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滋肾益气汤】+【半瘫酒】+中医治证不治病1-14

 为什么73 2022-06-26 发布于北京
原创 紫竹仙姑 紫竹仙姑 2022-06-26 14:45 发表于陕西

【半瘫酒】

图片

视频点开,点一下右上角箭头,分享给别人,就变成小程序,看起来更清晰。我没时间打字,要药方就看视频自己抄!中医是以症状治病的,西医是以病名来治病的,所以西医取了很多病名,可很多病西医都治不了,原因有了名,就有了形,形你能消除得了吗?中医按症状治病,症状消除了,病自然好了。

当然大部分中医是西医思维,只管当时,有些连当时也管不了,因为他脱离了按症状治病的原则!

中医治证不治病1-14
东汉时期的“疫气”,与东汉时期的自然气候相关联,患病的轻重多少和生活状况相关。自然完整性的生命,自然气候的变化要影响,会造成灾难,社会状况的变化也要影响,同样会造成生命灾难。《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社会陷入战争状态,生命健康根本没有保障。
辨证论治的医生,结合社会的实际“辨症求机”,就得出和当时社会影响相一致的病机判断。可是,李东垣时期的不少医生,没有“辨症求机”,机械地按照《伤寒论》上症状-处方的对应关系治疗,“有发表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又以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下之,无不死者。”当时的冤死者,约百万之众。面对这样严峻的临床现实,李东垣发出“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的质疑,认为“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
李东垣时期的社会是动荡不安的社会,京师被围,百姓饥饿劳役,疾病爆发,寒热头痛身痛类似伤寒。李东垣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提出了“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外感的病机理论,运用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等,大补脾胃元气,升清阳、泻阴火,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证候病机是活生生的人的证候病机,自然的、社会的因素无不相因相应。《素问·至真要大论》在病机十九条之前,反复强调“谨候气宜”、“无失气宜”,在病机十九条之后突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将自然等外部环境因素,和病人联系起来,分析症状的病机联系。生命的真实性,是“气宜”联系的真实,是“之化”“之变”的气化活动的真实,病机的具体性质、程度轻重、彼此联系的状况,和自然之气的变化、社会环境的状况等都相关。
活生生的人的疾病,症状表现是多样的,脉舌症征等综合形成一个自然完整的临床症状群,症状群内症状的病机值及其大小(根据症状与病机的基本关系,病机值有两大基本类型:正值症状和负值症状。未辨之前的症状为0值,医学意义是不确定的;已辨之后则有正值、负值及其值的大小的不同,病机性质是确定的。参见:《中医之和·症状的病机联系》),不是症状本身决定的,而是“辨症求机”思维确定的。生命本质的真实,不能等同于生命现象的真实;疾病本质的真实,是气化活动异常的病机真实,不同于疾病现象的真实。“辨症求机”思维,是临床把握病机真实的唯一途径。
遵循生命真实的原则,症状不能直接等同于疾病本质的诊断,不能作为治疗目标。看见动脉硬化就化瘀通络,发现炎症就清热解毒,过敏了乌梅抗过敏,咳嗽了罂粟壳止咳,胃酸了乌贼骨抗胃酸等,无一不是错把疾病现象的症状当成证候病机,“随证治之”误作“随症治之”,背离了辨证论治。
自然客观的生命是开放的生命,“辨症求机”的思维是开放的思维。只有开放的思维,才适合于随机变化的生命之应。活生生的人有许多不确定性,症状和病机的联系不确定,生命之气和自然之气的联系不确定,生命可靠的证候病机,要以完整的临床症状群为客观,综合分析、衡量比较,确定症状的病机值。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性格禀赋、生活成长经历和外部环境联系,因应协调性是自我存在的,临床症状的病机性质,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辨症求机”的分析判断才能确定。用症状标准证候,把中医临床思维僵化了。
从人性化的角度,中医要求吻合于每一个病人的生命真实,把“十全”作为临床追求目标。《素问·至真要大论》:“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汙,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对“十全”的理解,不能绝对,这是《黄帝内经》的人性要求,是尊重人的临床体现,是中医临床追求的崇高目标。“十全”本质上是人文精神的要求,是中医学的文化理想,反应了以生命为本的人性理念,不同于概率统计的理念。
“十全”的临床要求,充分反应了尊重每一个病人的临床理念,不仅包含医生自身的人文素养,认真负责、专心致志的临床态度,还包括了医生精益求精的临床技术,两者缺一不可。《素问·解精微论篇》指出,医生的临床水平不够,无法做到“十全”:“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素问·徵四失论篇》则指出,医生临床状况不好,也不能“十全”:“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再人性化的医学理论,医生没有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无法落实到临床,医生再好的人文素养,医学不是活生生的人的理论,人文精神同样无法落实到临床。
4.辨症求机的客观性
“辨症求机”是形成证候病机判断的思维模式。在循证医学方兴未艾的时候,中医界热衷于用循证医学方法研究“证”。2003年我在《医学与哲学》发表“循证 求证 辨症”,随后又相继在《中华中医药杂志》发表“病机真实与证据可靠”、“论症状与证候标识”等多篇论文,提出了“辨症求机”的概念,认为辨证论治是比循证医学更加先进性的临床模式,它不仅要循证-遵循中医理论和病机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求证,从临床病人的客观实际出发,分析、判断形成证候病机的判断。
“辨症求机”思维是中医临床形成判断证候的唯一途径。有一个咽喉有异物感的病人,不少中医都说是梅核气,按痰气郁结治疗没有效果。《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中医耳鼻喉科学》:梅核气“多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或兼脾失健运,以至气滞痰凝所致。”梅核气的病机,多为痰气郁结,治疗无效,显然证候病机不是痰气郁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