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境境界第二层:四大皆空

 大智若愚wxy 2022-06-26 发布于重庆

夏蝉枝上鸣,大地起蒸云。炎热的夏季让人心困神乏,但也让人封存的欲望蠢蠢欲动。恰在此时,悥师谈起了第二层心境。

学生们对于第一层心境已经了然,各自态度不一。这第一层心境,覆盖了芸芸众生,说是说别人,实际上自己又何尝不在其内。悟性好的学生,已经闭目沉思,反省自己的诸多傲慢。而那些悟性稍差些的,也明白这“争名夺利”四个字的含义。大家缄默不言,颇有对世事沧桑,人心不古的哀叹。

图片来源网络:夜场

有一学生不甘心,问,先生,人世间尽皆争名夺利之徒耶?尽皆是红尘俗人耶?红尘岂不好哉?

悥师摇头,随即开口。

这社会毕竟是人的社会,争名夺利,毕竟是已经写好了的主流。这第一层心境,若无人点破,则将伴随其人一生。百人者九十九,碌碌庸庸,为情痴,为业狂,奔奔波波,被无尽的欲望驱赶。可也正是这匮乏里生出来的欲望,鞭打着整个社会前行。没有欲望,就不会有动力。智者知之,而不告知。是以众人皆醉我独醒。唯有寻得一个活着的意义,人才能心安理得地活着。否则便心生迷雾,不知所措。心若浮萍,则难以安宁。

心若不安,神则不静。神若不静,则心魔自生。这时候,各种心理问题如同觅得发育的土壤。心乱情障,意衰邪起。这便是第一层心境无时不刻所要遭遇的困苦灾厄。欲壑难填,而唯有满足欲望才能让自己得到些许慰藉。然而,长此以往,欲望迸发,却受限于律法,渴望却不可得,则焦躁不安,如同心中生火,此为焦虑之火。又或者,见有者而不敢拿,嫉恨他人之有者而不敢说,心中忧思累累,终日劳神伤精,怏怏不乐,此为抑郁之水。水火相冲,则精神混乱,诸邪环伺,最后人也不人,此为精神祸乱之根源。心境停留在第一层者,苦于现世,纵然腰缠万贯,奈何心灵颠沛流离,饱受无形之苦。

图片来源网络:沮丧的女孩

学生们恍然大悟,埋头记下笔记。有胆大者问曰,先生,莫非这些心理问题,都只会出现在第一层心境中?那些受此影响的人,只要摆脱第一层心境,就可以痊愈?

悥师哈哈大笑,乃至眼中有泪。不知是笑,亦或是哭。然而学生们失望了,因为悥师破天荒地没有为他们解惑。屋外烈阳高照,似乎可以照见这人间各地腌臜龌龊,让阴冷的无处遁形。太阳至阳至烈,尤其是夏日的太阳,绕是千年的寒意,也可一并驱逐。

半晌,悥师止住笑声,咕嘟嘟地豪饮几口茶水,随后又被呛得咳了起来。似是平复了一下心情,悥师又继续说道。

心境居于第一层者,不明何为符号学秩序,亦不曾反思社会框架。困于庐山,却笑庐山不美。身陷画中,却骂天地不过方寸。可若是没有这些痴男怨女,没有这些或贪婪,或执着,或博爱,或吝啬,或自负,或卑微,或坚韧不拔,或半途而废的诸多人,便不会有这个不断发展着的社会。人类因为匮乏而不得不前行,人类文明因为欲望而得以不断进步。什么是文明?这就是。

学生不解,又问,那先生为何又说,心境第二层为四大皆空?此举何意?

悥师神情略有兴奋,答道。

这四大皆空,乃是我借用了佛家典籍的词语。其本意如何,你们只需忘却。既然学了我悥学,那就按照我所定的词意来理解,方可不乱。这四大,并非指具体的东西,而是泛指整个人类文明,以及人类文明所涵盖的一切事物。亦,你们常常听到的“符号学秩序框架”。人类的一切,起源于人类。人类创造了一切,而一切反过来制约着人类。

什么是我?什么是我的意识?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感情?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什么是家?什么是国?什么是苦?什么是社会?什么是欲望?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耻辱?

