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是由荷兰记者、畅销书作家、著名历史学家黑尔特·马柯创作的阿姆斯特丹城市史著作。马柯出生于1946年,他自1985年开始创作,曾两次被授予“荷兰年度历史学家”的称号,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头衔。 他曾在《绿色阿姆斯特丹人》《新鹿特丹商报》和VPRO广播公司任职,并担任阿姆斯特丹大学城市问题特别教授。2002年,凭借对阿姆斯特丹做出的贡献,他获颁“艾湾奖”。《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曾被提名比利时金猫头鹰奖,并被译为德语、捷克语、匈牙利语和英语等版本。 《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荷兰语原意是“阿姆斯特丹的小历史”,从中可窥探出整本书撰写的基调——从小处着手。一个陶壶,一座房屋,一副油画,一张照片,一本日记……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无一不记录着,所处时代人们的生活往事。 《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只是单纯的讲述故事,用一个个小事件的细节,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去重塑我们对过往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讲,小人物的际遇折射出来的才是丰满的历史,因为真正的历史永远不仅仅只有伟人和强人,也并不总是善恶分明。 一座城市选择什么建筑作为自己的地标,代表这座城市的精气神,有些城市最恢弘的建筑是教堂,代表着心灵的归属;有些城市,最巍峨的建筑是博物馆,代表着历史的沉淀;有些城市最显著的建筑是图书馆,代表着对知识的尊崇;有些城市最耀眼的建筑是商业中心,代表着经济的昌荣。 而对于阿姆斯特丹而言,最算得上地标的则是:运河边的房屋。每一户家庭所居住的房屋就是一个地标,因为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就是在低地的泥泞中塑造了黄金时代的辉煌,也在北海的波涛中抵御小冰期的衰落。 一、欧洲国家的其他首都大多是围绕宗教、皇权或者两者的结合而建立,但阿姆斯特丹却是围绕着商人的需求和权利而建立起来的,背后的核心势力是贸易。阿姆斯特丹的神话,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奇迹。 “历史始于大树的根部”,用这句话来形容阿姆斯特丹再贴切不过了。阿姆斯特丹荷兰语的原意是"堤坝",顾名思义是建在堤坝上的城市。由于该地区绝大部分都在海平面以下,因此也被称为“低地城市”。 直到12世纪晚期,阿姆斯特丹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遍布沼泽,到处都是连接大海的小湖泊。每当秋天暴雨来袭的时候,这些湖泊的面积就会不断扩大。 公元1000——1300年,一些原始村庄逐渐涌现出来。最早出现的是1063年的斯洛滕村。1275年10月27日,阿姆斯特丹作为一个地区的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伯爵弗洛里斯五世免去了“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地区人民”的赋税。 阿姆斯特丹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地理位置,距离许多重要的城市都很近,从一开始阿姆斯特丹这个水手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就处在几条重要商业路线的必经之路上,因而阿姆斯特丹村在短暂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了阿姆斯特丹市。 阿姆斯特丹1200年前后,还在缴纳地区最低税额的渔民家庭,在三、四代人之后,就成为了海上战争中的真正主角。同时,由于荷兰地区的许多领主,都需要获得阿姆斯特丹的支持,因而给了这座城市许多特权。 阿姆斯特丹很快参与了大量贸易活动,阿姆斯特丹起先是被动的裹挟在一张不断张开的贸易网中,但是很快就变成了主动参与者,这标志着阿姆斯特丹开始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随着阿姆斯特丹的不断壮大,这座城市也在不断的塑造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鲜事物,拒绝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 二、阿姆斯特丹历经从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过程,有过辉煌,也经受过战争洗礼和破坏,从一定历史程度上,它代表了荷兰历史的缩影。 阿姆斯特丹从河边的小村庄成为一个小城镇,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在城镇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奠定了阿姆斯特丹的一条重要城市特性:多样性和专业性的并存。蜿蜒曲折的街道和色彩多变的建筑修饰着城市,这就是公元1350年前后阿姆斯特丹的风格。 从一开始,阿姆斯特丹就是一个以贸易为生的港口城镇,到了14世纪,随着许多船员渐渐成长为商人,这一特征再次得到强化。阿姆斯特丹崛起的一个重要催化剂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安特卫普的衰落,阿姆斯特丹早在1578年就成功地从八十年战争的泥沼中脱身,此消彼长下,阿姆斯特丹成功取代安特卫普,逐渐成为低地的国际市场中心。 