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洁洁赢 2022-06-26 发布于安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遣张骞出使西域,这一走,就闯出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连通我国与西亚诸国的商路,更重要的作用是将璀璨的华夏文明,传播到了西亚大陆。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彼时的大汉,绝对称得上是整个亚洲最为强盛的帝国,无论是军事,商业亦或是文化领域,都要远远强于西亚诸国。

如此一来,这些国家的大多数人无不对强汉之文明心生向往,其中贩夫走卒有之,名门贵族亦有之,甚至是某些国家的皇室子弟亦如是。

在匈奴以西,有一个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的国家,叫做安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出于联合其对抗匈奴的目的,汉朝与安息的经济,文化交流都非常频繁。

久而久之,汉朝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东汉时期,安息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王子,这位王子自小就天赋异禀,学习的速度非常之快,在各个领域都游刃有余,甚至有传言:此人能与动物交流。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王子第一次听说汉朝,是因为一件丝绸制成的衣服,当时有人想给王子一件衣服,衣服的材料精美异常,王子从来没有见过。

通过询问,王子得知这种材料叫做丝绸,来自一个叫做大汉的国家,而这个国家非常强盛,比起安息还要强大几分。

在王子心里,安息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实在无法想象,这个更加强大的大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对大汉的仰慕,就此在王子心中生根发芽。

聪慧的王子得到了安息国王的青睐,这位王子自小就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安息国王自始至终,把他当做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

可是事与愿违,这位王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偏偏就是对政治不感冒,甚至非常厌恶皇室子弟间的勾心斗角,对于继承安息国王位没有一点兴趣。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王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钻研佛法,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他自小仰慕的大汉弘扬佛法,为了不让国事耽误自己的理想,他不顾王室宗亲反对,毅然将王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叔叔。

没有了国事的拖累,王子终于可以为自己而活,于是他决定开启东渡弘扬佛法之旅。

作为一个国家的合法继承人,能够有如此魄力,放弃唾手可得的权势地位,踏上一段前途未卜的旅程,不得不让人说上一句佩服。

要知道,东汉时期可不像现在,在伊朗坐上飞机,只需要五六个小时就能到达中国,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从安息到达东汉国都洛阳,最起码需要数月时间。

再者说,这一路之上可并不是一片坦途,王子的这趟旅程,说是危险重重一点也不夸张,即便如此,王子还是义无反顾地带上自己最珍贵的佛经上路。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王子和他的随从们抵达了中国的甘肃,当然,王子的目的地并不是这里,而是东汉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阳。

不过带着大批随从浩浩荡荡的赶路多有不便,而且甘肃这个地方和安息的气候环境都十分类似,非常适合族人们生存,于是王子就将随从们留在了这里,自己则继续前行。

公元148年,风尘仆仆的安息王子终于来到了东汉国都洛阳,当洛阳巍峨雄伟的城墙出现在地平线的一刻,王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仿佛已经看到了佛法因他而发扬光大的景况

在洛阳安顿好后,王子发现在这里弘扬佛法,似乎并不像自己想的那般容易,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自己对汉语一窍不通,跟人交流都是问题,更遑论传法。

好在王子智商在线,学习一种语言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王子使用汉语同人交流已经没有问题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此时王子又发现一个问题,当地人并不太愿意与他亲近,于是为了更好的融入环境,也为了更好的与汉人交流,王子决定入乡随俗,尽量汉化自己

而汉化的第一步,就是要给自己起一个中国名字,事实上,安息人在外貌上与西域地区的胡商相差不大,只不过他们名字实在是太过冗长复杂了一些。

为了给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汉姓,王子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希望这个姓氏既能得到汉人的认可,又能和自己的国家有些联系,这样一来,他的后代就不会忘本。

思前想后,最终王子决定,以故国之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取名安清,表字世高,有了一个汉人的名字,汉语说得也有模有样,安清觉得这下宣扬佛教,应该没啥困难了吧?

可现实却再次给了安清一记重拳,每当他跟洛阳人谈起佛法之时,洛阳人总是表现得充满戒备,安清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在洛阳传法如此的举步维艰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时间长了安息慢慢发现,在汉朝,很难找到一本像样的佛经,翻译成汉语的佛经更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普通百姓根本就接触不到,让一群完全不知道佛为何物的人接受佛教,当然困难重重。

事实也确是如此,虽说佛教早已传入汉朝,但由于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儒学成为了汉朝的主流思想。

统治者对其他的思想流派并不重视,并没有大力宣传佛教,以至于佛教在民间声名不显。

再者佛教的教义是让人们注重内心的修行,使之拥有更加平和的内心,对世间万物平等对待,不争不抢,以修来世。

这种教义明显更加适合于乱世,而汉朝初期统治者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使人民休养生息,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所以佛教教义并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凡此种种,造成在汉朝流传的佛经少之又少,更是没有什么人愿意费时费力去翻译佛经,面对此种情况,安清认为想要让汉朝百姓接受佛教,首先要让他们对佛教有充分的了解。

而让百姓最快了解佛教的方法,只能通过宣讲佛经,安清随身携带的佛经很多,不过其中并没有汉语的版本,于是安清决定尽自己最大努力,将手里的佛经翻译成汉语,使其在汉朝百姓中广为流传。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件事并不容易,毕竟这些佛经都是用不同的语言写成,而且佛经本身就晦涩难懂,翻译起来非常困难。

