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的档案 || 值此母亲节钱中亮谨献给母亲

 昵称UJ4XeBR9 2022-06-27 发布于新疆

母亲节快乐

Happy Mother's Day

——值此母亲节之际,谨以此文敬献给

我最爱的人和最爱我的人——我的母亲

老爸于2015年底安详离世后两个月,老妈也紧随他的步伐去了另一个世界。面对父母留下的空荡荡的50多平方的“蜗居”,我们老弟兄俩还必须收敛悲伤的情绪,去办理继承这套房产的一系列复杂的法律手续。

办理这类手续必须提供我们所有家庭成员的档案资料,证明我们的相互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要证明老爸老妈是我们的亲生父母,我们是老爸老妈的亲生儿子。父亲和我们弟兄俩的个人履历资料通过社保局和我们的工作单位很快就拿到了,但在查找母亲的档案资料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母亲是在文革期间从苏州绣品厂被退职后随父亲下放苏北农村,后又按政策返回苏州,对这样一大批类似情况苏州市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公益局来进行管理。而我们到公益局却根本查不到母亲的档案资料,对方答复说绣品厂未将档案移交过来,而绣品厂在改革大潮中几经变迁早已不复存在。万般无奈之下公益局最终只开了张证明说明母亲的档案无法查找。

虽然费尽周折终于完成了房产的继承手续,可是母亲档案丢失这件事却让我久久无法释怀,辛劳一生的母亲竟然未能留下片言只字的档案资料,母亲竟然成了一个没有档案的“黑户”。

几年来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一直如芒刺在背,每每想起都会令我坐卧不宁。

我不断回忆母亲一生中闪光的点滴:虽然她自身体弱多病,但却始终把关爱的重点放在子女和亲友身上;虽然她欠缺文化素养,却为培养子女成才耗尽了心血;虽然她没有过人的才干,却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林林总总的难忘景象一幕幕、一页页在我脑海中回放,母亲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流逝非但没有淡化,反而日益清晰起来。

思虑再三,我萌生了一个十分执着的想法:作为亲生儿子,我必须为母亲重新填写她被遗失的档案,为家族后人留下值得传承的精神遗产。

母亲名徐瑛,曾用名徐吉英,于1925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临山镇一书香门第人家,家中兄弟姐妹共有八人,母亲排行老五。外公是晚清秀才,全家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公教授私塾所得。外公去世早,我们小辈们似乎都没见过他,我只是从舅舅家仅有的一张他戴着瓜皮帽的一脸严肃的遗像上知道他曾经的存在。

听长辈们说,外公过早去世后,家中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外婆不得不外出帮佣挣钱,兄弟姐妹在长兄长姐带领下都参与到纺线织布、卷纸烟卖钱的工作中来共同支撑残破的家庭。

由于家中经济条件所限,再加老一辈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母亲没进过学堂,可能是靠着在外公私塾窗外偷偷旁听,文化程度居然也达到了能读书看报的水平,我没见她写过字,但文革期间,上大学时十分吃惊地收到过一封她的亲笔信,信上只有几十个斗大的字,记得开头称呼我“中亮吾儿”,末尾落款是“母字”,信中内容大致是表述思念之情和嘱咐我注意安全多加保重之类的话语,非常可惜的是因文革动乱的形势我没能把这封信保存下来。

1945年,母亲遵从外公的安排嫁给了他的得意门生亦即我的父亲,婚后不久父母就随同几位老乡北漂苏州谋生,父亲不断地在市内几家老乡开的布店打工得以养家糊口。

从我记事起,家中的生活始终十分艰难。解放后父亲进入国营贸易公司工作后,每月工资只有30多元,从中要雷打不动地拿出6元交给大伯捎往浙江老家赡养我的祖母,再扣除房租、水电费用后就所剩有限了,等到弟弟出生后家中经济就更捉襟见肘了。看到父亲在生活压力下经常愁眉不展,母亲开始外出奔走,四处寻找工作机会。终于有一天,有邻居给母亲介绍了做机绣加工产品的工作,尽管对机绣工作一无所知,但母亲还是义无反顾地开启了艰难的自身创业。

