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选摘 |《敦煌服饰文化图典·初唐卷》——敦煌服饰图案

 掌染草2012 2022-06-27 发布于广东

《敦煌服饰文化图典·初唐卷》

似锦繁花——敦煌服饰图案

图片

似锦繁花——敦煌服饰图案

这里的敦煌服饰图案是指附着于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人物服饰上的装饰花纹,它协调地衬托壁画主体人物,装点彩塑,使得整个石窟造像更加精彩和耐看,因此是敦煌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

敦煌服饰图案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例如联珠纹、卷草纹、石榴纹等,无不是通过异域传来而在本土加以融合变化的典型例子。它们带着印度、波斯和希腊的文化基因和艺术元素,而又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之中。

这些五彩缤纷的服饰图案来源于画师对当时染织品的忠实描摹和适当美化,是对当时服饰图案题材、色彩、工艺、质感的形象记载。例如唐代服饰中的团花纹样,花瓣常常以退晕法进行表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图案色相对比强烈、色阶过渡自然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是当时彩色织锦流行和发达的表现。有的服饰图案以排线的笔触表现出了扎经染色织物的质感特点,体现了唐代染织工艺的丰富程度。

在考古实物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这些图像对全面认识中国服饰历史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同时,现代设计也可以从中得到灵感和启示,转化运用于装点今天的美好生活。

莫高窟初唐第71窟主室西壁龛内北侧

彩塑菩萨腰裙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71窟主室西壁龛内北侧

彩塑菩萨腰裙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71窟主室西壁龛内北侧

彩塑菩萨腰裙图案

(高雪 绘)

第71窟主室西壁龛内北侧彩塑菩萨的腰裙图案仅露出中央一个完整单体花型,以红底色衬托青、绿色花纹,主体花型由花叶、花梗、花托、花萼构成。花托与萼片相融合处理成波浪状左右散开,动势强烈,其上正中绘制三瓣花,后层复点缀两片较小花瓣,增加层次感,以此为中央向左右两侧不同方向添加流畅的变形花萼,花萼之上点缀大小不一的花瓣若干。纹样组织配置十分灵活,可见唐代画师构思巧妙,将花朵从自然形中脱胎出来,加以变形打散重构,使其平面化、装饰化,赋予了装饰花型以初唐的时代特征与气魄。

(文:高雪)

莫高窟初唐第328窟主室西壁龛内北侧

文殊菩萨裙身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28窟主室西壁龛内北侧

文殊菩萨裙身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28窟主室西壁龛内北侧

文殊菩萨裙身图案

(崔岩 绘)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服饰是第328窟五尊塑像中最为灿烂华丽的。敦煌石窟自十六国至元代的菩萨服饰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为头顶束髻、戴宝冠、披天衣和披帛、饰璎珞、腰裹长裙,重点突出菩萨柔和优雅的形象。这两尊菩萨彩塑呈半跏坐像,头束高髻戴宝冠,面相略长,体态修长端庄,仪容高贵。文殊菩萨披披帛,普贤菩萨袒裸上身,均下着长裙垂于莲台,随着动态形成优美的衣纹,上绘精美的图案。

菩萨的裙饰图案主要包括土红色裙料上的四瓣及五瓣散花纹、两层锦裙边缘的一整二破式宝相花纹及二破式半宝相花纹、裙中菱格纹及膝盖处的圆形宝相花。将这些复杂的图案综合体现在同一锦裙的不同部位,体现了彩绘艺术家们的智慧。其中菩萨锦裙上交错排列的四瓣和五瓣散花纹与阿难尊者偏衫上的散花纹类似,花型小巧精致,排列疏密得当,花色和底色形成鲜明对比,显得生动活泼。菩萨锦裙边缘图案与前文提到的塑像袈裟或裙缘图案结构类似,但是花形结构和轮廓更加丰富,在米字结构的基础上衍生出十字形、六边形等,加以层层退晕的方法体现花瓣的递进关系,显得更加雍容华贵,在存世唐代宝相花纹织锦中也常见这样的色彩配置。

(文:崔岩)

莫高窟初唐第328窟主室西壁龛内南侧

普贤菩萨裙身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28窟主室西壁龛内南侧

普贤菩萨裙身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28窟主室西壁龛内南侧

普贤菩萨裙身图案

(崔岩 绘)

