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4年前的古迹图见证洪洞万安变迁

 传递着 2022-06-26 发布于上海

    “地图就像是一个地方的全景照,从中可以看到每片区域的规划、变化”。近日,洪洞县万安镇村民陈保子向记者展示了一张64年前的万安文物古迹图,地图由外围到内部,绘有已经被拆除的古城墙、寺庙、牌楼等,见证了万安的发展变迁。

    走进万安古镇

    万安古镇被称之为龙凤城池之地,远望像一只船,俯瞰是一座美丽的凤凰城。万安古镇之名是由原姚建、国家堡发展演变而来。万安古镇的古建筑众多:楼牌塔殿、祠台塘园、城桥亭泉、树洞灯杆、学狮琉当、渠宅碑坊、街池庙店;庵观寺院、舜王安乐庙、娥英娘娘庙、龙祥观、千佛庵、法云寺、玉皇庙等;胜俊花园姚商院、铁裹门旗杆院、山水渠坡儿院、刘家三宅牌楼院、新院中院五门善院;东门外有五连烈士碑楼,曾授皇封的“累代恩荣”四室崇封”的石碑楼和风俗楼。

    万安村及周边存有大量古迹,村西有内沟、廖天洞古城佛国胜境之地;村东南有高入云霄的“文风古塔”与村西北方的“无影塔”遥相呼应;村中有遥相呼应的南北“七大湾”与南北“灯山楼”,过路戏台及“八大观音菩萨庙”。

    老人收藏地图

    “我们生在万安,成长在万安。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对万安的前世了解几何?数十年前,我收藏了一张老地图,与如今的发展对比,让我感触颇多,现在万安村的好多文物古迹都已被拆除,留在人们心里的只是记忆,孩子们只能在老一辈的描述中,了解历史。”陈保子介绍,这张地图对他有特殊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张地图,一直激励、鼓励着他学习研究本地古文物古迹。

    陈保子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心人为万安的无私贡献和付出,才让大家看到了眼前的地图。地图真正的主人名叫刘宝山,他生前热爱古文化,一直在蒲县文化馆工作,后来担任万安文物保养站的站长一职,退休回到家乡后,便开始想着为家乡做一些事情,我与他非亲非故,因为投缘信任,他把生前自己辛苦工作记录的一些东西委托我保管。在我看来,这张地图比金银还要贵重。”

    地图背后的故事

    “退休返乡的刘宝山已是花甲之年,老人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画万安古迹分布图。刘宝山认为,作为万安的村民,让后辈儿孙了解并牢记这座古城镇的历史是他的责任。为了更精准地探寻古迹的分布,他开始外出寻找在万安居住的老人们,随着老人们讲述的内容,慢慢地还原着古迹分布的精准位置。”

    陈保子说,老人们所讲述的,刘宝山当时有听过的,也有没听过的,这些模糊的信息他不会采用,唯一的办法就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

    陈保子介绍,刘宝山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但好学认真,从小对文物知识感兴趣,对自己后来就职的工作热爱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刘宝山虽然在蒲县上班,但一心想着家乡万安,每天除了工作外,业余时间就是研究、查阅家乡的古文化,做了大量的笔记。退休后,刘宝山经过不懈努力,绘制了万安文物分布图,还经常找来纸片自己搭建模型,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万安。

    万安文物古迹多

    “由于刘宝山文化程度不高,地图中难免有一些错字。”陈保子说,刘宝山在地图上所标注的古迹分布,少部分还存在,百分之九十的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但老人记录得特别详细,包括已经被拆除的古迹从何处得知,都记载得非常详细。

    从地图整体上看,古镇坐北朝南,呈金字塔的形状,外围由城墙包围,城墙的每一个拐点都是直角,城中有一条主大街,其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十分有序。图中记录:在战略词中一句“以少胜多”就说明了万安为保汉朝江山,卫青与霍去病二将在万安练兵,总部内有四道通门,通达四面八方各地,第一层深两丈,第二层深8丈,洞宽5尺,高7尺,每隔5尺有一个5尺大的小土窑,是驻兵之地,洞中有井,有做饭洞等。

    记者看到,历经几十年风雨,地图已经泛黄,图上所标注记载的万安村内外寺庙情况。据不完统计有12座大庙、15座小庙、15座名楼、12座名殿。同时,大小庙会接连不断,全年唱大小戏34台,计108天,更有规模宏大的两次物资交流大会,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因此万安村也声名远播。

    陈保子说:作为土生土长的万安村民,这座古镇留给我很多的记忆与怀想,我拿出这张古地图,是想让大家知道刘宝山老人为我们万安所作的贡献。”

    对于这张万安文物古迹分布图,陈保子珍爱有加。“这张地图是刘宝山老人留下来的,一定要保存好、管理好,并让其流传下去,教育年轻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记者 王隰斌 丁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