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阀士族的前世今生,侯景之乱为什么成为门阀士族衰落的标志

 逍遥_书斋 2022-06-27 发布于河南

序言

侯景之乱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羯族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这场叛乱从公元548年侯景以清君侧的名义在寿阳起兵开始,至552年驻守岭南的陈霸先北上与王僧辩会师收复建康,总共持续近四年。

侯景之乱不仅使富庶的江南遭到秦汉以来的第一次严重破坏,江南百姓惨遭杀戮,生灵涂炭,更重要的是主导社会经济政治三个半世纪的门阀士族在经历这次动荡后元气大伤,走向衰落。

文章图片1

门阀士族的演变历程:从萌芽、发育到壮大

关于士族集团,最早要追溯到西汉末年,当时土地兼并问题十分严重,大部分自耕农的土地不是被购买就是被巧取豪夺,致使农民沦为为地主打工的佃农。

地主逐渐演变为豪强,成为实力雄厚的地方一霸,在掌控经济的同时,通过察举的选官制度,涉足政治,朝堂之上出现一大批代表地主豪强的代言人。

王莽代汉后正是看到这一问题,才大搞土地国有化,力图改变现状,可是其改革内容不切实际,再加上灾荒严重、徭役苛税,使农民苦不堪言,最后在地主豪强的武装造反和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王莽集团宣告覆灭。

公元25年刘秀扛起复兴汉室的大旗在洛阳建立东汉,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得以统一全国,天下虽然太平,但地主豪强势力却得到加强。

文章图片2

因为刘秀作为皇族后裔,本身就是南阳当地的豪强代表,刘秀正是在宗族和豪强集团的支持下才揭竿而起,此后又与新野阴氏、河北郭氏等显赫名门联姻。

刘秀统一后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他通过提高待遇、不放权、不封官,一手安抚一手打压,极力打遏制功臣豪强,但刘秀本人作为地主豪强集团的一环,根本无法根除豪强势力。

虽然豪强集团在东汉初年被有力限制,但到他的孙子汉章帝刘炟时期,这一现状有所改变,最明显的就是豪强集团以外戚的身份参与朝政。

从公元88年至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前,豪强势力不断膨胀,窦氏、邓氏、阎氏、梁氏等外戚轮番掌控朝政,国家政权已被其严重绑架。

在地方,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比西汉更甚,已达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地步。

由于阶级矛盾无法调和,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很快蔓延至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而此时的东汉朝廷千疮百孔,根本无力摆平,只能将权力下放至地方,地方官员豪强招兵买马进行镇压。

虽然民变在短时间内平定,但地方豪强却拥兵自重,东汉中央大权彻底旁落,中原陷入军阀混战。

在逐鹿中原过程中,曹操脱颖而出,通过官渡之战打败“四世三公”的豪强代表袁绍,并统一北方。

曹操当政后,深刻意识到豪强政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加上其本人是宦官之后,与豪强势力严重对立,所以曹操严厉打击地主豪强。

一方面唯才是举,大力提拔寒族子弟,另一方面实行屯田制,将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遏制土地兼并。

但由于豪强在地方势力实在太大,曹操只能采取边打压边合作的方式。

然而胳膊终究拧不干大腿,曹操后期,豪强势力已遍布朝堂,并参与到世子之争。

比如拥护曹丕的集团中,有出身清河崔氏的崔琰、陈郡司马氏的司马懿、颍川陈氏的陈群,而支持曹植的杨修则出身于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

文章图片3

在士族集团的拥护下,曹丕继位并建立曹魏政权,曹丕称帝后采取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至此豪强势力通过法定形式垄断了政治资源和仕途。

