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九大顽敌!干掉

 blackhappy 2022-06-26 发布于陕西

--有些人利用闲暇时间吃喝玩乐,有些人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成长

--关注企管知识,把玩乐时间用在学习上,每天进步一点点,随着时间推移,必然与众不同!

企管知识专注于企业管理知识的分享!致力打造成为中高层管理学习乐园!分享内容:管理原理、企业管理制度、经营战略与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技术开发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资料知识!

【建设企业文化工具】企业文化中的九大顽敌

没有哪一个企业家不重视企业文化,也没有哪一个企业家不感叹企业文化建设难。尽管有的企业将企业文化部列为各部之首,尽管许多企业绞尽脑汁不惜请专家帮助提炼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但仍难以形成企业家理想中的价值观和行为难则。原因何在?本刊以为,在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今天,企业如不下决心消灭以下九大顽敌,企业文化建设就能是泛泛之谈。

第一大顽敌:人人相轻

现象:中国向来有文人相轻之说,其实现在已经是人人相轻。

只要想轻视别人,总有相轻的理由。比如北京人轻视外地人,上海人轻视外地人,城里人轻视农村人,南方人轻视北方人,有钱人轻视穷人,开车的轻视走路的,走路的轻视扫路的,吃饭的轻视做饭的......就是不会相互尊重。

在企业里,主要表现为硕士轻视本科,本科轻视大专,大专轻视中专,老板轻视副手,干部轻视职员,职员轻视工人。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学理科的轻视学文科的,学文科的轻视学理科的,市场部的轻视技术部的,技术部的轻视市场部的。这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在哪一个企业里都能听到'他们技术部的水平不行,解决不了什么质量问题'、'他们市场部的人员素质太低了,基本的产品知识都不具备'......这样的废话加混帐话。

点评:作为同事,别人不行要伸手帮忙,站在那里说风凉话解决不了问题。在一个公司里,都是出来打工的,谁比谁高多少呢?何况大家捧着的是一个饭碗。

中国人在国际上地位本来就不高,美国人把中国大使馆说炸就炸了,日本人就是不还钓鱼岛,连香港人都说内陆人是'大圈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轻视自己的同胞?一个缺乏同情心的民族绝对不会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感悟:每每在一些酒吧看见那些吃饱了腆着肚子趾高气扬地骂服务生的人以及那些拿着几百美金就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伪白领,就记起以前读书的时候,每次大考,统计总分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然后依分数排名,根据排名自己挑座位,于是坐前面的就轻视坐后面的,老师还要说'你们坐前面的不要到后面去玩啊!',估计中国人爱轻视别人的坏毛病就是那时候养成的。

第二大顽敌:缺乏团队精神

  现象:人人相轻,自然学不会相互合作。加之私心重、视野窄、眼光短,所以中国人在企业里面非常缺乏团队精神。

  许多公司推行绩效考核时,总会遇到一些部门经理的抵制,因为他们一算,自己的奖金要变少,还要被公司考核。于是背后说坏话的也有,开会大吵大闹的也有,不闻不问的也有,种种姿态,不一而足。绩效考核制度本身倒不复杂,但是损害了某些人的个人利益,于是这个事情就变得复杂了。一些经理不会说自己的奖金变少了,而会说本部门的奖金变少了,本部门的风险变大了,或者挑起部门员工对制度的敌意,来对公司施加压力。所以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就变得非常复杂了。中国人很少会把团队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点评:其实在一个企业,团队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起的,公司好了大家都好,公司垮了,个人也拿不了几个月薪水。老外很崇尚个人价值,但在企业和组织里面非常遵循个体服从整体的准则,这就是对企业的正确理解。所以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其实很不职业,就是没有团队精神,把个人或者部门凌驾于整个组织之上。开会讲话都是'我们市场部'、'他们技术部'、'他们物流部'、'他们财务部',听起来不象是一个公司的。那么'我们是谁?他们是谁?公司又是谁呢?'

