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今天开始进入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三伏天是天气最热的时候,最适合在这个季节祛除体内的湿气,因为一年之中夏季的阳气最盛,人在这时候最容易出汗,从而也就出现了这种借助于季节的特点进行有针对的治疗,从而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祛除体内的湿气。 1.体内为什么会有湿气? 体内的湿气怎么会有,一部分是身体自己产生,比如人体活动的时候会有出汗的表现,这就是真正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那么这些还有的湿气就会累积在体内产生影响,比如说剧烈运动后人大量出汗,一下子到了非常冷的空调环境中,或者一下子冲个冷水澡,这时候汗水会快速收进去,虽然整个人是凉快了,可是这样会导致该出的汗不出,从而郁积在人体内,久而久之成为湿气,当然人体有自身的调节能力,这种湿气可能会经过人体的调节作用排除体外,可是当人体的调节功能出现异常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相关的疾病。 同时另外一部分湿气也可能是外界感受到的,比如住的地方比较潮湿靠近河水,或者长期工作在阴暗处,或者是长期喝酒等等,这些都是导致人体遭受湿气侵袭的因素,这些都是外来的,只要人体的防御功能及调节功能正常,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可以通过自身的作用排出体外。 人体的这种防御及调节功能最关键的就是依靠人体的脾胃功能,特别是脾脏就具有运化水湿的功能,所以对于体内湿气重的人我们首先就要想到的是人体的脾胃功能有问题,只要人体的脾胃功能正常,就算长期处在一个潮湿的环境,人体一样正常,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比如有些渔民常常因为长期接触水,导致湿气较重,容易出现关节疼痛等问题,但是同样有些渔民因为脾胃功能很正常,人体的湿气同样被快速的清除出去,而没有导致各种严重的健康问题。 2.三伏天如何祛湿? 到了三伏天大家都知道祛湿,但是这个祛湿怎么做呢?现在很多网络上会有宣传比如吃薏苡仁,喝绿豆汤等等,这样的方法其实不是中医的方法,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不可能用同样的方子祛除所有湿气的问题。 湿气的类型分为很多,有些是寒湿,有些是湿热,对于不是专业的人员区分这个寒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抓住三伏天的这个特点,大部分人都可以简单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让自己体内的湿气排泄出去。 在这里也提醒大家,祛湿不是利尿,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甚至认为可以用利尿剂去祛除体内的湿气,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作用,这样的做法相当于杀鸡取卵,得不偿失,用过利尿剂的人肯定心里清楚,吃了药小便的确多了,浮肿的人马上就会好转,甚至体重都会减轻,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人会感觉没力气,化验单提示可能是电解质紊乱,但是中医不是这么认为,一般大量利水会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大家要谨慎使用。 3.炎炎夏日推荐苓桂术甘汤 为什么这段时间天气这么炎热,孙医师还推荐用苓桂术甘汤这样的温热之剂来去湿气呢?这不是常常用于祛除寒湿的方子吗?为什么要在三伏天用呢?没错湿气重会有胃脘部的胀满,会有头晕,会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其实在夏天是比较常见的,很多人都会归结为是中暑了?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真正中了暑热,而是变相的体内有寒湿,这个寒湿也是我们人为造成的。 现在的夏天不是古代了,现在有空调,有棒冰,有饮料,这些寒凉之品最会损伤人体的脾胃阳气,为了凉爽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出来,赤膊打空调,泡泳池,大口喝冰水等等,以前不可能的病因到了现代社会已经是常见的病因了,如果我们忽视这点,到了夏天有湿气就认为是湿热中,使用大量的清热利湿的药物,那就会进一步损伤人体的脾胃,最后湿气没有去掉反而让原本衰弱的脾胃雪上加霜。 所以在特殊的时期,我在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用温热之剂来去体内的湿气,同时利用夏日的炎热,好好把体内的湿气排除掉,这就是完美的冬病夏治了。在使用这个方子的时候注意几个要点,一个桂枝可以是桂枝加肉桂,量少一点,白术生用,茯苓量可以大,甘草用生的,用桂枝去祛除皮肤表面的湿气,用肉桂去温暖脾胃,用白术、茯苓去健脾同时利湿,这样的方子在现在的三伏天是最合适不过了。 同时注意中医还是讲究辨证论治,我这里讲的是大部分情况,当然有一部分人真是湿热很重,那么使用这个方子就可能不是很合适,但是您只要是调理性,短期性使用基本上也是没有问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