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文如刀剑,对于社会黑暗面,毫不犹豫地进行揭露。在那个时代敢于如此针砭时弊,对当时社会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的可谓凤毛麟角,也是承担着巨大的危险。 然而鲁迅先生为了正义、理想、光明、未来,勇敢地站出来,这是值得尊敬的一位文学大师。 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先生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这里面有句话就是:“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鲁迅先生所指的文人是替当时政府解脱、辩解,无非就是指责和污蔑这些被杀害的包括刘和珍在内的40余人。那个时候也有不少文人为五斗米而折腰,奴颜婢膝,放弃了尊严,放弃正义。 由此可见任何时候都有一些挺不直腰杆的人存在的。 鲁迅先生是受尊敬的一位文学大师,国人对鲁迅先生的人品、学识都没有异议,从来没看到有人诋毁鲁迅,更没有人骂鲁迅是卖国贼、汉奸、公知。如果有人辱骂鲁迅先生,那么这些人要么是卖国贼,要么是汉奸,要么是公知。 而另外一些大师级的人物,比如郭沫若,论才华比鲁迅不差。精通文学、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艺术学,他也和鲁迅先生一样还在日本学过医学。头衔也比鲁迅多,像诗人、书法家、评论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等。他一个人就出版了甲骨文的专著,最有名的《甲骨文字研究》,填补了甲骨文翻译的空白! 从上面看,郭沫若先生的才华毋庸置疑,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却和鲁迅先生不同,郭沫若先生屡遭民众质疑,为什么呢?或许与他的为人处世有关,或者说郭沫若先生没有鲁迅先生那种铁骨铮铮的精神,当然也有人说其人品有问题,总之是有污点存在的,这个污点重要吗?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因为任何人都有缺点,甚至是污点,关键要看你的本心,你的初心,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说话,这是很关键的。 广大民众不原谅你的污点本质是不原谅你变了质的本心 通过鲁迅和郭沫若两人对比来看,文人要有文人的骨气,只有有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的文人才受人尊重,纵然你文采出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丢失了了文人的骨气,那很难获得认可。 鲁迅先生为何受到如此的热捧,源于他的人品,始终如一地揭露黑暗,毫无畏惧,直面 假如鲁迅先生活在当下,仍然会对社会的问题进行批判和揭露,这就是鲁迅的品行。 毕竟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既有才华,还是铁骨铮铮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民众才认为更是值得尊重。 我们再探讨一下鲁迅先生为何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大家知道鲁迅先生揭露社会黑暗,莫言先生也揭露的社会的黑暗面,同样揭露的社会的黑暗,从才华上讲,鲁迅好像也略胜莫言一筹。唯独莫言先生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鲁迅先生却不能获得呢? 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揭露的社会的黑暗,是真的黑暗,是有立场的,与当时的黑暗势力直接开撕,这样的文人是国人推崇的,是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激励国人砥砺前行,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但是,这样的作家以及其文学作品不符合西方评选的标准,西方要求的是能够引起东方思想混乱,贬低和污蔑东方人的文化。使得东方人认为自己是低等民族,而西方人是高等民族,最终达到东方人没有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的目的。 当然还有另一条,我们国人所推崇的人,是西方人所不希望看到的,也就是我们认为好的,西方人一定认为是坏的,因为我们和他们的目的是不同的,我们向往着美好,他们却不希望我们美好,这是矛盾对立两方面,只要西方不摒弃敌视、污蔑,不平等对待我们这个民族,这样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对于鲁迅先生及作品来讲,上面这些西方人的评判标准哪一条也不符合,可想而知诺贝尔文学奖是不可能颁给鲁迅先生的。 只要西方人存在对我们的偏见,鲁迅先生永远不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先生的作品虽说也是揭露黑暗,但他是从人性的角度来描写的,这样的黑暗基于人性本恶,如果仅仅是人性本恶的角度来写,也无可厚非,但从中如果再延伸到民族的低劣性上,没有民族的自立自强,奴颜婢膝,没有了民族的自尊,这是所不能接受的。 然而这样的文章却能够获得西方人的青睐,我们来看看颁奖词的部分片段: 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莫言善于描述自然,尤其是坚强不屈的母亲们令20世纪中国的残酷前所未有的如此赤裸 莫言的小说《酒国》中,极品佳肴是烤三岁童子肉。只有男童能入膳;被忽视的女童反 而这些内容不做深入评析,从颁奖词来看,确实让人感到特别的压抑感,有一种愤怒情绪在里面。我们看到鲜有人在国内大肆宣扬这一颁奖词,为什么?这样的颁奖词无疑是对于莫言先生文章的内涵和主旨都说得太明白了,这样的颁奖词也无疑打了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国人的脸。这样的颁奖词如果翻来覆去地展现,作为普通民众是很难接受的,同时会更加影响民众对于莫言及其作品的抵触情绪。 莫言先生的每一部作品,无不是与西方所符合的评判标准有着极大的默契,这样的默契是从何而来?是基于本性而发,无意识地符合了西方标准,还是在写作之初就是为了迎合西方标准而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后期再写一篇文章) 当初莫言先生获得了国人为之骄傲的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这样的骄傲和自豪没有多久,人们就冷静了下来,开始反思。西方人给我们的奖,是基于什么本意,这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莫言先生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真的是在表扬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吗?这样的内容在西方人看来或许能达到两个方面的目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作品将会在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作品自然会得到世界文学爱好者的青睐,通过莫言的作品,一是向世界人民展示东方民族的低劣性、卑微性,提升西方民众对自己种族的优越感。二是在东方国内,也会掀起莫言热,让更多国人来阅读莫言作品,而这些作品无疑让国人感到一种卑微,种族的低劣,没有了民族自尊自立自强,更谈不上民族自豪感。 而我们国人也没有对莫言的作品进行正向引导和解读,为什么没有人解读,因为颁奖词里已经说明了一切,文评人很难再去另外解读。同时如果正向解读会不符合西方颁给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初衷,一些文评人也就不愿意去写了。 如今国人掀起一股批判莫言作品的热潮,其本质是对于西方持续对于东方思想文化渗透的一种情绪的反抗。这是一种民间自发的行为,也是前面说的国内文人没有对于莫言作品做正确引导造成的,当然莫言先生照样也没有自我解读,假如莫言先生能够表述通过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从而鼓励现在青年应该努力读书,共同奋进建设好我们的祖国。如果稍加解读,这就是正向的引导。然而莫言没有做,国内文评人也不去做,这里面的原因很蹊跷,是大家视而不见,还是深受西方文化思想熏陶,摸透了西方对于中国的这种文化思想渗透,大家都为了迎合西方的这种观念而故意不言不语,如果是这样的话,整个文化界的沉默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也无需辞去这样的文化光环,我想对莫言的文学作品进行一个正向引导,把作品中揭露的问题作为鞭挞的典型,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再认识,形成一种忆苦思甜的,既让国人了解那段历史,又能够从中得到教训,激励国人努力奋进。就像鲁迅先生的作品一样,起到的异曲同工的作用。不过鲁迅先生作品无需解读,而莫言先生作品需要引导才行。 说了这么多,大家从中可以看出为什么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鲁迅却不能获得该奖的原因了吧! 大家有什么看法? |
|
来自: 百草园7 > 《杏坛归客及诗文写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