而司马氏作为豪强势力的代表,与曹氏宗亲在政治上分庭抗礼,经过司马懿父子两代经营,架空曹氏成为最强大的豪族权臣,最终司马炎在265年取代曹魏建立西晋。

而且东汉以来,豪强集团世代做官,到魏晋时期已从经济意义上的地主豪强演变为垄断政治经济话语权的门阀士族。

司马氏作为士族集团的一员,他的掌权意味门阀士族第一次成为国家主人,相比刘秀,司马炎的皇权更加式微。

因为刘秀尚披着皇族的外衣,具有正统性,而司马氏以臣代君,得国不正,只能依赖士族的支持。

司马炎为了巩固家族地位,使司马氏超脱于门阀士族集团,广泛分封宗亲为王,让他们驻守地方,执掌一方军政大权。

可到头来事与愿违,司马炎死后,诸王权力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为了争夺皇位,彼此发生战争,爆发十六年的八王之乱。

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人游牧部族趁乱进入中原,史称五胡乱华,整个中原被五胡大肆屠戮,一时间赤地千里、白骨遍地。

士族集团为了避免灾祸大举南迁,在以王导、王敦的琅琊王氏为首的士族支持下,司马睿于317年建立东晋。

由于新的政权是在王氏等门阀士族支持下建立,朝野之上尽是士族子弟,皇权地位再次下降,已从领沦为和士族合作的状态。

文章图片4

尤其是宰相王导历任三朝,连皇帝见了都要毕恭毕敬,这一时期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门阀士族进入到鼎盛时期。

此后高平郗氏、颍川庾氏及谯国桓氏分别执掌政权,383年以谢安为首的陈郡谢氏通过淝水之战击败前秦,成为东晋政权的主宰,也是东晋最近一个“当轴士族”。

整个东晋作为士族政治的产物,被王、谢、庾、桓等四大族势力轮番掌控。

到了东晋末年,士族集团已经丧失了东晋初年的野心和进取心,逐渐走向腐化堕落,蜕变为腐蚀国家根基的蛀虫。

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推翻东晋,建立宋国,他察觉到当时世族权势盛重,君主威权微弱。

所以重用寒族掌握中枢,军权重镇则托付给宗室皇族,士族逐渐淡出权力中心,只担任一些荣誉性的虚职,至此士族开始走向衰落。

不过在479年,出身兰陵萧氏的萧道成取代宋,建立齐,兰陵萧氏虽然属于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到传统门阀世族权贵的鄙视。

再加上萧氏不修德政,仅在24年后的501年,被萧衍篡夺皇位,建立梁国。

当然,萧衍也是兰陵萧氏的旁支,不过此时的门阀士族早已名望大于实权,不再属于国家政权的主人。

虽然兰陵萧氏属于士族,但却不许士族集团处理政务,士族子弟善清谈游玩,只担任一些清闲官职以充门面。

但所谓“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一场空前浩劫很快席卷江南大地。

侯景之乱——门阀士族衰落的开始

门阀士族在走过一百年的光辉历程后,到南朝齐梁时期已然日薄西山。

548年爆发的侯景之乱不过是促使士族走向崩塌的导火索。

文章图片5

侯景出身朔州羯人,为北朝东魏效力,在东魏开国皇帝高欢死后,侯景就公开反叛东魏,并同时向西魏和南梁投出橄榄枝。

而收复中原一直是南朝挥之不去的情结,正好梁武帝萧衍梦见中原平定不久,侯景的降书就送达建康,萧衍大喜。

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前脚梦见收复中原,后脚侯景就来投降了,而且萧衍一直喜欢利用降将。

所以萧衍力排众议,决心接纳侯景,封其为大将军、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侯景因此一跃成为整个南朝最有权势的人物。

可这时东魏不干了,如果以后东魏将士都这么效仿那还了得,叛徒是绝不能有好下场的。

547年东魏出兵攻打侯景,萧衍派他的侄子萧渊明攻打东魏援助侯景,结果却被东魏打得落花流水,萧渊明也被俘虏。

548年正月,东魏大破侯景,侯景率800余名残兵败将逃到梁朝境内,东魏顺便收复了侯景献给梁朝的土地。

如此一来,梁朝除了得到侯景这颗定时炸弹以外,一无所获。

而侯景到达南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打算攀附王谢等士族名门,还让萧衍做媒,萧衍觉得一个胡人哪配得上士族名门,直接将其拒绝,侯景开始对梁心怀怨念。

