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写过多版投资逻辑,为何又开始从头梳理?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四年里,三元的认知不断提升,经历过无知者无畏的“胆大妄为”,经历过自我否定的“残酷撕裂”,经历过信息过载的彷徨,但更多经历的是认知进步、内涵提升的喜悦。四年里,我们海量阅读,不断刷新认知,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修正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三元核心策略得以不断完善。 认知在升级,投资逻辑在不断完善,我们需要用新的文字去刷新旧的感悟。本次投资逻辑的梳理将更加全面,我们将从股票投资的基本逻辑、股票投资的基本功(看懂财报)、如何理解商业、如何看懂企业、如何估值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我们将以系列文章的方式一一呈现。 一、哪些资产可以投资 让我们从什么是投资开始。 什么是投资?简单的说就是把一种资产换成另一种资产,目的是预期在未来获得比现在的投入更多的现金流。一般是指把现金换成其他资产,比如:存款、国债、房产、黄金、股票等。无论把现金换成哪一种资产,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未来获得收益,只是不同投资品种获得的收益大小及确定性不同。 我们一般把资产分成三类: 一、现金类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存款、货币基金、国债等。这类资产具有流动性强、无损转换为现金,只有到期一次性现金流且高度确定,但收益通常跑不赢通货膨胀,长期必定贬值; 二、交易类资产:主要包括贵金属(黄金、白银等)、收藏品、比特币、不出租只买卖的房产等。这类资产的特点是只有在卖出时产生一次性现金流且多少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种类的流动性具有差异; 三、生产类资产:主要包括企业股权(上市、非上市)、租赁性生产资料(如土地、机器)、用于出租的房产(如商铺、写字楼、住宅)等。这类资产的特点是可持续产生生产性的现金流,同时在卖出时产生一次性现金流,生产性现金流相对可评估,不需要卖出也可以获得收益,不同种类的流动性具有差异。 从上述资产的特点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1、长期来看,现金类资产具有高度确定的损失性,因此,不应该长期大量持有现金类资产;
3、投资通常是把现金类资产转化为交易类资产或生产类资产;若要达成投资目的,交易类资产在未来卖出时,收益必须大于无风险收益;生产类资产在未来获得的生产性现金流收益加上卖出时的收益必须大于无风险收益。 举个例子:假设现有100万现金,五年期国债利率(无风险收益)约为4%,每年收到的利息再投资,那么,五年后这100万变成了多少钱呢?100*(1+4%)5=121.6,如果我们拿这100万去买房(不出租),五年后卖出时获得的净现金流若小于121.6万,则我们买房这笔投资是不成功的,并不是卖出金额大于100万就是赚钱。(此例不严谨,但容易理解,能基本说明问题)。因此,我们在评估投资收益率时,无论你投资房产还是股票,最基本的参照指标就是无风险收益(长期国债利率); 敲黑板,划重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没跑赢无风险收益的投资都是亏钱的! 没跑赢无风险收益的投资都是亏钱的! 没跑赢无风险收益的投资都是亏钱的! 4、从资产的特点可以看出,生产类资产比交易类资产多了生产性现金流,并且生产性现金流(比如房租、股息)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去评估,不需要卖出也可以获得收益,因此,在投资上,生产类资产是更值得研究和选择的。 在生产类资产中,三元选择了股票,即上市企业的股权。我们为什么选择股票?股票与其他资产相比有什么区别?为何在大多数人眼中最亏钱的资产却是投资大师最喜爱的资产?这些问题,我们下一篇再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