为什么这个身体是我?为什么我无法完全控制身体却依旧能认为我是我?为什么我的意识可以让我学得很多东西?为什么男人和女人结合之后就叫家庭?为什么两个男人结合之后不被认为是家庭?为什么男人和女人的情愫叫做爱情?为什么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难被待见?为什么自己要为这个家做出贡献?为什么生在某个地方就是某个国家的人?为什么我的苦会让别人觉得乐?为什么同样是社会,却有着不同的姿态?为什么我们永远无法消灭欲望?为什么人会为了争一口气不惜牺牲生命?为什么有些人没有羞耻心?

图片来源网络:疑惑

悥师闭着眼睛,噼里啪啦问出一大堆问题来。学生们保持着瞠目结舌的姿势,似乎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有人抓耳挠腮,有人低头冥想,有人则干脆趴在桌上,宣布放弃。

悥师睁眼,敲了敲桌子,学生们便齐齐看向悥师。悥师开始解惑。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艰难。千人千种答案。在不同国家发问,得到的答案也五花八门。如此可见,这一切不过是虚妄的相。这便是最讨巧的答案。也是那些自诩为聪明人所认为的答案。这一批人,若是着长袍,舞拂尘,便是道士。若是剃了光头,着了袈裟,便是和尚。若是抱着尼采的名作,高呼god已死,便是虚无主义者。

图片来源网络:虚无主义

何者为“四大”?这红尘便是这四大。什么是“空”?本有之物化为无便是空。什么是本有?本来有的东西?什么东西本来有?出生之时便存在的,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乃至不加反思的事物便是本有。即便它本身不是本有,在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的接触过程中,我们将之视为平常,那其便是本有。如,人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我们是人?为什么我们觉得中文看起来很简单,为什么这个字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需要理解,只需要知道。事实上,这些问题一旦追问下去,哪怕你表现得再正常,也可能被视为精神病。

既然,本有已经有了,那么为什么本有会归于无?因为,本有若想要有之,则必须经历一个有的过程。也就是必然存在着一个“无”。并且,必然是万物始于“无”。无是本有的前置形态,而有是本有的现在形态。而这个有本来就没有,而不是本来就有。这里,我们终于看到了,我们以为的真相。我们把它称为“混沌”。而这一切也是发生在灵智开启之前的事情,那时候,没有任何的符号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存在。

人类中的一小部分人看到了这游离在整个人类社会之上的结构,看到了这里面蕴含的权力关系,看到了理性的无能,看到了神明和权威的虚伪一面。这些人看到了绝对的精神,以及相对的物质。枷锁被彻底冲开。心中一下子如同秋风扫落叶,云开雾散,夜寂天明。然而,他们什么也不知道。可是,正是他们不知道,于是他们知道了。他们一下子超脱出了万物的根脚,一下子脱离了束缚在身上的无穷枷锁。不以人之眼观我,不以我之心观物。则刀枪不临我身,灾厄与我无关。太上忘情,坐而成道。然,道可道,非常道。然,佛不度无缘人。

图片来源网络:道德经节选

人,定义了一切,一切也因人而存在。拿掉了这个“人”,则一切不存在。社会也好,世界也罢,宇宙也好,时空也罢。最后的结局就是走向灭亡。因为凡无中来,必然向无中去。于是他们不再受到这个人类所制定的秩序框架而束缚。在这些人身上,环绕着一层看似悲悯实则悲哀的悲情。世人如何,与我如何?我若如何,我又如何?

这层心境,往往是历尽千帆,饱经沧桑之后,才能觅得的大彻大悟。从此心中无执念,放下了自己,也放下了世界。寻常人即便自称自己“看破红尘”,依旧不过是自欺欺人。因为真正四大皆空者,也没了说这句话的执念。

学生震惊于悥师洋洋洒洒,口若悬河。悥师则再次闭目养神。日光之下,热气翻涌。日光之上,万里无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