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枳实导滞丸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枳实导滞丸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大黄12克 炒枳实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黄芩3.6克 白术3.6克 泽泻2.4克 加减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本方现常用于胃肠功能紊乱、细菌性痢疾、肠炎、消化不良等属于湿热食积者。1.三叉神经痛 2.慢性便秘 [主治] 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 脉沉有力。 枳实导滞丸为治疗湿热食积证之常用方。临床运用时,以脘腹胀痛, 泻痢或便秘,苔黄腻,脉沉实为证治要点。 枳实导滞丸 [异名] 导气枳实丸(《医学入门》卷8)。 [组成] 大黄一两(30g) 枳实麸炒,去瓤 神曲炒各五钱(各15g) 茯苓去皮 黄 芩去腐 黄连拣净 白术各三钱(各9g) 泽泻二钱(6g) [用法]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九,食远温开水 送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6—9g,.食后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功用] 消食导滞,清热利湿。 . [主治] 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 脉沉有力。 [病机分析] 本方证的成因是饮食积滞较久,生湿化热;或素有湿热又与食积互结 于肠胃,即湿热食积证。食积内停,阻遏气机,则脘腹胀痛;湿热积滞下迫,故下痢或 腹泻;若湿热积滞内壅,腑气不通,又可见大便秘结。而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沉有 力,皆为湿热征象。 [配伍意义] 针对本方证食积与湿热并存的发病机制,法当消食导滞与清利湿热兼 施。方中大黄用量较重,,目的在于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下,为君药。臣以枳实行 气导滞消积,既除痞满胀痛,又增大黄泻下之功, 《药品化义》卷2谓其“专泄胃实, 开导坚结……逐宿食,破结胸,通便秘”。该两药对于下痢或泄泻,则体现了“通因通、 用”治法。神曲功能消食和胃,与黄、枳相合,共除致病之因,亦为臣药。佐以黄芩、 黄连清热燥湿止痢;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止泻,可使湿热从小便分消,与通腑之大黄相 配,使“邪有出路”;白术健脾燥湿益气,以收攻积而不伤正之效。诸药合用,共达食 消积去,热清湿化的目的,对于湿热食积证较重者尤为适宜。 本方的配伍特点:方中消下与清利并用,但以消下为主。妙在有白术一味,以兼顾 正气,使祛邪又不伤正。 .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枳实导滞丸为治疗湿热食积证之常用方。临床运用时,以脘腹胀痛, 泻痢或便秘,苔黄腻,脉沉实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纳差者,宜加山楂、 鸡内金等消食之品;腹痛明显者,可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 3.本方现常用于胃肠功能紊乱、细菌性痢疾、肠炎、消化不良等属于湿热食积者。 [使用注意] 泻痢无积滞者,不可妄投。 [源流发展] 该方为李呆所创,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下。从组成分析,张璐认 为“此枳术丸合三黄汤而兼五苓之制,以祛湿热宿滞也”(《张氏医通》卷13)。若上溯 其源,则以《金匮要略》枳术汤合泻心汤化裁而成。对其主治证,原书着重描述了气滞 症状:“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而近年出版的《中药制剂手册》 记载则更为全面:“脾胃湿热引起的胸满腹痛,消化不良,积滞泻泄,或下痢脓血,里急 后重。”关于枳实导滞丸的组成变化,《医学正传》卷2增木香、槟榔两味,名为“木香 导滞丸”,则行气消胀之功益著。另外,《张氏医通》卷13将本方由丸剂易为汤剂,加 生姜3片,名“枳实导滞汤”,主要取其效速之意。 [疑难阐释] 本方既为治疗食积证的常用方剂,为何不以消食药物为主组成(木香 槟榔丸亦属此类)?且方中仅用一味神曲。分析其理在于,该方证为食积或湿热较重者, 且病位偏下,若以消食之品为主,往往力所不及,唯推之荡之,方可使邪去正安。而 “大黄乃荡涤热结之品,为推送湿热积滞之首”,配伍“枳实破滞气以推积”(《医略六 书。杂病证治》卷8),两药合用,相得益彰,便秘则通,泻痢反止,症虽不同,治法用 药则一。为此,《医方集解》将枳实导滞丸分属于攻里之剂,虽有其一定道理,但根据 方证及方义,将该方归类于消食剂似更贴切。 [方论选录] 1。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饮食伤滞,作痛成积,非有以推荡之则不行,积 滞不尽,病终不除。故以大黄、枳实攻而下之,而痛泻反止, 《经》所谓通因通用也。 伤由湿热,黄芩、黄连佐之以清热,茯苓、泽泻佐之以利湿。积由酒食,神曲蒸窨之 物,化食解酒,因其同类,温而消之。芩、连、大黄,苦寒太甚,恐其伤胃,故又以白 术之甘温,补土而固中也。”(《医方集解.攻里之剂》) 2.徐大椿:“湿热内滞,积久伤脾,不能运化精微,故大腹胀满,疼痛不已。枳实 破滞气以推积,白术健脾元以运湿,黄连清火燥湿,黄芩清热宽肠,神曲消积滞,甘草 和中州,茯苓渗湿化热以利脾肺,泽泻分清以利膀胱,大黄乃荡涤热结之品,为推送湿 热积滞之首。为末糊丸,白汤送下,使湿热化而积滞消,则脾气健而胀闷退,何疼痛之 不已哉?此导滞开结泻热之剂,为湿热积滞闷痛之专方。” “湿热内滞,脾气不输,不能消化痰食而痞结于中,故胀闷恶食,腹痛不止焉。此 枳术丸合三黄汤兼五苓之制,以祛湿热宿滞也,热实腹痛者宜之。”(《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8) 3.王泰林:“大黄、枳实荡涤实热,芩、连燥湿清热,苓、泻利湿泄热,神曲消食 和中,白术补脾,湿热积滞白化。”(《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评议] 本方以泻下破积之品为主以治泻痢,此乃李氏从《素问.至真要大论》“通 因通用”之旨悟出。汪昂所论深刻而透彻,对后学理解本方的配伍意义,颇有启迪。 [验案举例] 阴吹 《甘肃中医》(1995,1:17):某女。自诉阴道出气,簌簌作响 月余,伴1:3臭,口渴烦热,上腹胀闷,呃逆频作,大便干燥秘结,五日一行,舌红,苔 黄腻,脉弦滑。辨证湿热蕴结,腑气不通。治宜泻热通腑。枳实导滞丸加减,'药用枳实 20g,大黄、神曲各15g,黄芩、黄连、白术、泽泻、茯苓各lOg。水煎日1剂,连进3剂,诸症愈。 . 按语:阴吹一证,较为罕见。本例实为湿热蕴结,腑气不通所致。投以该方则热清 湿利,积去腑通,故阴吹自除。 [临床报道] 1.三叉神经痛 将本丸改为汤剂加减(枳实12g,大黄后人、茯苓、白术、泽泻、 川芎各15g,黄芩、黄连各lOg,地龙6g。水煎服,每日l剂,早晚分2次服),治疗三 叉神经痛u例。其中痊愈6例,显效4例,无效1例。 . 2.慢性便秘 以本丸药与果导片进行对照,随机分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 该丸药按《中国药典)一书中的配方制成,方药基本类同《内外伤辨惑论》的制法剂 量,服法:每日1—2次,每次3-6g;对照组应用果导片,服法:每次2片,每日1— 2次。两组服药期间均为5天。治疗组服药后,其中显效25例,有效3例,无效3例, 有效率90%;对照组服药后,其中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9例,有效率70%。两 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意义L2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