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吹牛说自己通读二十四史

 知易行难nev5ph 2022-06-2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南宋刻本《汉书》一页

这本是知乎里的一个问题。


通读二十四史是个什么体验?多读史书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问题后面,附着这样一段怼得人哑口无言的话:

图片

以下是我的回答:

那些动不动就说自己通读「二十四史」,而且说读了好多遍的人,你不要信他,都是吹牛的。

「二十四史」的体量,极其庞大。专业人士通读一遍,至少需要二十年。假如阅读之余,还要写一写笔记,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举例来说,清代的钱大昕,从四十岁开始写《廿二史考异》,至七十岁才将全书刊刻完成,前后三十年。而据他自己的叙述,他是从十八岁就开始读《资治通鉴》与「二十一史」的,整整读了一辈子。

十八岁……案头有《资治通鉴》及不全「二十一史」,晨夕披览,始有尚论千古之志。(钱大昕自定《竹汀居士年谱》)

又比如写《廿二史劄记》的赵翼,四十六岁辞官回乡,闲居著书,至六十九岁始完成劄记初稿,此后还持续补充修订。最后他活了八十八岁。也同样是读了一辈子。

闲居无事,翻书度日。而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便于浏览,爰取为日课,有所得辄劄记别纸,积久遂多。(赵翼《廿二史劄记小引》)

所以,假如有人跟你说,「二十四史」他已读过两遍以上。你至少要先问问他今年几岁,再来信他不迟。

我从2008年前后开始读史书,至今十余年。比较熟悉的,也只「前四史」与「两唐书」,外加一部《资治通鉴》。从《晋书》到《隋书》,以及《宋史》以后,就不太熟悉了。平时写文章,如果需要用到相关史料,是需要现查的。所读过的内容,也只限于已经查过的部分。

当然,自己做不到,便疑心别人扯谎,是不对的。不过那些自称读过这么多遍「二十四史」的人,见解却这样平庸,使我实在很难相信他们。

吹这种牛,在外行看来,是不明觉厉。在内行看来,则可一眼识破,是在扯谎。

通读「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为什么这么难?

首先是这个时代,已经不允许一个人如此埋头苦读了。每天用来专心读书的时间,能有几个小时呢?假定有五个小时吧(这是非常高的一个标准了),你能坚持每天心无旁骛,就只读史书吗?假如真是如此,史书虽然看得多,整体来说,阅读面反而窄了。

其次,只要是认真读过,期间不可能不做笔记。有时忽然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想要考证清楚,可能一写就是好几天,甚至一两个月。原定的阅读计划,也就自然而然要往后拖了。假如不做笔记,只是囫囵看过,通常在半年左右,细节就全部忘光光,与不曾看过,也没什么两样。

所以即便是真的立志要读完,也必然需要花费二三十年时间,这是很考验一个人的毅力的。许多人往往是头脑一热,忽然之间就立志读史,然后翻了几页,越看越觉头晕,就把当初所立大志悄悄取消了。偏是这些人,喜欢吹牛说自己读过这些书。

最后,来简单说一下,读过这些史书之后,会有一些怎样的体验。

1,可以轻松识别,别人的所谓熟读是扯谎。

2,容易把自己熟知的史事,默认为常识。然后会经常发现,很多人对这些常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最不可思议的是,真的有许多人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

3,几乎所有古装剧,都看不下去,包括一些公认的好剧。因为太容易从剧情、台词、服装道具等各种方面看出错误来。而看到别人在胡扯,不吐槽是不痛快的。目前基本上只剩下旧版的「四大名著」还能看。

4,与朋友闲聊,说不到几句话,就会联想到历史上某个事件,与刚刚所聊的话题,正好是同一个道理。然后就滔滔不绝一直说下去了。往往意识不到,朋友很可能对这段历史并不感兴趣,纯粹是出于礼貌,在硬着头皮听。

5,完全受不了各种营销号讲历史。

6,觉得两千年前的汉朝,距今并不算遥远。脑中时刻有一张汉朝地图,说起某个地名,会很自然的想到,在汉朝是属于哪个郡。进而想到,在战国时属于哪一国。

7,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会联想到古人在类似情况下,是如何处理的。

8,很庆幸自己生活在现代。所有想要穿越的人,都是因为太不了解历史。

9,有时候看到某段历史,会留下心理阴影。真的,历史上有些人的坏,是难以想象的。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

*   *   *

补充几点:

◎为什么那些在史学上并没有下过多少功夫的人,喜欢吹牛说自己通读过二十四史?

