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活用琐谈(一)

 经方人生 2022-06-26 发布于四川

图片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即谓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反复验证过的有效方剂。这种说法,只是对经方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如果要给经方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

一是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有“经方十一家”,此处“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的临床著作。二是汉代以前的方剂,如《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所载的方子。三是专指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载之方剂。我们现今所说的“经方”,实际主要是指第三种说法。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医圣张仲景看作是“经方”的收集人、创制人和最杰出的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的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的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等。这些书籍虽已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医经《黄帝内经》中还可以窥见其有关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的理论论述。这说明,方剂学已经开始建立起能够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

及至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编写出《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以六经和脏腑为基础的辨证论治思想体系,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熔为一炉,四个环节丝丝入扣,为医门选方用药立出规矩准绳,同时亦将亡佚书籍中的不少经方得以保存下来,为中医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后世医学界都尊仲景之书为“方书之祖”,称誉其方为“经方”或“对病真方”。正如金·张元素说:“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元·朱震亨也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二子之言诚不过也。

仲景之经方,之所以能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千有余年,不坠于地”,自是有其过人之处。概言之,其最大的特点是:配伍精当,组方严谨,药专力宏,疗效卓著。历代名医师宗仲景,善用经方,且颇多心得体会者,不胜枚举。如清·陈修园就深有感触地说:“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间临证立方,至晚间一一于经方查对,必别有神悟”(《长沙方歌括·劝读十则》)。这种崇尚经方、严谨治学的态度,实可作为我们学好用好经方的楷模。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用好经方呢?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临床实践中用好经方,必须首先掌握经方。掌握经方的方法有多种,约之,不外以下三法:

一是原著分类法。即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按原文编次熟读、熟记。

二是据证分类法。即根据原著所述病证按病位、病性归类划分为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或再细分为表阳证、表阴证、表实证、表虚证、里阳证、里阴证、里实证、里虚证等,以此条分缕析、理解记忆。

三是按方分类法。考《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正文22篇中计205方,其中两书重复方计有62方,除去重复者,合计有256方。此256方中,据其组方结构及配伍规律,皆有主方,其加减轻重,又各有法度。学习时,可先定主方,然后以同类诸方随之其后,各成系列。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柴胡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等。这应该是掌握经方较好、较便利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采取何法学、记经方,最关键的都在于必须把该方的药物组成、剂量比例、功用主治、原书指征、煎服方法、注意禁忌等记熟、掌握。下面,仅就自己临床学用经方治病疗疾的点滴体会作一简要介绍。

一、熟读熟记原文,治遵原书指征

综观《伤寒杂病论》全书,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思想贯穿于原书条文之中,他把临床中复杂多变的病情进行分析归纳,根据其规律性总结出证候群,并以条文成书。因此,要想掌握《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原文所述,要做到熟背原文,成竹在胸。能达于此,临证时自然能开启灵性,触发思路。

正如近代名医岳美中老先生曾说的“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够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我在临床运用经方,就往往是由于患者所述病情与《伤寒论》或《金匮要略》中某条原文的方证相类似或相吻合而得到启示,遂书某方加减化裁而应手取效。

例如,曾治一重感冒女性患者,自诉发病两日,浑身发冷,欲近火炉,无汗身痛,但却又觉心中烦躁,胸部不爽,欲饮冷水。就诊时,观其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略数,测其体温39.5℃。据证分析,当属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表气不畅,里气不和。

窃思仲景有“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论》第38条)之明训,遂疏大青龙汤原方合香苏饮治之。方用:麻黄(炙)10g,桂枝10g,生石膏(先煎)30g,杏仁10g,生姜10g,制香附10g,大枣6枚,陈皮6g,炙甘草6g,苏叶10g。水煎分三次服。上方服两剂,汗出身爽,热度下降。又自取原方两剂,服后诸症悉除。

又如,治一8岁小儿,高热不退,右上腹疼痛难忍,辗转不安,甚则呕恶不止。经某医院西医诊断为胆道蛔虫合并胆道感染,用西药抗生素输液治疗两日,未能奏效,遂邀中医会诊。刻诊,症状如前所述,右上腹拘急疼痛拒按,舌红苔白腻,脉弦数。

忆及仲景有“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论》第103条),以及“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2条)等论述,该患儿症状与之颇为吻合,故投大柴胡汤加槟榔、乌梅、公英治之。方用:柴胡12g,黄芩10g,白芍10g,半夏10g,枳实10g,生姜10g,大枣3枚,大黄6g,乌梅10g,槟榔5g,公英15g。水煎分三次服,三剂痛定呕止,热退告愈。

图片

特别提示: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