两尊菩萨服饰图案的特别之处在于裙中菱格纹及膝盖处圆形宝相花的搭配,这样的装饰不同于其他几尊塑像。精细的石青地金线菱格纹贯通全裙,与边饰相交,在菩萨的膝盖部位以开光的方法绘出圆形的石绿色宝相花纹,六出花瓣融合了如意云头的造型,与边饰的二方连续图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呼应,巧妙而新颖。因这两处装饰与周围底料的色彩和装饰风格存在差异,中间有色条分隔,特别是膝盖处图案与菩萨的坐姿和身形配合得恰到好处,如同定位设计一样。这在敦煌壁画和彩塑菩萨的服饰图案中并不常见,相信与织造水平的提高和彩塑艺术家的创造密切相关。

两身菩萨的裙饰图案整体华丽繁复,结构独特,在大面积的土红色底上点缀色阶分明的石绿、石青,并用贴金和白线勾勒外轮廓来调适对比,达到造型和色彩的和谐统一。

(文:崔岩)

莫高窟初唐第328窟主室西壁龛内南侧

供养菩萨腰裙、长裙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28窟主室西壁龛内南侧

供养菩萨腰裙、长裙图案

图片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28窟主室西壁龛内南侧

供养菩萨腰裙、长裙图案

(高雪 绘)

壁画上菩萨裹石绿色腰襻,下着腰裙和长裙,装饰于腰裙下摆的珠玉缀饰衬托出人物的动感。图案主体为典型的菱形网格纹,菱格内点缀十字白色联珠,赭石底色衬托出了青、绿色带的鲜明脉络。初唐沿袭隋代的细线镂金描画的方法,像刺绣的线镶嵌一般,附着在纹样上,起进一步刻画形象的作用。敦煌壁画中菩萨的形象特征之一即身披璎珞,珠玉缀饰对配饰的细致刻画表现,体现了随佛教一同传来的印度装饰习俗。

菱格这一图案骨架早在商代就已出现于织物的几何纹上,根据历史文献和实物表明,战国丝织工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几何纹多数是以菱形为变体的主体形。构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变体菱形纹作均匀排列,另一种是用连续的几何纹网作骨架,再在其中填入与之相适应的几何形或变体几何纹,点缀其间的菱形适合纹样随菱形内空间大小而设计填充,各种几何元素大小、聚散、疏密均有变化。

菩萨的腰裙图案细致精美、造型巧妙、色彩和谐,作为古代配饰的一种,其深厚的民族文化性为今天的设计同样提供了创意灵感来源。

菩萨的长裙图案为红色底上分布小散花,散花分大小两种,上下交错,朴素美观,有活泼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壁画中仅见朵花的白色轮廓线。这种图案形式早在北朝就已出现,实物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出土的西凉时期蓝地蜡缬绢,其花朵同样是分大小两种,小朵花排成菱格,大朵花填于格心,交叉排列。日本藏唐代蜀红锦中心的小花也是相同组织形式。汉唐蜀锦名闻天下,丝绸古道上出土了很多汉唐遗物均产自蜀地,由此可以窥得这种几何散花的样式在早期织物中已有呈现,并一直延续至唐代。红色地体现了唐代图案的用色特点,将朱色衬托或点缀在青绿色纹样间,常以赭、红调和,形成与青绿纹样的补色关系,并用金色与黑白等中性色衬托出图案的金碧辉煌。

(文:高雪)

莫高窟初唐第328窟主室西壁龛内南侧

供养菩萨络腋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28窟主室西壁龛内南侧

供养菩萨络腋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28窟主室西壁龛内南侧

供养菩萨络腋图案

(高雪 绘)

菩萨上身斜披络腋,图案整体分布呈二方连续,小菱格内饰有十字联珠,并组成内框。以红色为底,外框边缘有蓝红褐色相间的色带,装饰白色联珠,底色加描白线,颇具唐代特色。菱格具有整齐一致、平衡对称的形式美感,在绞、蜡缬、夹缬等古代染织工艺中较易实现。重彩加描白线是初唐装饰图案常用的手法,虽然朱红、石青、石绿均已变色,仍体现出当时锦绣衣饰的精致和绚丽。