因为没有真正通读过的人,对「通读」这件事,没有概念。他会严重低估,通读一遍所需花费的时间、精力。以为这是一项只要愿意就能完成的工作,甚至误以为这是一件可以轻松完成的工作。他可能误以为世上有很多人都已经通读过,承认自己没有读过,还有些不好意思。

我有个朋友,曾跟我吹牛,说他有一段时间疯狂阅读,两年里所看的书,没有一千本,也有八百本。我笑笑说,那很厉害啊。我现在一年顶多只能看完二三十本书。若是大部头,一年也不见得看完一部呢。

他很吃惊,说:啊,这么少?

我说:对啊。因为我看的书,多是学术类的嘛。很少有低于四百页的书。有些大部头,动不动上千页。而我每天还要花大量时间查资料、写文章,真正专心阅读的时间是很少的。一两周能看完一本,算是非常快了。所以一年只能看完二三十本书。你一年看四五百本,几乎每天都要看完两本书啊。

这时朋友才不好意思起来,承认之前的说法有些夸大。

我的这位朋友,为什么要夸大自己的阅读量呢?因为他知道我看了很多书,担心我因他阅读量小而看轻他。而他并没有实际读过这么多书,对读完一千本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没有概念。他以为这是一件很轻松平常的事,于是就随口说了出来。

虚张声势,声称自己通读过二十四史的人,心理与此类似。他有可能确实曾翻过几本史书,对某些段落,也可能确实读过好几遍,但实际离通读还差着二十年功夫,却不好意思承认。逢人便说自己通读二十四史,说顺了嘴,也很难改过来,此后只好硬着头皮死扛了。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真的通读过,还是假的通读过?

一个真的通读过好几朝正史的人,不可能只是读一读而已。此人在阅读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心得,或是发现了史文中的讹误,或是对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与评价。他是一定会写下来的。

此时去看一看他所写的文章,就能看出来,他是真读过,还是假读过。

假如真读过,这个人的见解一定不同寻常。为什么?因为他看的书已经足够多,太寻常的见解,他根本不好意思发出来。他自己会做好筛选。

其次,这个人的文笔,也一定非同寻常。为什么?因为正史不光是史书,同时也是极好的文章,尤其是《史记》《汉书》。真的已经熟读的话,文笔是不可能差的。

假如一个人的文采并不好,也不会写文言文,而又宣称自己熟读《史记》《汉书》,这个人就一定是撒谎。

事实上很多史学家,也都没有做到熟读。他们只是经常查阅,从史书中找寻自己需要的史料而已。很多学者,你看他文章就知道,他其实根本不懂古文。他只是能够看懂文言,而不会写,写出来的句子,文法全是错的。这就说明他根本不曾熟读史籍。

◎为什么通读一遍,竟要二十年之久?

假如不是专业人士,根本没有通读的必要。假如是专业人士,就不可能只读不写。相比于阅读,撰述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读与写,是交替进行的。所以最终必须花够这么多时间,才能完成通读。

另外,一个成年人,每天都会有各种琐事,来消耗掉大量时间。而且持续阅读写作,毕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现代的各种数码设备与网络,提供了获取资料的便利,也提供了偷懒的便利。刷一刷短视频,玩一会游戏,半天就过去了。

我前面说,假定一天有五个小时用于阅读。这是为了防杠而特意高估的。事实上,即便是专业人士,每天能有三个小时用于阅读,就不得了了。就算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用于阅读,都是非常优秀的。

这一点,今人与古人大不相同。古人能见到的书籍,没有今人多。但古人一旦发奋读书,就真的是日以继夜,孜孜不倦。因为他根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读书就是其快乐的源泉。

◎为什么说,假如只读史籍,即便通读二十四史,阅读面也是太窄了。

中国古籍分经、史、子、集四部,一旦真的一头扎进去,很难划出界限,只读其中某一类书。读了史部,就必然会有要读经部的时候。读了经部,又自然而然会延伸到子部。最后对集部也一定会有浓厚的兴趣。

这些书,当然不可能全部读完。但每一分类中最重要的那几部,都不能不读。

假如一个人只读史籍,他的学问肯定是有问题的。

也正因为古书往往互相关联,很多书需要同时阅读,所以进度不会太快。这也是通读一遍正史,需要花费二三十年之久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读过「二十四史」加《资治通鉴》的人多吗?

我可以很确定地说:极少。

自古及今,完成通读而在史学上有很大成就的,不过数人而已,放宽标准,也只十数人而已。很多名头很大的学者,都是没有通读,更没有熟读的。

至于网上那些已经通读多遍的俊杰嘛……^ _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