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中医名家赵锡武

 蔚蓝色淼 2022-06-27 发布于河北


实践派 2022-06-27 08:00 发表于浙江
图片

郭玉英  张问渠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图片

赵锡武小传


赵锡武(1902~1980),原名钟录,河南省夏邑县人。解放前曾在北京学医、行医,并在华北国医学院任教。全国解放后,任北京中医学校门诊部医师。一九五五年调中医研究院,历任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中医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并曾出席过一、二届全国科技大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学识渊博,精通祖国医学经典著作,在医疗实践中不拘泥古人的理论,每能提出独特见解,主张中西医结合,十分重视临床实践,疗效显著。一生发表过不少论文,主要著作有《赵锡武医疗经验》等。

图片

刻苦攻读  经历艰辛



赵老出身于工人家庭,幼小随父奔走四方。七岁入私塾,因不屑于功名而辍学。后自学中医,从药物入手,再学《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后从陶卿学医,刻苦攻读,废寝忘食,打下牢固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又到国医公会办的讲习所学习,此期间,曾向施今墨、肖龙友等著名中医求教。解放前夕,在华北国医学院任教,当时报酬微薄,生活十分困难,中医事业又受摧残、歧视,但他积极发起组织中医医学社,开展中医学术活动,同时经常对穷人免费施诊。早年受党的进步思想影响,在抗日战争时期,富有民族气节,保护过我党地下工作人员。解放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热爱党的中医事业,认真贯彻中医政策。对危重病人的治疗从不推辞,全力以赴加以抢救。自己因心脏病多次住院,但只要稍好,即仍坚持出诊。

图片

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赵老行医五十余年,治学态度严谨,重视临床实践,强调实事求是,反对华而不实。他是一位经方家,但对后世著作亦造诣精深,在学术上善于博采各家之长,不执于一家之说。特别可贵的是,他能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在中医原有理论基础上,勇于提出新的见解。他首先提出对某些急性传染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不必拘于卫气营血学说。如当肺炎诊断成立时,其病位即已在脏,非一般辛凉之剂所能治,提出辛凉清热、甘寒凉营、化浊解毒综合运用的观点,收到成效。又如对小儿麻痹症,在急性期主张清热透表、芳香逐秽、调肝熄风、宣痹通络为法,方选加味葛根芩连汤;恢复期主张滋肝肾、强筋骨、补气血,自拟加味金刚丸治疗。对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三焦兼顾,三消同治”的学说,拟定“糖尿病1号”通用方,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众所周知,赵老在研究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仲景只以“阳微阴弦”四字,高度概括其病机在于“极虚”,并指出上焦阳微之虚,造成脉络阴弦之实,反能影响阳微之虚,不但血不足为阳微之果,且为阴弦之因。《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微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这清楚地指出了病因是上焦阳虚。由于心为阳中之太阳,位于胸中,上焦阳虚,必然是心阳虚微,机能减弱,直接影响血脉致循环不畅。《痹论》也指出“心痹者脉不通”。“不通则痛”,呈现胸痹心痛症状。机体营养需水谷精微之输布,靠心阳鼓动之流动。心阳不足就必然导致浊阴不化,五脏六腑代谢异常,日久心血管就渐显病理改变。盖虚不是一般虚,为“极虚”。为虚导致实,即所谓“本虚标实”。赵老认为这一点在临床上是十分重要的,“阳微阴弦”是胸痹心痛之总纲。

赵老认为心与胃关系十分密切,在治疗冠心病中提出心胃同治,就是说必须认识到胃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有一定位置。《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指出:“因发汗而致阳气衰微,膈气虚弱,不能消谷化食,胃中虚冷,胃气无余,不能养心。”同一篇中又指出:“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这说明心阳虚能使胃阳虚,胃虚冷。而胃中虚冷又可以使阳微无气,胸中冷,脉不通。如此恶性循环,病情加剧。其病机为,胃阳虚不能消化谷肉瓜果,则二气无源(营、卫、宗气之源来自中焦),造成阳微无气,血不足,胸中冷,脉不通,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形成胸痹心痛,因此可以认为心胃互相依赖,心需胃营养,胃又需心供给血液。临床可见“胃强心亦强,胃弱心亦弱”的现象。《素问·平人气象论》也反复解释了这一点,指出胃的大络是由胃腑直接分出的一条大络脉,其循行路线是:由胃上行,贯通横膈,连络肺脏后,向外布于左胸乳部的下方(即心尖搏动的部位),故可知其关系之密切。另外,人体之热产于胃,胃寒则血凝,胃热则血浊。血凝则血衰阳微而卫外之功能减退,血浊则血之流通不畅,血中之代谢物质陈腐瘀积,亦均影响健康,故心胃同治一法在临床上应予重视。赵老对心胃同治具体用法为: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证偏实者,宜桔枳姜汤加减;若证见胸中气塞,动则气短心悸,病兼在肺而无胃肠症状者,则应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证偏虚者宜人参汤加味;胸痹,食后腹胀满、证虚者,宜厚姜半甘参汤加减;下利呕吐者,吴茱萸汤。

总而言之,赵老对冠心病的治疗原则是以补为主,以补为通,通补兼施,补而不壅塞,通而不损正气,并在实践中除宣痹通阳法、心胃同治法外,还提出补气养血、扶阳抑阴、活血行水、补肾养筋等六种不同治则,在临床收到较好的效果。

心肌炎一症,赵老认为,系由于温毒直接侵犯营血,损伤心肌。因营属血,“心舍脉”“营行脉中”,余毒未得清除,日久心肌受损,病人表现心肌损伤,或心衰,脉数弱,有身热、心悸、气短、舌赤等邪正俱衰现象,提出“清热、祛邪、排毒”的法则。初期为阴虚,日久为阳虚,故初期以养阴清热、宣散排毒为法,可用竹叶石膏汤加味,或用银翘散加味;日久阳虚可用桂附之类。但本病以阴虚为主,可选用生脉散合一贯煎加栀子、丹皮、川连、板蓝根、蒲公英等。

图片

对发展中医事业的见解


解放以来,随着形势发展,我国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队伍。赵老以为:一定要调动这三支力量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它们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既有离的一面,又有合的一面,离与合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当前的关键是解放思想,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付诸实施。赵老尤其注意中医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中医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

赵老认为中医队伍建设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要迅速地造就一批真正掌握祖国医学遗产(精华部分)的人才,从而迅速改变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严重局面;二是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把我国现有的年高体弱,而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老前辈的宝贵经验尽快地继承下来,传给下一代。后者应抓紧,绝不能使祖先在几千年医疗实践中所积累的那些未成文字的宝贵经验在我们这一代丢失。为此,要做好办好以下几件事:其一,办好中医研究生班和中医学院;其二,给有经验或有一技之长的老中医配备年富力强的中医学院毕业生或西医学习中医水平较高的人员;其三,组织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员对历代医籍进行整理研究,与此同时亦要办好各种形式的中医刊物。对于在实践中确有苗头的中草药,应该组织力量进行研究、筛选和创造卓有成效的方剂。总之,壮大队伍,造就人才,这是中医事业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