数人只关注群里有没有发声,有没有新消息,家长是否在线互动,教师有没有点评,我们该如何看待居家学习与线上学习的异同,少有人深究。疫情着实在考验某种信任关系,政府要相信社区,社区要相信老百姓,那一层层社区门口大铁板的隔离,不能真正隔离那些法外之徒,但容易阻隔老百姓对政府的信心,当然还有学校对老师的信任,三六九等的信任,好比区分对主科与副科老师的信任,而手机平板背后又透着学校对家长的信任,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而言,生活习惯比学习习惯重要,学习习惯比学习内容重要,我们缺少线上教学的信任素养,没有把线上教学当做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素养的平台与机会,把“有为”转化为“无为”,凸显学生及家庭主体价值,反而把线上教育当做了线下教学的无限延伸,想着统摄所有的家庭,带动所有的学习生活状态,我只能说,督促的越多越弥散着不相信的气息,而不相信、唠叨、捆绑、要听话是很难涵养出学生自觉学习的素养的。

       我总想着淡化这样的情绪,可总想着淡化也就强化了些所谓的思绪。其一,我不自觉地就说出了教育教学中所谓的主科与副科,有些老师还会形容教师人数较少的音体美科为小科,哪有一点重视的意思,他们喜欢用语数英主科的要求来要求科任学科,总觉得科任学科不够瞧,其实关键还是在于科任没法狠抓的考试与作业,考试背后是可能值得炫耀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作业是牢牢控制学生及家庭的筹码,而在教育教学的内容里,主科与副科并非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因为可以在教育中成为的基础学科,都是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的结晶,不论高低。

       我的内心也在认可语数英的重要,一种没有办法的认可,为可怜的学生,当下的教育认可,当然,我内心并不觉得语数英有多么重要,因为在当下的情境中,语数英课程并不能完全代表温暖的母语,思辨的逻辑,开放的文化,还是回到那个老问题,问题老了并不说明问题不存在了,或者说时间根本无法解决问题,那个触及利益,积重难返,大多数人都回避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一直存在。语文重要就算了,英语怎能成为核心学科,你再怎么练不可能比得过一个伦敦街头的乞丐,浪费青少年大好的时间与精力,中高考不改,所以英语重要,可英语不改,整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都抬不起头,谈什么文化自信。数学是重要,可我们把数学课看的太重要,课里就有刷题,有模式,一步步把大部分人对数学的兴趣磨灭而小瞧了数学,最后只能在生活中运用加减,乘除都会忘。这些老问题没有解决就很自然扯出新问题,或者说是勾起了更古老的意识问题,那就是我们头脑中为何有主科与副科,大科与小科的分界,为何在拼命提倡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当下,这种界限越来越明确,换句话说在减负背景下,我们到底减了什么,我是真的不知道,我倒是知道体育与美育要考试了,那种一到体育课就自由活动的时代是可以告别了,可中小学生的辛苦有目共睹,所谓的主科打击副科的方式,就是把副科变成主科。全面发展意味着全面压制,全面逼迫,线上线下无死角,密不透风。

       我经常被认定是科任教师,科任!科任?我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什么是科任教师,网上直白的文字,说是科任是只教一门学科的老师,多数是传授知识、经验、课题讲解的老师,在课堂上通常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回答,不会多说其他的知识。幽默点说科任似乎还是很专业的,学生不提问题我们就不用回答,不用说那些跟本学科无关的废话,当然,这些意识不符合当下基础教育的育人理念,似乎把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对立起来,而网络还有一种说法,所谓的主科副科是相当于升学考试科目和非升学考试科目而言的,主科的知识量,难度,重要性与副科均不同,那么主科也很自然独立于素质教育之外,自动屏蔽综合素养、学生兴趣等。尽管网络说法片面,但是越是片面的东西,就容易简单地践行在人的大脑意识中,挥之不去。