感悟:美国人在自家小孩读幼儿园的第一天,回来问的是'你今天为别的小朋友做了什么?'、'你为老师做了什么?'......这就是从小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而中国的父母大多问的是'你今天喝了牛奶没有?'(担心自家小孩没喝到),'你今天在幼儿园乖吗?'(担心不乖被人打)......所以中国人从小被教育的是强调利己,而不是强调合作。一个社会也好,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也好,应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不合作,就是不利己,都强调自己,漠视别人,这个企业就不会进步。

  缺乏团队精神,企业内耗就多了,在许多公司,有40%的工作时间是去解决内耗的,因为部门间的摩擦太多,个人间的摩擦太多。为什么老外几万人的公司都管得好,而中国企业百来号人就像一盘散沙,这不是一个管理制度或者管理手段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第三大顽敌:疑心大,不诚信

  现象:许多公司人与人之间特别不坦诚,大家总是相互猜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知道他是这样看我的......'、'他肯定在老板面前说了我的坏话......'、'这个事情我不好说,不想惹麻烦......',人前不说真话,人后乱说坏话。于是,企业的市场问题、生产问题变成了人际关系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不要信任别人,到了读中学的时候就会耍政治手腕了,刚才还在一起踢球,转身就找老师打小报告。进了企业,就是对同事不讲诚信,对老板不讲诚信,对客户不讲诚信。

  有一位人事经理刚上任的时候,很多公司老人对他说,人事经理就是老板的传声筒,做这个职位只有死路一条,千万不要做啊!结果这个经理做了一年,发现其实老板没什么大问题,而是经理们天生爱猜疑老板,又不当着老板的面说实话。所以自己营造一个幻象,自己又信得不得了。企业里面的人际关系矛盾都是这样造成的。

  点评:我们跟老外打交道,有问题他们会当面指出,不管多难堪,但这并不妨碍他吃饭的时候跟你谈笑风生。所以老外开会,会上可能有10种声音,但会后只有1种声音;中国企业开会,会上没人说话,但会后可能有10种声音。老板开会结束时通常会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全体沉默。一出会议室,跑到自己办公室门一关就开始开部门小会了。

  感悟:无论在一个社会或是企业里面,诚信度越低,运行成本越高。中国人只信任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很难相信别人,其实是我们社会不够文明的一个表现。

第四大顽敌:蔑视制度

  现象:在中国的城市,最常见的就是行人闯红灯。是这些人眼神儿不好?还是中国人大都不懂交通规则?其实都不是,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制度(包括法规)的概念。

  在企业主,最简单的制度是考勤制度,但最常见的现象是:规定8点上班,总有人8:30到;通知8点开,总有人8:30到。中国人很聪明,但聪明之处则是在于不管什么制度,都可以把它回避、歪曲、改造,直到这个制度等于没有。

  点评:一个考勤制度执行都如此艰难,其它的制度就不用多说了。谁都知道企业越大,管理半径越大,价值观的冲突也就越多,没有统一的制度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可是我们的管理者们凭感觉管理惯了,用制度管理别人不习惯,用制度约束自己不习惯;员工被制度管理更加不习惯,所以上下齐心协力蔑视制度。

感悟:管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德国、美国、中国各选一个公用电话亭,分别标上“男、女”二字。德国人见后很自然地男女分开使用,既使在一边排队一边空置的情况下,也绝不违例;美国人见后也很自然地男女分开使用,但在一边排队一边空置的情况下,会灵活的选择使用;而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都视若无睹,“男、女”二字如同虚设。

制度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说,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与国人习惯性地蔑视制度息息相关。  

第五大顽敌:政治敏感度太高

现象:中国的企业领导与员工谈话,结尾通常会说:'今天我跟你谈话的意思只是这个事情本身,没有别的意思',听起来有点绕口。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他们非常敏感。你说他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你问他们部门的工作量是否饱和,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你问他最近有没有继续进修的打算,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他可能根本不在意你跟他谈话的内容,而是花很长时间来琢磨为什么要炒他。

  中国企业的内耗多,原因之一是说实话的成本太高。大家喜欢猜来猜去,相互间不信任,本来只是工作上的问题,非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所以都不说实话。比如上司对一个经理说'你处理这件事情有问题',他可能会联想到上司不喜欢他这个人,有意针对他。然后他会思考上司为什么不喜欢他,是不是上次请客没有叫上司?最后一定会找出一个理由来,于是误解就造成了。

  点评:有一个故事似乎能说明这一点:一个人去找邻居借斧头,可是他觉得邻居与他有些矛盾,不知道会不会借给他,所以边走边想,越想越气,最后跑到邻居的门口说:'你不用借斧头给我了!我才不会求你!'