好在安清天赋异禀,精通多种文字,对佛经的理解也非常透彻,这才能完成如此繁复的工作。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据史料记载,安清来到大汉后,前前后后共翻译佛经三十五中,共计四十一卷小乘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他的种种作为,也在西域来人中传扬开来,这些人对安清的所作所为都十分敬佩,所以尊称其为安侯,这也是后来安清的译文被称为“安侯口解”的原因。

时间就在安清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一点点过去,悄无声息,转眼间来到了东汉灵帝末年

此时的大汉已不复当初,为了对抗外戚势力,汉灵帝刘宏重用宦官,大权落于十常侍之手,就在外戚与宦官的相互倾轧中,国家耗尽了最后一丝底蕴。

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大汉各地战祸频发,作为政治中心的洛阳,也就成了各方势力角逐的重要舞台。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有道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这种情况下,安清也再不能静下心来翻译佛经。

非但如此,假使安清继续留在洛阳,别说无法完成其弘扬佛法之愿望,恐怕就连自己的安全也无法保证,身处乱世风暴的中心,分分钟都可能成为权力斗争的炮灰

为了躲避战乱,实现自己的梦想,安清最终决定离开洛阳,游历天下寻一处远离喧嚣,安宁平和之所在,继续传法。

当然,安清这一路也没闲着,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他都会停下来宣讲佛法,同时为了增加百姓对佛法的虔诚,在此过程中安清也会想办法神话自己,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一些神异的事情流传出去。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比如安清经常对信徒说,自己前世就是佛教之人,当时他有一好友,此人之聪慧远超常人,对佛法之理解更是高深莫测,唯一有一个缺点,就是脾气暴躁容易发怒。

这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无伤大雅,但对佛教徒来说就是犯了嗔戒,死后是要受惩罚的。

一次安清与好友一起出去化缘,一路上遇到几位施主,全都不愿意施舍,安清这位好友立刻变了脸色,满嘴污言秽语。

安清闻听,温言劝说道:“修佛者应修身养性,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汝心生怨恨是大大的错误。”可是好友却不以为然,仍然我行我素。

多年后安清欲要远行,临行前找到好友对他说:

“你对佛经的理解不比我差,只是犯了嗔怒之戒,恐来世会受到惩戒。看在我们同门一场,如果来世我能得道,必渡你脱离苦海。”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辞别友人后,安清来到了广州,路遇一恶人拦路。

安清毫无惧色,微笑说道:“我此次来到广州,就是为了被你所杀,以了结你我前世之因果。”言罢引颈就戮,死后转世为安息国王子。

这一世,安清离开洛阳后来到了江南,路过庐山时听闻有一神庙,其内供奉的庙神甚是灵异,凡诚心祈愿者皆能如愿。

据当地人说,曾经有一客商到神庙内祈求长命百岁,未等庙神应允,就私自取走了庙内生长的竹子,结果这位客商的货船就遇到风浪沉没,他本人也葬身湖底。

从此以后,人们对庙神的信仰更加虔诚,再也没有人敢挑衅庙神的威严,神庙的事也传得越来越神,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到这里祈愿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这一日,安清来到神庙之内,庙神登时现身相见,泪流满面地说道:“我曾经与你一同学佛,只因犯了嗔戒此世受罚在此做了庙神。现在我寿元将尽,唯恐下一世再受惩罚,还希望你能看在往日情份上,帮我一帮。”

安清微微一笑说道:“我这次来,就是为了兑现前世之承诺,渡你出苦海。”

庙神闻言激动地说道:“既如此,我愿意将所有财物捐出用来修建寺庙,弘扬佛法,弥补我之罪孽。”

随后,安清便将神庙财物全部带走,在豫章(今江西南昌)修建了东寺。

后来有人在西山沼泽内发现一具蟒尸,有数里之长,传言这就是庙神的尸体,经过安清的渡化已经摆脱了蟒身。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数日后,安清乘船离开,忽有一白衣少年来到安清面前长跪不起,安清探出右手,轻抚少年头顶,口中不断吟诵佛经,须臾后少年叩首拜谢,遂化作一缕清风消失不见。

船上众人见此情景,立时大惊失色,安清合十双掌开口解释道:“诸位施主莫慌,此少年正是神庙供奉之庙神,因我之渡化得脱蟒身,此次前来只是为了谢我,别无他意。”

众人听后恍然大悟,随即纷纷称颂安清是得道高僧。

像这样关于安清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而安清对此也是乐见其成,毕竟事情传得越神奇,对自己传法越有利。

据说安清还曾再次去往广州,找到了上一世杀他之人,以佛法将之感化,并收为了自己的信徒。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关于晚年的安清,并没有详尽的记载,只是知道他一直在江南游历,最后在一场街头冲突中被人误杀。

安清一生致力于钻研佛法,为佛法东传居功至伟,而他当初留在甘肃的随从,通过与当地人的通婚,不断发展壮大。

这些人为了纪念安清,都以安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奉安清为自己的先祖,而百家姓中的安姓,据说也是由此而来,可以说安清的这场弘法之旅,无意间为中国创造了一个新的姓氏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到了今天,安清这支族人的后裔已经发展到了170万人,不知道其中还有多少人仍然记得,自己身上有着波斯人的血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