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昆明抬滑竿

 颐源书屋 2022-06-26 发布于云南

滑竿算是简易的轿子,砍来两根三米长的竹竿,中间绑上几根横担,做成躺椅形状,再铺上毯子棉被,前面装块踏脚板,就可以乘坐了。如果遇到太阳暴晒、老天下雨,还可以盖上一块篷布。

旧时远郊乡绅进城、老弱病者求医,都常常乘坐滑竿。就是官吏、乡绅雅性所至,要登山游览,坐轿子上不去,也会坐滑竿。

四川人来昆明抬滑竿,带来了四川的行规,还带来了四川号子。抬滑竿不易,除了体力,还要有技巧,如脚动身不动,腰杆似箭直,换肩不停步等。最重要的是前后两人要通力配合,协调一致踩到点子上。否则不但费力,还可能翻竿出事。于是四川号子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不但可以整合行走步调、保持滑竿闪动节律,也为辛苦的劳作带来几分快乐。而在拥挤的城市街巷中行走,号子还有吆喝开道的作用。

滑竿都是两人抬,前面的叫前竿,后面的叫后竿。抬前竿的要熟悉路况,耐力好,抬后竿的要身壮力大。前竿视野宽阔,后竿视线被乘客遮挡,看不全路。于是前竿要向后竿通报路况,后竿要及时应答,以策安全。

如起竿之时,前竿总要唱一声:“平阳大路!”后竿唱答:“甩开大步!”这一前一后,一报一答,一唱一和,或有固定之语,或者出口成章,无不应答如流,言简意赅,且押韵合仄,形象生动,显示出草根劳动者特有的幽默和风趣,成为别具一格的滑竿号子。

老昆明坡多,上坡时前竿会报一声:“抬头望”!后竿则应道:“把坡上!”如果坡度不大,前面就喊:“懒洋坡。”后面应:“慢慢梭。”下坡时前面唱一声:“有陡坡!”后面和一句:“慢慢梭!”下完了坡,前面又唱:“下到坡底!”后面应声:“快慢由你。”

1931年,美国作家斯诺来到云南,和探险家洛克结伴从昆明西行大理,路上洛克得了疟疾,不得不雇来轿子,那轿子用竹子和藤条编成,固定在四根竹竿做的轿杠上,座位设在中央,上面盖着一块油布,轿夫一前一后,各抬两个轿杠。在中国没有公路的地方,轿子可算是旅客们最舒适的交通工具了。

斯诺也发现,抬轿子成了四川人独占的行业。洛克雇了四个轿夫,分两组轮换着抬。他们裸露的肩膀上都长了一英寸厚的老茧。他们唯一的私人财产就是拴在布腰带上的烟枪。晚上他们除了吃黏性很大的米饭外,很少吃别的东西,一吃完饭,他们就抽YP,晕乎乎地进入梦乡。然而他们体力惊人,抬轿子的姿态优美,可以颤悠颤悠地连抬几个钟头而不知疲倦。

最让斯诺和洛克感兴趣的是这些四川轿夫的号子。而他们迎风吐唾沫,使洛克大为恼火,可是一听到他们即兴编的号子,洛克也禁不住笑了。有时一个轿夫会哼:“哎,哎,哎,哎,哟,哟唷。另外一个就接上来:和—小—妹—子—哟——……

文章图片1

民国初期银汁河畔大户人家出行,男骑马女眷坐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