中国人的政治敏感度太高,多半是“文革”那会儿遗留下来的,再就是东方人特有的含蓄。不是说含蓄不好,非要学老外在大街上裸奔,但是含蓄得过了头,就显得有些小气和阴暗了。其实相互不信任会活得很累,自己累,别人也累。哪里有那么多的弦外之音?就事论事就完了。

  感悟:谈恋爱可以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一点,千转百回都行,办企业也这样,就会影响效率。管理企业如果怕这怕那,提防心太强,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其实说穿了,人都很简单,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了,哪有那么可怕?都是你怕我,我怕你,相互之间“怕”出来的。

  一个企业里面的政治气味太浓,跟老板也有关系。如果老板的控制欲太强,且以支配比他学历高的职业经理人为乐,那这个企业就极有可能成为清宫戏里的朝廷,明争暗斗,不亦乐乎。中国的民营企业宦官文化盛行,根本原因在于此。

  没有一个环境是完全纯净的,发生政治行为也很正常,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政治,但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政治行为太泛滥了,就会损害诚信。

第六大顽敌:犯'君子'错误

  现象: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坏人不多,就像真正的好人不多一样。但中国人很喜欢把'好人'与'坏人'这个本身就很模糊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一个人的企业行为。公司要炒人,就会有员工说:'这个人很好,公司为什么要炒掉他?'从来没有人评判被炒的人是不是合格的企业人。其实,如果一个人搞婚外情或者同性恋,那是他的价值观和性取向的问题,并不能以此判断他对公司的价值。如果对公司没有价值,就是雷锋企业也不会要。

  点评:真正的错事10件中有9件是君子犯的,比如中国的“文革”、前苏联的“大肃反”,小人并没有多少犯错的机会。中国人往往给“君子”一个错误的定义,然后用它来掩盖事实真相。如果一个经理在符合组织利益的前提下做“君子”,与员工讲情义,这绝对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是违背组织利益去对员工做人情,那么这个“君子”不仅毫无价值,简直形同犯罪。

国内企业为什么很难做好绩效考核,因为中国人喜欢做伪好人,不愿对别人作负面评价,所以绩效考核搞不下去。其实在当“君子”的背后,掩藏的本质是我们的经理人缺乏自信,害怕对下属作负面评价会引起下属反击而已。

  感悟: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底线,你可以在这条线的上面做得更好,但你不能越过底线。所以老外讲“法、理、情”,把法律摆在第一位,但并不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学到的“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没有温情......”,他们只是先把人性定为“恶”,再用法律和制度来预防;中国人讲“情、理、法',先把人性定为“善',出了事再事后惩罚,结果法律没有遵守,人情味也越来越淡薄----医院可以看着病人死,行人可以在大街上看着歹徒杀人。

老外可以实行弹性的工作时间制,因为他们的员工主动性和自律性很强,“领老板的薪水对老板负责”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为什么在国外有的街道红绿灯由司机自己按,因为遵守制度已经融入他们每个人的血脉中;如果是在中国企业搞弹性工作时间,估计90%的企业会死得很惨。中国的司机连红灯都敢闯,你叫他自己按红绿灯,他会一直按绿灯到自己不开车的那一天。

第七大顽敌:推卸责任

  现象:企业的经理们总抱怨老板不授权,权力太小,无法管理员工。可是遇到真正麻烦的时候,他们会把问题往老板那儿一交:'你看怎么办?”这些经理不会去想,他拿的薪水比员工多,权力比员工大,那么问题就应该到他为止,不然老板要你做经理干什么?可是他们总是把权力与责任分开,权力就是拿的钱多,管的人多,没想过其实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你有多少权力,就要负起多少责任。

  在企业,人事和财务工作不好做,因为这两个部门代表公司行使职权,最容易被经理们“转手”责任。当你正常过问他们事务的时候,经理们会很反感,认为你触犯了他的一亩三分地,挑战了他的权力;可是一碰到员工要加薪、预算被削减这样的事情,他们就会说:'你加薪我是同意的,可是人事部不同意!'、'花这个钱我是同意的,可是财务部不同意!'。其实决定往往是经理们一起下的,但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些经理们就不去与员工沟通,而把责任和矛盾推卸到人事和财务头上。

