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论述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

 广州玉 2023-02-13 发布于广东

门阀政治,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政治形式。

与之类似的是家族政治,在今天仍然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例如韩国的三星财阀,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都是可以在政坛上只手遮天的存在。

了解中国古代的门阀政治兴衰,也有利于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局势。

前面的文章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了门阀士族兴起的原因,从各方面揭示了门阀政治存在的内在动力,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门阀士族没落的具体原因。

文章图片1

内部因素

新事物的兴起,必定昭示着旧事物的灭亡,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取代了原本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的地位。

而门阀士族政治的衰落,也伴随着另外一个新兴势力的崛起——庶族政治

这里的庶族,指的是以庶族地主为主的普罗大众,但能够入仕的普通人家仍在少数,更多的还是地主阶层。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亩产一两百斤已经是万幸,沉重的劳作将农民和佃农牢牢地捆绑在土地之上,子孙后代很少有能读书识字的机会。

所以,取代门阀政治的,是相对弱小的庶族地主。

文章图片2

相比于权势滔天的高门大族,庶族地主显然更容易控制,所以门阀士族没落的最大受益人,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除了最基础的农民、地主两大阶级的对立之外,还有两大矛盾贯穿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所以,要理解门阀士族的兴起与衰落,就要先认清两大主要矛盾,并搞清楚门阀士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在中央,门阀士族把持朝政,将相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类似袁绍“四世三公”的现象在中古时期并不少见。在很多时候,门阀士族有着皇帝的“任免权”,皇权的势力一度被压缩到最小。

文章图片3

并且,在一定的特定条件下,相权能够转化为皇权,曹丕篡汉、司马昭篡魏都是相权取代皇权的典型,南北朝乱世这种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至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由于门阀士族盘踞一方,掌握了大多数的豪强地主资源,所以在唐朝以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更多是表现在皇室内部,中央和诸侯王之间。士族们的矛盾,更像是各大家族的内部斗争。

由此可知,门阀士族最主要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皇帝,另外一个就是庶族地主。

了解了主要矛盾和主要对手,我们再梳理门阀士族衰落史就能够更加清晰。

文章图片4

制度

造成门阀士族形成的主要政治制度,就是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这两种制度虽然造成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多方面垄断,但也在特定历史时期也发挥了它们的积极作用,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于察举征辟制为高门大族垄断,一些无才之人也登上仕途,大大加重了官场的腐败以及行政效率的低下。

魏晋时期为解决这一弊端,创造了“九品中正制”来考核和选拔官员,成效显著,也为南北朝、隋唐前期所采用。

文章图片5

但“九品中正制”并没有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甚至帮助门阀筛选掉了队伍中的渣滓,让门阀们的队伍更加精干了起来,使得门阀士族在魏晋时期人才辈出,光耀古今。

真正削弱门阀士族势力的制度,是科举制。

科举制早在汉代就有了雏形,秀才(茂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孝廉多个科目。

但由于当时庶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儒生又抱团成为学术团体,这一制度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仍然只是在文学风气浓厚的高门大户之间通行。

南北朝时期,类似科举的考试制度也有了小规模的实验。但由于生逢乱世,朝代更迭不断,常常是朝令夕改,再加上触碰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难以得到大规模的推行。

文章图片6

到了隋朝,天下终于再次归于一统,隋朝的国力也来到了顶峰。由于隋朝的建立是在关陇贵族的帮助之下建立的,所以朝廷权力被关陇贵族所把控。

隋炀帝深受其害,很多有利苍生的政令都在关陇贵族的阻挠之下难以施行,所以他大力打造洛阳宫,企图逃脱关陇贵族的掌控。

除此之外,隋炀帝的南巡也并非只是寻花问柳,更多的也是寻求南方世家大族的力量,用来对抗关陇贵族。

同时,隋炀帝也看到了北齐秀才对策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之后,设立了进士科,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用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

