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24)-刘勰与《文心雕龙》(三)

 ldjsld 2022-06-26 发布于广西

三、论文学的风格与体裁

1.在论文学的风格方面,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在《体性》、《定势》、《才略》等篇中对文学的风格问题做了比较集中的讨论。

(2)“体”,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体裁和风格,因此也就有自己的“体”。

(3)“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之分,个性特点也不一样。文如其人,所以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各不相同所形成的的必然结果。

2.刘勰在《体性》篇中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对每一种类型的基本特点作了概括

(1)他说:“典雅者,榕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烨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2)刘勰所归纳的这八种基本文学风格,不是简单的任意举例,而是在研究了大量文学作品风格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刘勰认为文学的风格虽然千变万化,但还是有几种基本类型,所谓“若总其归途,数穷八体”。

(3)提出八种基本类型和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是不矛盾的,这并不意味着对具体作家风格就可以了简单地纳入某一类,而只是几种构成风格的基本因素而已。

3.刘勰对文学风格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深入地探讨了文学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1)《体性》篇主要是论述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而《定势》篇中则是着重论述了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研究了不同的文学体裁由于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特点,从而决定了其不同的风格特色。

(2)文学作品不同的“体”有不同的“势”。“势”本是指事物内在的一种客观规律性。刘勰在这里是指一定的文体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风格特点,这是文学作品体裁本身具有的必然性。因为文学作品的体式有自己的“自然之势”,所以在创作中就有一个客观的“自然之势”和作家的主观才性特征如何统一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学风格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应当统一成完整的整体,而不使两者发生矛盾冲突。

4.刘勰对文学风格的时代特征也有很深刻的认识

(1)他在《才略》篇中指出作家的才能风格和时代有密切关系,不能不受时代风尚的影响。

(2)西汉前期黄老思想盛行,文学创作重自然之才情,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学隆盛,影响到文学创作就重在书本学问。

四、论文学作品的“风骨”美

1.“风骨”是刘勰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审美标准,他对“风骨”的重视和他提出的“风清骨峻”审美理想,和中国文化传统中所表现的主要精神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特征。感情愈强烈,气质愈鲜明,作品中的风也就更加突出,故“深乎风者,抒情必显”。

(2)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文学作品的内容是要由语言文辞来表现的,所以骨和辞关系十分密切。

2.刘勰提出风骨是他对文学作品精神风貌美的一种要求,而他肯定辞采华丽则是对文学作品物质形式美的一种要求,但是在这两种中,他认为风骨居于主导地位,而辞采是起辅助作用的。

3.这种思想不仅与当时其他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如钟嵘等的看法一致,而且与其他艺术领域中提倡风骨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4.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精神品格上有非常可贵的一面,即建立在“仁政”、“民本”思想上的,追求实现现今社会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风骨”正是这种奋斗精神与抗争精神在文学审美理想上的体现。

5.刘勰提出的“风清骨峻”不只是一种文学审美标准,更主要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五、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

1.形式本身有其相对独立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从组织材料、篇章结构、段落剪裁等,都做了详细分析。

(1)刘勰在《总术》篇中说道:“是以执术驭篇,似善奕之穷数;弃术仁心,如博塞之邀遇。”说明“善术”(有很高写作技巧)和“弃术”(不重视写作技巧)是很不同的。

(2)他并且深刻的指出,作家必须在通观全局的指导思想下来考虑具体的写作技巧,必须先识“大体”,然后各种具体写作技巧方法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好。他主张首先要讲究文学作品的整体美。

(3)总体布局确定之后就要善于剪裁。《熔裁》篇说:“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辞谓之裁。”“规范本体”是指在文意的安排上要删去繁琐、重复,以及全篇无关紧要关系那些部分。“剪截浮辞”,是要注意文辞修饰,使之精炼明白、生动流畅。

(4)有关声律、对偶、用典等问题,刘勰根据当时文学创作的经验,对这些问题都作了认真的理论总结。

①对于声律,刘勰既不陷入繁琐的声病规范之中,也不简单地否定声律派的理论,而是深入地探讨了声律说的美学原理。他认为声律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做到“和”与“韵”。和韵之美可以构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形成摇曳生姿的声律之美。从这一点说,刘勰对声律理论的研究比声律派要更为深入。

②关于用典,刘勰是充分肯定用典的意义与作用的,他认为用得好,和自己发自内心的创作一样,不会因此而使作品失去自然流畅之美。

③他还对语言修辞等问题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