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升小老母亲对于民办摇号的一手体验

 lenbercong 2022-06-26 发布于浙江

这两天上海民办学校摇号结果公布,

没出息的老母亲激动得两天没睡好。

倒不是多期待结果,

而是心心念念的这件事总算尘埃落定。

2020年注定不平凡。

筹谋多年的“公民同招,入学摇号”,

终于把第二只靴子也扔下地来。

虽然这个风声从未断过,

但当细则真正出台,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前民办掐尖儿考试的招生方式

让一些家长焦虑,

如今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依然有很多人焦虑。

只不过前者焦虑的是“要不要鸡娃”,

而后者焦虑的是“该如何选择”。

无论哪种焦虑,

都源于对教育资源的稀缺心态。

不久前看到这样一句话

教育其实是一种消费,而不是投资。

不禁豁然开朗。

消费在意的是产品和服务,

而投资考量的是未来回报,

花钱之后追求回报

自然要比享受服务来得焦虑。

如果把教育当作消费,

那不妨从经济学角度去看待报名这件事。

民办学校拥有良好的师资,

也同样需要付出高昂的学费。

从性价比上来说,

很多质量尚可的公办学校其实是更高的,

就像买手机,

最贵的系列质量和功能肯定最好,

但溢价也最高。

即使拥有同样的资金能力,

不同性格的消费者选择方式也不相同。

有人喜欢简单到位,

花最多的钱使用最好的产品,

有人则追求最佳性价比,

满足需求之下不多出一分钱。

但,这些只是常规的消费习惯,

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

大部分家长的思路却很统一: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最好的条件,

哪怕溢价再高也愿意承受。

如果不这么做,内心似乎就有所亏欠。

这或许是优秀的民办学校一直受热捧的缘故。

再说回摇号这件事,

它是在“反鸡血”的教育改革呼声中应运而生的方案,

有点像计划经济调控,

为了以示公平,

又增加了一点由市场干预的随机性。

虽然此法的初衷是为平衡教育资源,

但最后的结果只是平均了生源。

一个学校的优秀与否

除了学生质量还有师资水平,

只解决学生质量的倾斜,

其实是用消费者利益来换取整体的均衡化。

用摇号代替考试招生,

改变的不只是学校,

还有孩子对人生的认知。

如果说鸡娃时代宣扬的是“只有努力才能赢”,

那么摇号时代的孩子们感触更多的是

除了努力,运气也很重要。

虽然它的确是人生的真相,

但这么早就让他们体味,

不知是幸事还是不幸。

 

无论怎样,

命运本来就充满了不确定,

不必为某次结果纠结。

站在一生的角度来看,

没有错误的抉择,只有独特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