文章图片7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形象

后来的继任者唐朝也遇到了和隋炀帝一样的问题,为了削弱关陇贵族和南方世家大族的权利,又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搜罗在乱世中散落各地的人才。自此,庶族地主的上升通道彻底打开。

但要知道,新事物的上升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科举制虽然选拔出了不少庶族人才,但世家大族的底蕴尤在,不论是经济和文化的传承都远胜庶族地主。

所以门阀士族在整个唐朝前中期,仍然在朝廷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文章图片8

贵族的奢侈场景

经济

门阀士族存在的最大经济基础,就是大量的土地,土地就是粮食。

和平时期粮食可以转化为金钱和更多的土地,到了乱世,“粮在手,跟我走”,便可以瞬间转化为军事力量。

要想动摇豪强地主的经济地位,必定要“打土豪,分田地”。

在汉朝乃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通过漏报和瞒报等手段,使得手中大量的人口和土地都不用向朝廷纳税。

朝廷虽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门阀掌控朝政,很难让他们自己割自己的肉,所以很难真正动到门阀士族的蛋糕。

文章图片9

到了隋文帝时期,杨坚听取大臣建议,采用“大索貌阅”和输籍法,从豪强地主的手中夺取了数十万人口和大量土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

到了隋炀帝时期,又进一步对门阀士族进行“人口解放”,得到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唐承隋制,也利用类似的手段进一步削弱了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

但这些终究是小打小闹,顶多是让世家大族感到肉疼。真正让世家大族伤及根本的,则是“同居共财”继承制的没落。

我们知道,士族形成的原因,就是儒生的报团取暖。

文章图片10

在乱世中,为了能够保存家族的实力,在处理上一辈的遗产时,往往是不分家的,所有人共同继承前辈的家业,共同享受宗族内部的土地和教育资源,资源集中,也就人才辈出,进入仕途更是互相拉拢,报团取暖。

虽然在嫡庶继承上各家族都有分别,但在总体上,汉末到南北朝时期,“同居共财”的继承现象仍是中古时代的主流。

到了唐朝,统治者效仿汉武帝的“推恩令”,制定了诸子均分制度,不论嫡庶,都能够平等的继承前辈的遗产,如果没有儿子,女儿和亲戚也可以继承遗产,都没有直接充公;如果分成不均,则会因违反大唐律法而受到处分。

文章图片11

此政令一经推行,占据大多数位置的庶子无不拍手称快,嫡子虽然恼怒但也无可奈何,此等“阳谋”不可谓不高超。

于是,世家大族的势力在一次又一次的财产分割之中逐渐被削弱,真正的伤及筋骨了。

但宗族观念仍然是根深蒂固,即使是今天的部分南方地区,宗族都是团结人心的重要纽带。

世家大族虽然财产被分割,但血缘关系维持的文学圈和关系圈仍然存在,除非遭遇重大打击,否则是难以被攻破的。

文章图片12

军事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旧事物的淘汰是必然的,很快,对门阀士族的重大打击就来了。

首先就是唐朝中期爆发的安史之乱,这次战乱起初只是一次普通的军事战乱,但演变到后期,逐渐就是各门阀之间内部消耗的斗争了,连皇室都被折腾的半死不活,很多世家大族也在安史之乱中元气大伤。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再次升级,唐王朝已经无力掌控庞大的帝国,各路平定有功的节度使割据一方,虽然名义上还都是唐朝,在实质上已经分化成了多个中心了。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只是中央权力系统内部的矛盾,中央力量的削弱,也代表着皇权和相权的共同削弱。

文章图片13

支离破碎的山河之下,再也没有哪一个世家大族能够掌控半数以上的山河了,顶多只是在某个割据政权之下当个“鸡头”罢了。

而后,黄巢起义,他对各地的世家大族毫无好感,没有半丝拉拢的意图,放任起义军大肆屠杀和掠夺,直接终结了门阀士族在北方的传承,也动摇了南方士族的根基,使得一姓一族把控朝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结语

门阀士族的没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个时代都有适合自己的制度,一旦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就会被历史洪流无情的淘汰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