  点评:推卸责任的一个潜在心理意识是,看不见自己的问题。中国有句古训:'知天知地知彼易,知己难',意思是人可以知道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事情,就是不可自知,说得真好。所以企业搞培训的时候,大家群情激昂,有如醍醐灌顶,可是一回到工作中,该犯的错继续犯。因为培训那会儿老师讲的问题他全分析到别人头上去了,所以出了问题自然是别人的责任。

  感悟:破坏环境是中国企业最推卸责任的做法。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得到1块钱的利润,也许我们后代用100块钱的代价也不能弥补。所以老外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表面上是一种标准,其实就是企业对保护环境的一种承诺,是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企业自己对社会推卸责任,怎么去要求员工对企业负起责任?

第八大顽敌:缺乏包容性

  现象: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取决于他的胸怀有多大。

民营企业一个最典型的现象是:许多创业元老在公司创立初期为公司做了很大贡献,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变革时,这部分人成为阻力。具体表现为,私心特别重,个人利益至上;毫无包容精神,视受命变革的新进入的职业经理人为敌人,千方百计想予以诋毁并抵制。这是一个很要命的缺点,许多企业最终变革失败均源于此。

  这样的创业者不在少数,无论他的工作热情有多高,能力有多强,他都不应走到更高的管理岗位。因为能力越强、职位越高,破坏力就越大。

  点评:与自己不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人相处,是对胸怀的一个极大的考验。做大事的人的胸怀都是被反对者撑大的,就像李敖所说“男人的胸怀是被女人撑大的”一样。摩托罗拉的总裁高尔文喜欢驾船航海,万科董事长王石喜欢登山,那都是练胸怀去了。人面对大海和高山的时候,心胸自然开阔,连心思都要透亮些。所以奉劝创业元老们在工作之外多想想生活,多见见世面,多长长见识。老窝在办公室那点儿地方,做手头那点儿事情,怎么大气得起来?

  感悟:人一生中要不断地碰到矛盾,没有包容精神,一碰到不利自己的事情就跳,怎么跟别人合作?怎么解决矛盾?所以对于缺乏团队精神,心胸狭窄,阻碍企业发展的创业元老,惟一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杯酒释兵权”。

第九大顽敌:缺乏文化性

  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本文阐述的是后一种。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中国人,在一次竞聘海外分公司CEO时,败给了一个他认为专业技能、学历背景都不如自己的老外。他去问老板,老板说:因为公司觉得那个老外有更高的人文修养和更开放的心态,而到一个不同的国家,面临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需要他把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糅合在一起,去实现公司的目标,这远比技能重要。

 有人说,中国过了“五四”运动以后就基本没有文化了,到了“文革”就更加把以前的文化都丢了。其实中国的儒家文化有很多好的东西,结果我们没有发扬,却被新加坡发扬了,被韩国发扬了。

  也许中国人穷怕了,好不容易赶上改革开放,所以功利得有点过头。现在很多老板、经理人都用各种证书、MBA学历把自己武装到牙齿,恨不得一个个都变成经济动物,谈起工作都是专家,就是不会与人相处。

  点评:中国人喜欢形式主义,以为发扬文化就是上硬件,比如搞几个艺术节,修几座古庙,找几个和尚念念经。人民到了放长假的时候在人山人海里遛一圈,就以为自己文化了。其实文化不是这些物化的东西,它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以人为载体的。穷不是不要文化的借口,因为没有文化会更穷。中国的企业做不长,做不强,技术和管理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缺乏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西方搞了100多年市场经济和企业,那种文化传统和底蕴是一种气质,不是画个浓妆就学得会的。

  感悟:跟中国的员工谈文化素养,谈人性关爱,他们多半以为你有病。他们会说,公司的氛围不好,沟通不通畅,执行力不强,但不会去想这是文化的原因。中国有些老板一有钱就忘本,就嚣张,要开名车,住豪宅,包二奶,就是没想过回馈社会,也是缺乏文化性。

  学历和技能是衡量一个人的硬件标准,但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他的软件,是一种性格和态度,是文化。所以跨国公司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强调“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东西,就是他们更注重一个人内在的素质,这才是决定个人价值的关键。

文章图片2

企管知识

专注于企业管理知识的分享!致力打造成为中高层管理学习乐园!分享内容:管理原理、企业管理制度、经营战略与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技术开发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资料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