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飓风掠过蔗田》:有谁还记得, 古巴的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吗?

 读书的天蝎小木 2022-06-26 发布于江苏

在这座革命的岛屿,新闻还未见就已经旧了。

《飓风掠过蔗田》是一个中国记者的古巴见闻录,作者刘骁骞,以深度调查报道见长,包括深入巴西贩毒集团调查,探营哥伦比亚反政府游击队,曝光南美洲“毒品银三角”可卡因生产链条等。

刘骁骞因一线报道2020年美国大规模反种族歧视抗议,被网友称为美国暴乱中“一个熟悉的中国人”。相关报道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19-2020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

他的首部非虚构作品《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提名“2020书业年度评选”年度最佳社科类图书。现为央视驻美国记者。

说到古巴,脑海中悠然闪过卡斯特罗、雪茄烟、蔗糖、切.格瓦拉,古巴作为曾经社会主义阵营的好友加兄弟,如果你曾经关注报纸新闻,古巴国内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生活内幕,总是能在国内的报纸上一探究竟的。

古巴,这个被时光冻结的国度,在短短几年间发生了巨变,刘骁骞,作为一位掌握四门外语,以深度调查报道见长的驻外记者,亲身体验了古巴这短短几年间发生的巨变,以局内人之眼审视、用冷静笔触书写,如实呈现一部不为人知的古巴“生活辞典”。

历史的反复对刘骁骞来说,不再只是一种形而上学。他如同亲眼见证一场来自佛罗里达海峡的飓风掠过田蔗遍布的岛屿,从起风前略显沉闷的瓶颈,到气势汹涌的过境,再到消散……

纸媒萧条万民皆写手的网络时代,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有着如此优秀文笔的记者,对某些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能够扛起深度报道的记者,文字功底深厚是不必说的,不光要有犀利的报道切入视角和敏锐极致的新闻悟性,还需历经无数次新闻一线的多重洗礼,才能做到天下新闻,唯快不破。

《飓风掠过蔗田》刘骁骞首篇便是《卡斯特罗的葬礼》,这篇本来是《三联生活周刊》联系他写一篇在哈瓦那的实地见闻的约稿,但是,最终当杂志的特刊已经结稿送印了,他这篇约稿还没有写完。

其中缘由,并不仅仅是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繁忙,而是作为一位优秀的新闻人,他又遭遇了和卡斯特罗和古巴有关的更多的人和事,从而,让前一晚即将完笔的稿子衍生出新的章节。

记者这份职业为刘骁骞的好奇心和莽撞提供了所有的借口,在古巴的哈瓦那,他竭尽所能创造有用的视角,构建出一种开阔的叙事,用身临其境的叙述,巧妙引领读者对时间本身的代入感,随作者踏入国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古巴,直击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第1线。

譬如他在《卡斯特罗的葬礼》中,恰逢其时地引用了《纽约时报》悼文的最后部分:菲德尔·卡斯特罗----狂热的革命倡导者,在1959年将冷战带到西半球,并作为古巴最高领导人与美国对抗将近半个世纪,折磨了11任美国总统,短暂的将世界推向导弹战争的边缘----于本周五去世,终年90岁。

这段引用文字,其中的资深意味不言而喻,高手用文字博弈,总是四两拨千刀,与国内一些同样用网上的文字拼凑而成的所谓记者,水平高下立判。

“悼念队伍的移动速度渐渐变快了,何赛·马蒂的脚下缠绕着好几条由人组成的曲线。”,表面文字的朴实无华下波涛汹涌,有时候探究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朴实,细细品嚼,那是私下里的事。

处于敏感的政治前沿,文字裹挟着重大事件情节本身,构成九曲回廊的铺陈绵延,是深度报道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但是有的时候,刘骁骞也会选择直抒胸臆,展现大国的深度阔朗,和旁观者冷静睿智的风范气度:这束鲜花必定有更多的含义,只不过他并不愿意向一个擦肩而过的外国记者敞开心扉,何况这还有可能给他带来麻烦。如今古巴人在表达对卡斯特罗的崇拜时,也越来越谨慎,使用那些既成事实的形容词是最安全的。

这是刘骁搴第一次在古巴这个物质匮乏的岛国看见成束的鲜花,还是在卡斯特罗逝世的纪念仪式上,这么一个特殊的场景和节点,而他所遇不过一位普通的~带着一束花的古巴祭奠者。

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切.格瓦拉的记述。“1965年,切.格瓦拉因为与卡斯特罗政见不同,决定离开古巴,前往刚果(金)支持当地的游击活动。临行前他给卡斯特罗写了一封告别信,要求辞去古巴政府和党内的所有职务,并说“世界其他地方召唤我去贡献微薄的努力”,切.格瓦拉在他信的结尾处写道:直到永远的胜利,祖国或者死亡”。

卡斯特罗在同年古巴共产党成立大会上宣读了这封信,然而当念到结尾时,他删去了“祖国或者死亡”。据说远在非洲的窃格瓦拉知道后非常惊讶,无论如何,这句话就这样流传了下来,直到半个世纪后,他反过来被用来告别卡斯特罗。

好的文字,在优秀的~擅长深度报道的记者笔下。阅读后就是会有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飓风掠过蔗田》对于喜欢古美历史的人来说,的确是可以不厌百回读的一本佳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