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记忆:走亲戚

 简心素文 2022-06-27 发布于江苏

农村记忆:走亲戚

走亲戚也叫出门儿、串门儿,正月里出门,是拜年的一种延伸,就是给自己亲戚中的长辈拜年,是孝文化的主要内容。走亲戚从老一辈传承下来,年年如此,约定成俗。

我们平度西北乡还把走亲戚时间约定为:“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拜丈母。”过去家庭孩子多,亲戚也多,从初三开始挨家走,有到正月十五还未走完亲戚的可谓“有心拜年二月二不晚”。

小时候就爱走亲戚,一是吃好饭,二是能收到几毛压岁钱,还可以到外村看看新光景。从初三开始,走到大道上,会看到很多走亲戚的,男女老少都有大部分是以家庭为单位,三三两两的,有挎着篓子箢篼的提着提兜包袱的,个别有骑自行车带着的,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正月里走亲戚不能空手,当时也没有贵重东西,拿上几个馒头或者包子压着篓子,拿包饼干的都很少。吃完饭还要留下几个馒头或包子,当时都很穷,留下一个作为象征性的礼节有些家庭困难的,走亲戚时到邻舍家借几个馒头充数,颜面上过得去。有一家借的馒头被亲戚家留下了,回家后没有馒头还人家,两家子还好一个吵吵。

我的几个表哥来,母亲从不留他们的东西,母亲知道各家过日子都不容易,后来形成习惯,表哥来拜年,拿着东西让给让给就行了。后来经济条件好了,表哥们拿着饼干点心,非留下不可,母亲就每人留一包,还换给他们自己包的两个拧拧包。

初三走亲戚最大的看点是,当年的新女婿拜丈母。新女婿这一天和媳妇一同回娘家,打扮得利利索索,不能在丈人家丢脸。

有一个邋遢女婿,牵出毛驴准备和媳妇走娘家,毛驴拴在门外的树上,进门催促媳妇快走。媳妇正在房间化妆,从镜子里看到女婿满脸胡子拉碴,就大声吼道“刮刮你那驴脸去!”女婿就拿着剃头刀子,到大门外把小毛驴的脸刮了个干净。媳妇骑着毛驴也没看见,到了娘家,小舅子发现驴脸没了毛,就笑着问姐夫:“您家的驴脸比你的脸还干净。”女婿说:“你姐让我刮刮驴脸。”把个媳妇气得白眼乱翻。

还有一家子,女婿家比较穷,丈人家强一些,在炕上吃饭的时候,泼吃海喝撑得慌,就偷偷放了放裤腰带正在此时,丈母娘端着一小碗酱油放到桌子上,并嘱咐:“他姐夫,你蘸蘸。”女婿听到后,腾地一下在炕上站了起来,裤子落到了脚腕上,弄得全家人尴尬。

有一家新女婿到丈人家拜年,小舅子领着到本家挨户去拜见,进门后先要磕头礼拜,然后说说话再到另一家。他丈人家门户大,大伯叔叔家很多,磕到晌天还没磕完,见到一家门外拴着一头驴,女婿跪下给毛驴磕头,小舅子见状急忙问:“姐夫,你怎么?”姐夫回答说:“磕了一上午,也不差这头驴了。”跟着看热闹的人哄笑起来,小舅子无奈,只领着姐夫回家吃饭。

初三这天,很多大闺女不出门儿,就嘎伙挨家看女婿,这个俊那个丑地评头论足。

我有三个姑,再加姥娘家两个姨,还有老姑,走亲戚要七八天的时间。小的时候跟着父亲或姐姐,不管有多远,都是步行走,稍大一点就自己骑自行车。我们表兄弟约定,初三这一天,表哥都到我家,从初四开始就统一到几个姑家,这样既能找上一块儿说说话,也便于招待。我姑家表哥有五个,他们都比我大,吃饭的时候,他们喝酒,我就吃菜,听他们讲一些南乡北疃的逸闻趣事。

在我的五个表哥中,大姑家表哥是一个结巴,说起话来很费劲,越是这样,几个表哥就逗他,看他“就……就……就……”说不出话来的丑态。三姑家二表哥最调皮,有一年初三到我家,母亲做的包皮馒头,他只外皮不吃黑瓤,成为多少年的佳话。我的这调皮表哥对我特别好,坐在一起都是让着我,菜里有块肉,他都是夹到我让我吃。我和几个表哥关系比较好,每年聚几天唠唠嗑,非常开心。

来了亲戚就得招待,尽管当时经济条件不好,朴实的人们都是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们。越是条件不好越是吃得多喝得多,平常很少吃肉喝酒吃白面馒头,走亲戚是最好的机会。每到正月里,醉汉特别多,到下午两三点钟,大街上歪歪拉拉的醉汉尤其多,客人说话嘴拙吧,主人走路腿打飚,引得众人看热闹。

走亲戚也有闹矛盾的时候,有一对姑舅表哥,舅家表哥能喝酒,姑家表哥能吃饭,吃饭喝酒创造出经典。一年初三,姑家表哥到舅家,吃饭的时候,老舅用抬新粪筐盛着馒头,恶心外甥少吃点。初四舅家表弟到姑家,喝酒的时候,姑父用一把新尿壶装着酒,肮脏侄儿少喝点两家后来互不走动,断了亲戚道。

走亲戚不限于正月,像胶东区域每年春天送鱼,八月十五中秋节送月饼,平时看望老人病人,也是走亲戚的范畴。春夏之交,鲜鲅鱼上市,晚辈就买上几条,送到长辈亲戚家,孝敬老人,这种敬老孝亲的传统至今延续。女婿给老丈人送鲅鱼已成为惯例,尤其是准女婿必须送,全家其乐融融吃上一顿,增强亲情气氛。中秋节送月饼烤鸡,和送鲅鱼的目的一样,使团圆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走亲戚的习俗也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很少看到步行走的了,多数都开上汽车,即便路程近一点的也是骑着电动车或摩托车。所带的礼品也不是过去馒头包子,而是现代化的大礼包。尽管通讯交通便利,走亲戚这种民俗至今延续不断,它是沟通亲情的主要形式,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价值。

作者:远歌

◆远歌给负重前行的自己(两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