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疑案里的中国史》: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读史可以明智,历史远比小说精彩好看

 读书的天蝎小木 2022-06-26 发布于江苏


关于读史,清代名臣左宗棠是这么说的:“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亦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为什么要读历史,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读历史释疑,能让我们在短暂的一生,用他人的眼睛,穿越时间的樊笼,体味多种精彩人生背后的玄妙。

《疑案里的中国史》是一部解读历史上的疑案的通俗历史读物。全书分为8个章节,分别以“帝王的生死之谜”、“被遮蔽的皇嗣秘闻”、“王朝夺权疑案”、“将相结局奇案”、“帝国惊天大案”、“女名人疑案”、“颠覆历史的悬案”、“全民'热搜’的离奇案”为主题,选取了40个形形色色的离奇历史疑案,从先秦到晚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穿越千年迷雾,力图为读者还原历史真相。

一、40场酣畅淋漓的历史推理论证,不仅让历史爱好者在历史的迷宫中,顿然领悟了现代推理的高超手法,也让推理爱好者过了把穿越历史推理的现代瘾。

我最喜欢“颠覆历史的悬案”里的《“赵氏孤儿”真相:被掩盖的奸情、内讧和阴谋,》,传说和历史,从两个不同极端带来不同的震撼,果然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陈凯歌拍摄的《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朔一家遭遇奸臣屠岸贾陷害惨遭灭门,妻子庄姬生下遗腹子,侥幸死里逃生,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公孙杵臼和程婴合谋,藏匿赵氏孤儿赵武,自己则从容走向死亡。程婴含辛茹苦把赵氏孤儿抚养长大,使得赵家的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赵氏孤儿》自始至终,洋溢着感天动地的情义和价值千金的忠诚,受到了古今中外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追捧。不同的人从中找到了不同的“坚持”和“温暖”,不同的心灵得到了不同的道义抚慰,每个人都执拗地相信,他们所愿意相信的就是所有事实的真相。

“《赵氏孤儿》堪称中国传统戏剧小说悲情叙事的经典,自问世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经过戏剧、电影、电视剧的不断重演而至今妇孺皆知。在欧洲,经过伏尔泰、歌德等大师的传译,《赵氏孤儿》同样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王国维说过,元杂剧《赵氏孤儿》列入世界大悲剧中毫无愧色”。

二、然而,历史真的有如此多情善解吗?《疑案里的中国史》以不同的视角切入,重新审视这桩历史旧案,给读者还原历史上的“赵氏孤儿”,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

作者先是引用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然后告诉读者,很可惜这个代代流传的精彩故事从《史记·赵世家》本身开始,就大概率是虚构和美化出来的,跟真正的历史几乎没有关系。

然后从向来惜墨如金的《左传》中,攫取其中寥寥的几句话,呈现关于这个故事的另一个历史真相无比残酷的版本:这个版本根本没有奸臣屠岸贾的身影,“赵氏孤儿”赵武也没有遭到追杀,相应的公孙杵臼和程婴这些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英雄人物也并未现身。

这个版本,根本不是一个忠奸双方生死搏斗的故事,而是晋国内部公室与强卿之间、晋国几大强卿家族之间,以及赵氏家族内部的一场权力博弈。没有哪一方特别神圣高尚,也没有哪一方有资格以道德相标榜。

在春秋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互相结盟、对抗或倾轧,是很寻常的事儿。跳出当时的历史局限,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解读当时的谜团,自然会更能轻而易举找到破解案件的线索。

根据同期不同史料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在晋景公三年,赵氏灭门事件发生以后,许多已经被杀死去的赵氏族人,其实仍然频繁活跃在晋国政坛上,此其一;公元前597年,“赵氏孤儿”赵武尚未出生,根据史料推算赵武应出生在6年后,约公元前591年,可见当时的赵庄姬遗腹子纯属子虚乌有。

这几条硬证据,显然足以推翻《史记·赵世家》版本的历史真实性,那么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司马迁为什么会在史记中进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呢?

三、众所周知,司马迁撰《史记》旁采博搜传说逸闻,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他生活的年代,显然可以听到和看到更多后来已经佚失的历史传闻与记载,而这些都成为他笔下的素材。

在《史记·晋世家》中,他延续了《左传》关于下宫之难的记载,从而保存历史之“真”,而在《史记·赵世家》中,他又接受了当时社会上关于这一事件的另一种表述,将下宫之难写成了一个充满道德正义性的“赵氏孤儿”故事,从而保存历史之“善”。

这样,史书的真实性,及其所承载的道德责任,他都可以兼顾得到。这或许是司马迁经常在《史记》中保留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的根本原因。

修改和美化本家族历史,几乎是每一个家族的本能。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赵氏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主导者。

很明显,一个关于忠诚和正义的好故事,更容易得到国人的认可和传播,在被改写后的“赵氏孤儿”故事中,充满着忠心报国、抵抗邪恶、知恩图报、舍身取义、有冤必申有仇必报等传统文化十分推崇的思想,同时塑造了程婴和公孙杵臼,这一对“生难死易”、“ 一生一死”的英雄形象,很能戳中人的内心泪点。

最终作者得出结论,用当代的眼光来看“赵氏孤儿”,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但当我们感动于其中的精神力量时,最好也提醒自己,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属于文学,不属于历史。

《疑案里的中国史》出乎意料地好看,不落窠臼,虽然引经据典却读来毫不晦涩,用现代人习惯的语言和思维,从容破解从前的诸多历史迷案,尤其是大胆采用“梁启超先生认为,考据学有个方法叫做情断。这是说,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以情理来推断某一事件的真伪”。书中诸多金句读来,时时有忍俊不禁拍案的冲动和妙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