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厥上冒

 一笔 2022-06-27 发布于江苏

通常是泛指气从下逆而上冒于头部,出现头目昏花的证侯。

  但按《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述,则专指脾胃之气逆乱而言,由于胃的浊气不能下行,脾的清气不能上升,则浊气厥逆上冲,可出现头晕眼花,视物不明、腹胁胀满等症状。

  下厥上冒一词,见于中医经典《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据经文之义,下厥当指病机和或伴有症状,上冒则指症状。

  下厥之“下”,相对于上冒之“上”而言,系指部位→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也;厥,即厥逆、气逆,指病机,即脾胃阳气衰余下→气机逆乱,和或伴手足逆冷(四肢发凉)。

  杨思澍、张树生、傅景华主编《中医临床大全·第一章内科·厥病》云:“厥者,尽也、逆也、乱也(《景岳全书·厥逆》)。主要是指其病机而言。由于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手足厥冷,突然昏倒而能复苏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故称为'厥’。如《素问·方盛衰论》说:'逆者为厥’;《类经·厥逆》亦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速。”

  厥字,在《内经》全书共见355次,概括起来不外乎四个概念:⑴指手足逆冷;⑵猝然昏倒,暴不知人;⑶指气逆为厥;⑷指六经形证。

  上冒,头部昏冒、昏蒙、眩冒,甚至昏厥是也,即眩晕混乱。上,指头部;冒,昏冒、昏蒙、眩冒、昏厥者也,即眩晕混乱。

  下厥上冒,指脾胃阳虚,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气逆冲上,从而出现昏冒、昏蒙、眩冒,眩晕混乱,甚至昏厥,和或伴手足逆冷(四肢发凉)的病证。

  历代注家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王冰注:“下厥上冒,谓气从下逆上而冒于目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下厥上冒者,谓气从下逆上,而上则昏冒矣。……气从下上,而上焦昏蒙,其病正在脾胃也。”

  吴昆《素问吴注》:“下厥,谓气从下逆上也。上冒,头目如蒙冒也。”

  张介宾《类经·十四卷·疾病类十四》注:“四肢厥逆于下,胸腹冒闷于上者,皆过在足太阴、阳明经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下厥上冒者,太阴脾气不升,则下厥;阳明胃气不降,则上冒。”

  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所云下厥者,胃气闭塞,胃气闭塞则阳气厥;所云上冒者,胃气闭塞而气道不通,故上焦昏冒如以物冒覆之状,与人每暴食则郁冒欲睡之理同。……厥,四肢逆冷也。冒,人事不省也。”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下厥,下部之气上逆。上冒,头目昏蒙。”

  李经纬、邓铁涛主编《中医大辞典》云:“下厥上冒 下厥,这里专指相对于上部头面的中焦脾土阳气不足,气机逆乱。因脾胃升降失调,胃气逆上冒于头部,导致头目昏花、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机。《素问·五脏生成篇》:'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下厥,气逆而四肢逆冷。上冒,上逆而腹满(月真)胀。冒,有侵犯意。”

  周海平、申洪砚、朱孝轩主编《黄帝内经大词典》:“足及下肢逆冷不温,头目眩晕之证。”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注:“下厥,指气血逆上而四肢厥冷;上冒,为浊气不降而胸腹(月真)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