我依稀记得那是1954年夏天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母亲借了钱到上海买回了一台标准牌缝纫机,此后的几十年间这台缝纫机就成了我家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当母亲坐着黄包车,带着这台缝纫机回到家时,浑身上下已经被雨淋得透湿,但缝纫机头被母亲抱在怀里没丝毫损伤。

从那天开始,母亲开始了外出紧张地拜师学艺,好像仅仅个把星期,她就能在手绢和童装上独立绣出一些小花小草之类的活计,过不了多久,居然就能在枕套和被面上绣制凤凰、牡丹等复杂图案了,我不仅暗暗惊叹她的先天聪颖和灵巧。

不久之后,母亲就参加了金阊区的街道生产合作社,大概有十几名年龄与母亲相仿的女工集中在宋仙洲巷的一大户人家的客厅内从事机绣生产,这家合作社即苏州绣品厂一个车间的前身。

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家中发生的变故迫使母亲作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抉择。

一是年幼的弟弟当时体弱多病,母亲经常需要请假照顾他,二是同住一大院的伯母也外出参加工作,她年幼的弱智女儿(我的堂妹)需有人照顾,紧张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经常搞得她们姐妹俩顾此失彼。终于在一次弟弟患天花出疹时母亲主动向厂方要求回家做外发加工,这样就可以做到工作家务两不误,同时也帮助伯母家照看弱智女儿,解决了她们家的一大难题。

从那时开始,我家的蜗居中开始响起缝纫机运转持续的喀嚓声,向所在大院的邻居们传送着母亲志在脱贫的信息。母亲除了加工机绣制品,还要打理家中的一日三餐,照看弱智的侄女。家中每天从早到晚奏响着两首乐曲:锅碗瓢盆交响曲和缝纫机绣奏鸣曲,母亲是这两首乐曲的指挥大师。她几乎每天最早起床,晚上最晚休息,有时为了赶工期甚至彻夜不眠,好在邻居们当时不太计较缝纫机产生的噪音,对母亲的工作十分理解和包容。我们弟兄俩放学回家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母亲在许多线轴上缠绕各色丝线,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那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是家里床上、椅子上、桌子上到处摊满了各色绣完的和待绣的枕套、童装和被套,色彩绚丽的各类图案映衬出母亲编织的脱贫致富梦。在母亲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家中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起色,父亲天性老实木讷,母亲逐渐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与父亲完成了角色大转换。

1960--1963年,那是物资十分匮乏的三年困难时期,几乎所有食物都要凭票限量供应,母亲为了全家生活,尤其是为我们哥俩的健康成长和发育操碎了心,每天天朦朦亮时就去菜场挑选便宜新鲜的蔬菜,回家再想方设法烹制各类特色的菜肴,来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记忆最深的是母亲做的素肉圆,她从菜场买回了很便宜的藕片(是从藕段两端切下的卖相很难看的藕节)剁碎后掺入少量肉末烹制加工后就成了美味的肉元。

记得有一段名言是这样说的:母亲的伟大不在于生,生是本能,是个母亲都会;而在于育,育才是本事,才显不凡。

作为准文盲的母亲在培育儿子方面也有着独到的眼光和过人之处。

我初中毕业前夕,班主任老师考虑到我家的经济情况,到我家作家访时,主动向我父母建议让我毕业后上中专学校,因为当时的中专不收学杂费,且学制短,就业早。我父亲当时未置可否,但母亲十分坚决地谢绝了老师的好意,明确提出要让我上高中,考大学。要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超低的大学录取率是让人望而生畏的。至今回想起来,母亲之所以会在关键时候为我做出了影响一生的决定,肯定是从秀才外公身上传承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使然。母亲的决定让我感到震撼,也是对我深深的鞭策,此后我也没让她失望,考上了重点高中、苦读三年后终于敲开了名牌大学的校门。

记得那是1963年8月中旬的一天,穿草绿色制服的邮差从胡同口一路报喜来到我家,母亲微笑着默默地从邮差手中接过录取通知书,默默地阅看片刻,又默默地回到缝纫机旁,未置一词,未发一言,但她踩踏缝纫机明显加快的频率暴露了她已经难掩内心的激动。