菱格纹作为一种显性的几何纹样,被大量应用在中国古代提花织物中。古代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战国菱纹绢,因为纹样外形似战国时代盛行的漆羽觞(耳杯),因此文献上称这类菱形纹为“杯纹”,是中国菱形纹样的早期艺术表现形式,见于《释名·释彩帛》:“有杯文,形似杯也”。在各地出土的战国、秦汉的罗、绮类织物上多数为这类纹样,其中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杯纹”形象最为典型,与战国的菱形纹样一脉相承。根植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菱格纹,经过历史的检验流传至今,仍常见于建筑、织物和各类工艺美术作品的装饰当中。

(文:高雪)

莫高窟初唐第333窟主室南壁

供养菩萨裙身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33窟主室南壁

供养菩萨裙身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33窟主室南壁

供养菩萨裙身图案

(崔岩 绘)

第333窟主室南北壁各绘制六身形态各不相同的供养菩萨,服饰穿搭相似,因此这里选取南壁东向第二身供养菩萨的裙身图案进行整理绘制。这身供养菩萨神情专注,左手持军持,右手擎莲花,侧身面向佛床。上身斜披络腋,束石绿色腰襻,下着腰裙和半透明长裙,悬垂的璎珞兜住裙侧形成美丽的波浪线。

菩萨皮肤色彩变色严重,所幸裙子的造型和图案保留了原本的形态和色彩。裙身为浅土红色,上面排列装饰着四方连续的散花纹。花纹保留了自然的对称形态,以四褐色圆点为花心,石绿色花叶呈放射状展开,四个一组进行交错排列。唐代是花鸟植物类图案兴起并占据主流的时期,在自然基础上按照装饰规律进行归纳和整合的散花纹常见于服饰图案中,清新雅致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文:崔岩)

莫高窟初唐第334窟主室西壁龛内

彩塑菩萨裙身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34窟主室西壁龛内

彩塑菩萨裙身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34窟主室西壁龛内

彩塑菩萨裙身图案

(崔岩 绘)

菩萨裙饰图案的题材十分丰富,包括卷草纹、卷草异兽纹、宝相花纹等,色彩以朱红、石青、石绿为主,有的施以平涂,有的以退晕法表现,对比强烈,缤纷艳丽。白色和金色在图案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令画面色彩更加和谐统一。

虽然此窟彩塑菩萨的裙饰图案保存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褪色、变色等现象,因此,作者参考了常沙娜老师在《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一书中绘制于20世纪50年代的整理图稿,以求追溯更加贴近真实、绚烂华丽的初唐服饰图案面貌。

(文:崔岩)

莫高窟初唐第372窟主室南壁

文殊菩萨裙身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72窟主室南壁

文殊菩萨裙身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72窟主室南壁

文殊菩萨裙身图案

(苏芮 绘)

这里的图案取自主室南壁阿弥陀经变中文殊菩萨的裙饰。裙子材质为透明纱质,因此绘制整理时以肤色为底色,以十字散花纹为显花。主纹为十字结构,浅石绿色花瓣,白线勾勒,呈四方连续排列。纹样清新雅致,花地分明,清地排列。此类十字散花纹在敦煌石窟中多次出现,是一种基础性服饰图案。

(文:崔岩、苏芮)

莫高窟初唐第392窟主室西壁外层龛南侧

彩塑菩萨裙身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92窟主室西壁外层龛南侧

彩塑菩萨裙身图案

图片

▲ 莫高窟初唐第392窟主室西壁外层龛南侧

彩塑菩萨裙身图案

(崔岩 绘)

这是第392窟主室西壁外层龛南侧的彩塑菩萨,始塑于隋代,上身基本都由清代重修,改变了原本的面貌,所幸裙身图案仍然保留了初唐风格。

图案的整体构图采用初唐菩萨裙饰的常用方式,即从双股处延伸两道竖向图案,裙子下部装饰横向的多道边缘图案,与初唐第334窟主室西壁彩塑菩萨的裙身图案构图类似,反映了初唐时期服饰图案的定位设计思想。图案均为二方连续式结构,题材为唐代流行的卷草纹和团花纹,单位分布排列较为疏朗。图案色彩淡雅明快,在初唐时期的服饰图案中是较为特殊的一例。

(文:崔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