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名医名方(60)

 学中医书馆 2022-06-27 发布于山东

黄一峰 理气消胀泄浊方

【方药】 生紫菀6g,桔梗5g,苏梗9g,川楝子9g,吴茱萸1.5g,炙刺猬皮9g,鸡内金9g,瓜蒌仁15g,山楂12g,神曲12g,良附丸12g(包)。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疏肺理气,消胀泄浊。
【案例】 童某,男,46岁。胃病多年,经常胃痛,甚则牵引胸胁之间,咳嗽气逆,喜叹息,嘈杂,大便干结。舌苔薄腻,脉濡软。X射线钡餐透视及摄片(摄片号4891):胃呈瀑布型,胃内潴留液中等,胃窦部黏膜增粗,提示胃窦炎。辨证为肝气不和,肺气不宣,胃失和降,浊滞内阻。拟予宣肺理气,消胀泄浊。药方拟处如上。连服7剂,胃痛明显好转,胸闷胁胀顿减,继予原方加减,先后治疗3个月。X射线钡餐透视及摄片复查:仅胃大弯侧黏膜纹增粗,余无异常。提示好转,症情向安。

【按语】 黄一峰治胃病不仅是善疏肝气,降胃气,同时又重视宣肺气。认为,治肺以展气化,因肺主一身之气。气舒则脾运得健,胃气和降。枟素问?至真要大论枠曰:“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因此宣泄肺气,冲其治节,是调开降、运枢机的一个方面。所以黄一峰在治疗胃肠疾病时,常用紫菀配桔梗、前胡合牛蒡等宣降肺气之品。


董建华 加味香苏饮

【方药】 香附10g,橘皮10g,枳壳10g,鸡内金5g(炒),香橼皮10g,佛手5g,大腹皮10g,砂仁5g,木香6g,焦三仙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案例】 宋某,男,46岁。胃胀多年,时伴隐痛,反复发作,将近1年,食后胀满尤甚,不思饮食,二便正常。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胃酸低。舌苔黄,脉象缓。病系气滞食阻,胃失和降;治宜理气和血通降,加味香苏饮之。方如上。服药6剂,胃脘胀痛明显好转,食欲增加,后又按原方加减续进10剂,胃胀基本控制。

【按语】 胃痛一病成因甚多,但其不外乎虚、实、寒、热。本例似乎是一个虚证,通过仔细分析,抓住主要矛盾“食后尤甚”则可知本病并非虚证,而是一个纯实证,故治疗时以通为主。再根据胃本身特点“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以通以降为顺”、“胃病多实,脾病多虚”诸条来治疗,方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刘惠民 健脾和胃方

【方药】 炒枣仁4.5g,夜交藤12g,菟丝子24g,竹茹12g,厚朴9g,砂仁9g,乌贼骨1.5g,浙贝母12g,吴茱萸6g,黄连3g,生白术12g,木香9g。
【用法】 水煎2遍,分2次温服。
【功效】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胃制酸,佐以养心益肾。
【案例】 张某,男,20岁,1961年7月14日初诊。1年前,因生气后饮食不节,引起胃痛、呕吐,经治疗好转。此后,常有胃中灼热感,伴有腹胀,嗳气,胃中嘈杂不适,进食后尤甚。半年前,因心情不快,胃痛又作。平时睡眠不好,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经医院检查诊为慢性胃炎。检查:面色黄,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辨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胃制酸,佐以养心脘灼热,嘈杂等不适也减轻,仍略觉恶心,脘腹发闷,大便溏薄,舌苔白厚,脉滑细。此系脾虚痰湿之邪阻于中焦,治宜健脾化湿,上方加山药24g、藿香6g、半夏9g、神曲9g,水煎服。服药后诸症大减,胃痛已止,嗳气、嘈杂、胀闷等不适也明显减轻,大便已正常。仿原方配药粉1剂,嘱其继服,以资巩固疗效。
【按语】 本例因情志所伤而引起胃痛,故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胃中灼热感,故用左金丸清胃制酸;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此为心肾不足,故用炒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菟丝子益肾。药证相符,获效甚速。


毕明义 当归贝母苦参丸

【方药】 当归15~30g,贝母10g,苦参6~15g。
【用法】 每剂用水1500ml,煎至500ml,分3次服,每日1剂,饮前服。服药期间,忌饮烈酒,忌食酸、甜、辣。
【功效】 行气止痛,滋阴和胃,清热燥湿。
【案例】 宫某,女,28岁,1986年7月21日初诊。诉上腹部疼痛3
年。3年前正值午餐之时与人发生口角,当即感心口不适,有痞塞不适之感,同时嗳气,未经任何治疗。又遇生气,当即上腹痛,其痛隐隐,而且烧心,钡餐检查诊为慢性胃炎,经治疗好转。2个月后感上腹疼痛,且多于空腹时疼,有时累及两胁胀痛,痛甚则吐酸水或清水,严重时吐饭,将饭物吐出后则感痛减。食后上腹部胀满不舒,有烧灼感,食辛辣及甜物后烧心尤甚,伴饮食减少。舌质红,苔白厚微黄,唇紫,脉弦细。诊为肝胃郁热型胃痛,法当清热泻火解郁,以:当归30g,大贝母10g,苦参10g。6剂,每日1剂以水1500ml,煎至500ml,分3次服。6剂后胃脘痛止,又继服上方6剂,痛未发,烧心、嗳气已除,饮食亦恢复正常。
【按语】 当归贝母苦参丸出自枟金匮要略方论?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枠,原用以治疗“妊娠,小便难”,这时加以移用,并改丸剂为汤剂,治疗胃脘痛,效果佳。该方以当归为君药,用之以滋阴行气和血而止痛;贝母为臣药,助当归以滋阴和血解郁,又为佐药,用之清热化痰湿;苦参为佐使药,导心胃之火从小便而出。药味虽少,共奏行气止痛、滋阴和胃、清热燥湿之功,故适用于以上诸种证型之胃脘痛。
加减:若属郁火伤阴证胃痛用川贝母,若为湿热中阻证、肝胃郁热证胃痛用贝
母,痛势急迫者合芍药甘草汤(白芍30g,甘草15~30g),兼气滞者加九香虫10g、甘松10g。

董建华 自拟方
【方药】 苏梗、藿香、桔梗各2g,制香附10g,炒陈皮10g,蒲公英15g,虎杖5g,焦四仙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行气化湿,清热解毒。
【案例】 杨某,女,53岁。胃脘疼痛1个月余,食后加重,嗳腐泛酸,纳谷不香。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中阻,胃失和降。给予上方7剂。药后胃脘痛减轻,嗳腐泛酸止。后用香砂养胃丸调理1个月余,胃痛未再复发。
【按语】 慢性胃炎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恣饮纵酒,导致湿热内生,胃失和降而致。如枟医学正传枠谓:“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熬……故胃脘疼痛。”胃痛以食后加重为主,伴噫气嗳腐,或痛而兼呕,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疗湿热之邪,法当分消,化湿为主,气行则湿化,湿祛则热易清,故行气化湿、和胃通降为其主法。药用苏梗、藿香,辛温,归脾胃经,行气健胃、化湿止呕为君药;制香附理气解郁,除三焦气滞;炒陈皮理气燥湿,化痰健脾,增强行胃气化湿邪作用。湿热之邪在里日久化腐生毒,在外表现口苦便结、舌红苔黄,胃镜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甚则糜烂出血。故可加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虎杖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且二药性平,祛邪不伤正。若见胃呆纳差加焦四仙以健脾开胃,行气消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