       面对疫情,我们所谓的乐观思绪笃定着这一切都会过去,过不去就拿命抗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一直相信风水命数。很多人都信南怀瑾说中国还能走200年的好运,不知他老人家是什么时候算的命,老人家享年95岁,2012年去世,就算他开悟得早,10多岁就一语成谶,咱也还有100多年好运,算在自己头上,自己孩子身上都够,国家应该不会走太多的弯路,上海这次疫情就算是个案,唐山打人就算个体,人心不致于沦落如此,好好的日子不想过。所谓的风水命数其实是每个人的格局素养,与教育有极大的关系,可惜的是我们都想着风水命数让我们平安幸福,而不是督促我们因果报应,让我们觉得自己配得上平安幸福,这里面教育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知道如何开拓自己的平安幸福,去争取自己的平安幸福,一味地听话,一味地墨守成规,毫无新意。

       我们没有办法地安慰自己疫情也有好的一面,快递省事不用进到千家万户,亲子时间多了,网络学习平台优化了,网络会议更方便了等等,可疫情对基础教育其实冲击很大,那些投机取巧的科技对基础教育核心的问题并没有帮助,见不到学生诸多事情很难切实的开展。而科技让仁获得知识越来越方便的同时,也在瓦解人的人文精神,人对知识的敬畏,而沉迷知识,科技主义至上就是想着短平快,要高效率地见到教育教学成果回报,所以语数英线上教学步步紧逼,连学生上个厕所都要温馨提示,赶紧回线,生怕屏幕背后的学生不认真,教师自己不尽责。而科任学科也不甘落后,千奇百怪,迂回婉转,就怕在线上见不到自己的身影,这样子我们就容易把学习变成刻意地宣传,把交流做成质量汇报,好不容易有个学生反馈了科任作业,就迫不及待长篇累牍,亲切异常地进行师生,其实是与家长沟通,生怕学生家长不认同,生怕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要小看这句话,那就是我们容易把学习变成刻意地宣传,把交流做成质量汇报,宣传与汇报就很容易遮蔽学习的意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正常的家长如果要给孩子录一个能发到群中的学习视频,就要注意学生的言语、服饰、状态、家庭环境等等,会不自觉内卷很多的东西,会考虑很多无关学习的因素。想着展示孩子好的一面,人之常情,所有的线上汇报都会经过修饰,通过孩子也通过家长,最后是一个不够真实的学生状态呈现在线上,自觉学习的意义不够凸显。这当然是些情绪,有用或者没用,我只是想再次提醒,我们在线上的所有活动都需要通过家长,小学生不可能自由使用手机等技术载体,家长也不会允许的,我们应该抓住机会落实家校共育,做好家长工作即可,不用刻意牵扯学生。要考虑到不同的家长与不同的家庭状态,至少语数英作业要分层分不同家庭,而放松科任相关要求及评价,让学生自选。正常而有心的家庭根本不需要学校来操心学生的事情,有时学校布置的事情还会干扰到家庭,而父母离异,情况复杂的特殊家庭也轮不到学校来干扰,家校共育的重点是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分寸。

       我以为疫情更应该帮助我们区分居家学习与线上学习的不同,其实居家学习与校园学习及线下学习的性质是一样的,而线上学习却意味着选择性学习,进行自觉自由式学习。线上学习的可贵就是通过一种,我称其为不听话的状态而打破我们的居家学习、校园学习以及线下学习的那种必须听话的集体状态,进而弥补校园学习以及线下集体式学习的漏洞,来凸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终归而言,学生不属于学校,大部分事情其实都需要家庭内部调节解决。

         现实与精神一直在纠结,疫情里的线上契机其实是学校与家庭的和解而不是加码,而我以为更是教师安静居家学习,内修教研的好机会,教师真的能安安心心的读些书,思考些问题。其实,教育中的人文性,特别是基础教育的那点基础并不在于用什么样的线上平台,怎样的数据比较,而是背后有怎样的教育意识。线上教育最重要的状态就是淡化线下教学的那种强制性那种权威性,从而淡化各种教育模式,凸显学习最终的目的,那就是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无关他人,甚至高深的学习是要忍受孤独享受孤独的。我们可以试着淡化线上学习的内容,给予学生更开放的学习状态,我们也要淡化线上学习的平台,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及自主意识。一切看淡一些,不要过激反应,延迟满足,学会期待或许才能迎来浓墨重彩新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