然而真正引发侯景之乱的是梁与东魏通好。东魏赶走侯景后,立刻向梁朝抛出橄榄枝,还让萧渊明写信给萧衍,劝说两国重归于好,还可放还萧渊明。

萧衍作为士族出身,很重视宗室团结,再加上此前梁朝与东魏的战争,他已认识到梁军战斗力之差,能自保就不错了,根本不奢求恢复中原,所以偏向与东魏修好。

可是此举彻底激怒了侯景,侯景担心自己被萧衍出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造反。

在准备前期,他以南豫州牧的身份镇守寿阳,废除了梁朝盘剥百姓的市场税和田租,以争取民间舆论支持,还屡屡向朝廷索求钱财武器,但萧衍却从未拒绝,一味姑息。

在他看来侯景不过是个异族降将,压根没当回事。在经过数月的准备,侯景于548年在寿阳起兵,率领8000人南下,正式揭开侯景之乱的帷幕。

文章图片6

百姓听说侯景的军队到了,争相逃跑,士族朝臣几十年不见兵器,柔弱不堪,惶惶不可终日。

侯景率军一路直捣黄龙,经过近一年的围困后,于549年攻入建康,将萧衍活活饿死,在掌控梁朝朝军政大权后,侯景在相继拥立废黜萧正德、萧纲和萧栋三个傀儡皇帝后,最终于551年自立为帝,国号汉。

直到梁湘东王萧绎领导的宗室和地方力量的反攻下,战局才逐步扭转,后来驻守岭南的陈霸先北上与反侯主力会师后,于552年收复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长达四年的叛乱才得以平息。

但侯景之乱的影响却极其深远,除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外,门阀士族更是遭到毁灭性打击。

原本江南社会在士族集团的垄断下阶层固化严重,社会矛盾非常尖锐。

而侯景恰恰利用南朝的这个痼疾,通过解放并任用士族家的奴婢为官,大力提拔寒族、南方土著豪酋,打击士族。

再加上他曾向王谢求婚失败,因此对南朝士族门阀充满仇恨。他攻入建康后,士族门阀遭遇灭顶之灾,除了被屠杀的,还有许多士族饿死。

号称富庶的三吴之地经历侯景之乱后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堆积成山,此外,侯景还烧毁东宫藏书三万卷,象征梁朝文治的士林馆也在战乱中化为灰烬。

正如陈寅恪所说:

“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的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

所以侯景之乱一举促成江左三百年政治社会的大变动,属于士族的时代彻底宣告结束。

文章图片7

后续

门阀士族虽然逃避了五胡乱华的屠刀,但三百年后仍未能幸免,而“五胡”,尤其是羯人,在对中原无尽的掠夺杀戮后,又将魔掌伸向富庶的江南。

四年的侯景之乱让南方积累几百年的物质财富化为乌有,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极其不幸的。

陈霸先建立陈朝后,士族集团虽然政治上早已无所作为,经济地位一落千丈,但是凭借几百年的积淀在社会仍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到隋唐,门阀士族从以王谢袁萧四大家族为首的权力集团过渡至以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五姓七望的尊贵阶层。

文章图片8

唐朝初期依然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直到武则天普及科举制,打通寒族的上升壁垒才使门阀士族陷入沉沦。

然而导致士族集团走向消亡的却是875年至884年的晚唐黄巢起义。

近十年的动乱不仅给唐王朝带来沉重的打击,更使社会秩序全面崩坏,所谓“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905年六月,朱全忠(即黄巢起义降将朱温)将包括被他称为“衣冠宿望难制者”的三十余名朝廷官员斩杀于白马驿,投尸黄河,而士族时代也随着这股浊流东流入海,不复回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