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心经》的中文版最流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唐三藏玄奘翻译,博大精深,而又语句精炼,流传千古。由于古文的深奥性,对于中文的心经的诵读,有时候可能会存在一些语义上的疑问。希望借由英文版的《心经》,排除掉对于自己本身语言熟悉所带来的误导。一部分是因为有几个音译的,另一部分是因为古文的使用方式和今天的不一样。
来源自《心经》英文版 上面就是英文版《心经》的全文了,首先一看就有很多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写的那种),这个就是英文的好处了,专有名词可以一眼看出来。 Avalokiteshvara就是观自在菩萨了,中文把这个菩萨的作用翻译出来了,“俄瓦罗凯塔西哇啦”,读音好像是这样的。Bodhisattva就是菩萨,读音就是菩提萨埵了,简称菩萨。prajna paramita这个就不用说了,看读音就像“般若波罗蜜多”(到智慧的彼岸)了。skandhas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五蕴”中的“蕴”的意思。has都知道是有的意思,那么skand是什么意思呢,没有找到,存疑。 Shariputra就是舍利弗,是属于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玄奘翻译成“舍利子”,由于古汉语中“子”是尊称,可以理解为舍利尊者,而又有“子”是名词后缀,如“果子”,现代人容易理解成佛涅槃后火化剩的晶体,那就理解歪了。按照现在的理解,就是舍利先生,舍利老师,舍利总裁,舍利校长。 dharmas这个也是专有名词,但是却没有首字母大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诸法空相的“法”。理解为宇宙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 Nirvana就是“涅槃”,Ultimately Nirvana即为“究竟涅槃”。 Anuttara-samyak-sambodhi这个从读音就知道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觉)。mantra这个是咒语的意思。咒语为佛教密宗独有的。 试着翻译如下: 《心经》英文版中文翻译当观(世)自在菩萨研习很精深的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从非常亮堂的程度看到了五种积累,并且看到了它们都是空无一物的,后来他就穿过了所有的受苦和困难。 舍利先生,格式和空泛没有区别,空泛也和格式没有区别。格式更可以说就是空泛的,空泛本身也是格式。所以其他四个也是:感受,回想思考,触觉到的空间体积,意识的起心动念。 舍利先生,所有宇宙中的自然规则都是从角色上来说是空的,正因为不存在(空)这样的规律,它们不会被创造和毁坏,不会被污染和净化,也不会增加减少。所以,这些宇宙中的空泛之中,也就没有上文说的五蕴(色兽行识)了。也就没有眼睛们,耳朵们,鼻子,舌头,身体,心智(六根);没有丰富的色彩,多妙的声音,香臭,味道,对东西的摸,和对宇宙万物规律的总结。没有眼界,耳界等六根的界(可以理解为保护形成这些触觉的),也没有了自己通过六种智识感受到的客观世界(色界,声界等),也就没有六根和世界产生联系的眼识界,耳识界一直到意识界。(关于十八界见下图,从眼界一直到最后的意识界) 并且没有了无知识,也没有了无知识的结束,进而包含了没有年老和死或者年老、死的结束。没有了受苦,没有了汇集,没有了灭绝,没有了道路,没有了理解力和没有获得。 因为没有获得任何东西了,菩萨从依赖般若波罗蜜多中使得他的思想自由没有束缚和障碍了。因为没有障碍了,他不害怕了,然后他就把颠倒的梦幻置之脑后了。最大程度地达到了浴火重生(涅槃)境界。 所有三个时期(过去,未来,现在)的佛获得三藐三菩提都是通过对般若波罗蜜的依赖。所以,知道了般若波罗蜜是一个很伟大的灵性咒语,一个大光明的咒子,一个极其优秀的咒语,一个无与伦比的咒语。可以除掉一切痛苦,是非常具有智慧并且不是假的。那就是这个咒语被念诵至今的原因,咒子念起来是这样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Gaté gaté paragaté parasamgaté bodhi svaha!)。 ![]() 上面就是对于英文版《心经》粗浅的一个翻译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佛教的思想,理解也是各有不同,实际更有代表性的是《金刚经》,《心经》现在看来主要是说的“空”的思想,五蕴和十八界都是没有的,人本来就是具足佛相的,只是因为迷恋于这十八界,导致迷失了。之前看《苏菲的世界》,描述柏拉图也有这样的思想,人一出生,就有一个对世界完整的完美认知(即看到东西,是因为看过模具)。其实更好理解的是《金刚经》中说的,“于法不说断灭相”,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真正的“空”说的不是东西没有,而是不会恒常,因为是性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