1969--1979年文革期间,母亲从苏州绣品厂被退职后随同父亲一起下放到盐城大纵湖,本以为会艰苦无比,没料想大纵湖新鲜的空气和水、新鲜的鱼虾蔬菜为下放户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 再加上当地淳朴的村民们无私的关爱和帮助,原本就出身贫苦的母亲很快融入了新的环境,自己动手种植了不少蔬菜瓜果,喂养了一群鸡鸭,家中生活质量明显比苏州有所提升,原本体弱多病的母亲竟然健康状况大大改善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大纵湖公社领导得知母亲原是苏绣厂老工人后,盛情邀请母亲出山,带领一帮当地姑娘创办了大纵湖绣品厂,此时的母亲迸发出了空前的工作热情,不但尽心尽职地培训当地女工,还多次往返苏州,帮助大纵湖联系业务。尤其是文革后期被批准返城后,母亲为了工厂的业务需要,主动提出推迟两个月回苏,使绣品厂的业务得以正常延续。母亲最后回苏时,女工和村民们挥泪送别,现场情景令人感动不已。

下放盐城的十年,是母亲一生中最难忘的十年,也是她为报效社会将自身的技能发挥到极致的十年。

母亲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是在养老院度过的,养老院的生活单调而乏味,虽然语言和思维能力已明显退化,但由于我们弟兄俩和亲友们频繁的探望和照料使她始终感觉还是在自己家中生活,聊天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孙子辈和重孙辈, 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有一次我女儿带着她不满周岁的第二个儿子到养老院探望祖母,为了逗她开心女儿凑到她耳边说:“阿婆,我现在和你一样了,你生了两个儿子,我也生了两个儿子!你有两个重孙了!”已经丧失语言能力多日的母亲听后竟然“哈哈”笑出了声。

除了关心孙子重孙辈,我感觉她心中最为牵挂的还是我们老弟兄俩,在她眼中我们始终还是孩子。最后一两年,几乎每次我去探望,她总是要挣扎着抬起身子,用含糊的语音说:“饿了吧?快吃饭吧!”乍一听到这句我年轻时她最常对我说的话,我顿感鼻子发酸,尽力控制住随时可能夺眶而出的泪水。我知道此刻她的意识和思维已经定格在那个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堪回首的困难时期,以至到临终前还始终在为我们弟兄的衣食冷暖担忧操心。

母亲不是完人,尽管她身上有着不少缺点,她脾气急躁,经常口无遮拦,但在邻居们心目中,她为人正直,心直口快,乐于助人,是易与相处的好邻居。在儿子眼中,她一生忘我操劳,虽算不上是“慈母”,但绝对是称职的好母亲。

前些年曾经看过一部名为“傻春”的电视剧,女主角傻春是家中的长女,剧中最感人的情节就是她为了弟弟妹妹的前途她多次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也赢得了全家人的敬重。我就感觉母亲在家中的角色与傻春十分相像:十几年如一日不辞辛劳,不顾病痛,为了让家庭及早摆脱贫困,为了子女能健康成长,也为了能帮助伯亲友解决困难,她毅然从工厂回到家中做起了外发加工者。下放盐城,全力以赴发挥自己的潜能,助推落后的农村脱贫转型。

以上就是母亲九十年人生的全部履历,也可以算作是她的一部完整的个人档案。

这应该也是一份典型的中国劳动妇女的档案,这是一份被母爱填满的档案,这是一份熠熠生辉的不平凡母亲的档案,它将永远珍藏在儿子的心房。

作者简介

钱中亮,原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已并入南京海关)退休干部。

爱好文学,喜欢写作,曾在地方,报刊和本系统杂志上发表多篇作品。

浪之花文学社简介

“浪之花”文学社简介:
创建“浪之花文学社”的目的就是为广大文艺家和文艺爱好者搭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发布文艺佳作,继承和宣传中华文化,创造和弘扬正能量。

 “浪之花文学社”内阁成员名单如下:     
社长:浪花之女     
主编:秋彤、董赴     
责任编辑:浪花之女
编辑:沐沐  、雨中伞  
设计:五斗堂甘志伟 
美术指导:五斗堂甘志伟
法律顾问:钟馗   
编委:浪花之女、秋彤、董赴、沐沐、雨中伞、五斗堂甘志伟


投稿须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