能清醒直观地做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一点,不得不说要得益于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们,趋利避害是本能,权衡利弊是现实的明智选择。 随着17世纪荷兰的商船,从阿姆斯特丹开往波罗的海、北美洲和非洲以及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倚靠由此构建的世界贸易网络,阿姆斯特丹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贸易港。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梅赫兰在他撰写的一本关于17世纪阿姆斯特丹市民精神生活的书中写道:“在17世纪人们的心中,阿姆斯特丹因其卓著的股票交易而闻名于世。但是”他继续写道,“人们首先会把它看作孕育自由思想的城市” 三、随之而来的移民潮,给阿姆斯特丹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艺术、科学、宗教和富裕。阿姆斯特丹已经准备好了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阿姆斯特丹繁荣的黄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当属联合东印度公司的成立,“1602年,这些公司组成了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它在未来的两个世纪里控制了荷兰在亚洲的航线和贸易”。 荷兰东印度公司当时被誉为阿姆斯特丹“跳动的心”。阿姆斯特丹人甚至自豪地夸耀他们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重塑了整个世界贸易。 1621年,又一家公司成立了——荷兰西印度公司。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与葡萄牙、西班牙争夺横跨大西洋的海上霸权,1647年,荷兰西印度公司在北美东海岸的哈德逊河口建造了一个小型贸易站。来自曼哈顿岛的第一份报告这样描述这个地方:“这里水草丰美,遍地是鲜花和大树,可爱的香气飘荡在周围”。这便是荷兰人在新阿姆斯特丹定居时的场景,之后那里成了今天的纽约市。 17世纪早期,阿姆斯特丹就发现自己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他便拥有了经济上的霸主地位,按照经济学家们的说法,他完全控制了当时世界经济的命脉。 今天的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说出阿姆斯特丹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然而对于当时的很多评论者而言,阿姆斯特丹的经济繁荣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奇迹。 英国学者威廉·艾格林比写道:“在智者的对话中,几乎没有什么话题能比讨论这个小国家的崛起更令人着迷,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这座城市发展达到的高度不仅超过了所有古希腊城邦在古代拥有的高度,甚至让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国家——英国,也会在每某种程度上感到羞愧,”。 在这个狭小、奇迹般的国度内,阿姆斯特丹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阿姆斯特丹承担着共和国大部分的防务花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外交政策。八十年战争期间,阿姆斯特丹甚至企图干预荷兰与西班牙战争的进程。 最终80年战争以阿姆斯特丹取得彻底胜利而告终,这座城市的统治者展现出了实用主义或者说机会主义,并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大量移民的到来,很大程度上丰富了17世纪阿姆斯特丹市民的生活形态和精神生活。大规模的人口涌入,使得阿姆斯特丹出现了如今在美国一些城市才能看到的社会特质。人们在这里能够获得快速的发展从而迅速崛起,但也可能以同样的速度迅速坠落,伦勃朗的经历恰恰是这两种现象最好的证明。 1810年,阿姆斯特丹与荷兰其他地区一起并入法兰西帝国,它17世纪的辉煌消失殆尽。随着贸易与战争失利,阿姆斯特丹走向衰落…… 如今,阿姆斯特丹已经成为欧洲第四大航空港,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这个拥有无穷魅力的城市以宽容与多样化享誉世界,在这里,被许多国家明令禁止的赌博、吸食大麻和卖淫都是合法的。 然而,阿姆斯特丹并非总是充斥着狂野与放纵。这里有伦勃朗光影、线条与色彩,有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内藏有200多幅画作,1000多张手稿,十几本复印画集,4本画稿和750多封书信。每年数以万计的人们,为了梵高来到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不仅有伊拉斯谟、斯宾诺莎和格劳修斯的哲思,还有东印度公司的“海上马车夫”带来的荣光,有郁金香泡沫带来的疯狂与毁灭的炒作,更有无数犹太人至今仍响在耳边的哭泣与痛诉的回忆。 《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通过一段段闪回的历史片段,串联起千年来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细腻的描写了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各色人物的悲与喜,用微末的小事,勾勒出历史大潮,对这座城市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