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得失处,富春山居图(上)

 古磨盘州人 2022-06-27 发布于北京
01
清朝顺治年间,江苏宜兴。那年是“庚寅”年。
一名老者奄奄一息,他秉着人生最后一个气,向家里了表达着什么。家里人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就在前一天,家人按照他的要求,已经将唐代书法家智永的行书千字文扔进了火盆付之一炬。今天,他想烧的一定是他平生最喜爱的一幅画了,他一再叮嘱家人走之前要把这幅画带走殉葬。
家人把这幅画扔进火盆,那个老人闭上了眼睛。
可这一切都被一旁的年轻人看不下去了,他趁老人不备,拿出另外一卷画扔进火盆里,并取出了火盆里已经燃烧的画。抢救还算及时,画被烧成了两段。
这位老人叫吴洪裕,年轻人是他的侄子,叫吴静庵(字子文),吴洪裕是从他爷爷吴正志手里继承下来的这幅画,吴正志从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里购得。
吴家人将吴静庵抢出来的画进行了重新装裱,原先的一幅画变成了大小两幅,大的叫“无用师卷”,小的叫“剩山图”。
02
元至正十年(1350年),又是一个庚寅年。
浙江富春山下,一位年近八旬的老道士小心翼翼地取出画轴,舒缓展开在面前。老人轻舔毛笔,在尚未完工的画上题了一跋。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
跋中的字告诉了这幅画的来历,三年前,老者的师弟无用师来求他做幅画,这幅画题材特别宏大,过去的三年间虽然闲暇时都会在制作画卷,可其间我经常出门云游又不便于带着它,于是到现在,这幅画还没有完成。无用师老是提醒我,有人会巧取豪夺这幅画,于是,他一再叮嘱我要格外小心。现在我先把我的跋文写在画上,也是为了告诉世人,作画真的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画的落款是“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庚寅年作画,庚寅年被毁,这是巧合还是天意,我们实在说不清。
03
沈周是江苏苏州著名的画家,他开创了“吴派”的风格,与唐伯虎、仇英、文征明号称“吴四家”。
题跋上也有他写的内容:“大痴黄翁在胜国时,以山水驰声东南,其博学惜为画所掩,所至三教之人,杂然问难,翁论辩其间,风神竦逸,口若悬河,今观其画,亦可想见其标致。......”
沈周不仅介绍了大痴道人的生平和名望,而且还称赞他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时人遇到疑难,大痴道人都能口若悬河地进行辩论。这幅画风模仿了董源和巨然,更多的还是巨然的风格。
介绍完画家和这幅画之后,沈周还记录了一段自己的伤心事。这幅画先前为他所得,他将此画托付给一个友人题跋,没想到,友人的儿子说这幅画丢失了。没想到,今天这幅画辗转到了朋友的手里,朋友请他到画上题跋,他的心里真的感慨万千。
顺带说明,在这幅画从沈周手里丢失后,沈周非常怀念,他凭着自己的记忆临摹了一副,临摹的画先是被这位朋友得到,而后得到了这幅真迹。
也许是太过于伤心了,沈周在落款的时候将“立夏日”写成了“立夏立”,他都懒得更改纠正了。
沈周之后有文彭的题跋,文彭是大画家文征明的儿子,文彭自己是著名的雕刻家,青田石雕刻的鼻祖。他也印证了沈周丢画一事。
当年无用师对大痴道人说,怕有人对这幅画巧取豪夺,没想到一语成谶。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大痴禅师的画竟然被一分为二,且在后来还演绎了很多故事。
04
这幅画最早的名字叫《富春山居图》。
作画的大痴道人真名叫黄公望,他是元朝人,他的师弟无用禅师叫郑樗(chu)。大痴是黄公望晚年的道家名号,他加入了全真教,跟张三丰等交往甚密。
经历了一个明朝,这幅画是完整的,没想到,在清朝顺治年间,这幅画被一烧为二,幸运的是,小的那幅也是完整的一幅。其实,《富春山居图》从哪儿截断都是非常精美的一幅山水画,这就是画家的能力。
在文彭之后,明代董其昌还拥有过这幅画,也在画上题跋了。这幅画被烧成两段之后,王家人为了掩盖被烧的痕迹,请人将这幅画进行了重新装裱,将董其昌的题跋挪到无用师卷的前面,说来也怪,也算是天衣无缝。
这不得不佩服画家黄公望的艺术创造力了。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