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1.导痰汤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6-28 发布于山东

281.导痰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导痰汤 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半夏12克 姜天南星3克 枳实3克 橘红3克 赤茯苓3克 
加减;
1.临证湿痰内阻,气机不畅而兼寒象者,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痰饮;
2.若兼有化热之象者,可酌加竹茹、天竺黄等以清化痰郁所化之热;
3.若痰阻风动,眩晕较重,可加天麻、白术等以熄风止眩。
 [主治] 痰厥。头目旋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 本方为治湿痰内阻,气机阻滞之常用方,临证以胸膈痞塞,头目旋 晕,呕逆,苔厚,脉滑为证治要点。 慢性支气管炎、内耳眩晕症、胸膜炎等属湿痰内阻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1.上胞下垂 2.头痛 3.眩颤  4.矽肺   5.失眠   6.咳嗽   肺性脑病   
    (皇甫坦方,录自《传信适用方》卷1)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四两(12g)  天南星细切、姜汁浸  枳实去瓤  橘红  赤茯苓各一两(各3g)    .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10g),水两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食
后温服(现代用法:加生姜4片,水煎服)。
  [功用]  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  痰厥。头目旋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
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分析]  本证乃因湿痰内阻,气机不畅所致。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也。此因痰
浊内阻而致厥,故名目“痰厥”。痰浊内阻,清阳不升,空窍失养,则见头目旋晕,头
痛。痰饮中阻,胸阳不畅,肝脾不舒,肺气失宣,则见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呕逆喘
急,涕唾稠粘等证。苔腻、脉滑,皆属痰湿内阻之征。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湿痰中阻,气机不畅之证。故治当燥湿祛痰,行气开郁。方
中重用治痰之圣药半夏四两为君,取其温燥之性,而达燥湿化痰之功,以治其本。且半
夏亦善除胸中痞满,降逆止呕,所谓“消心胸结满,咳逆头眩之痰”(《本草易读》卷
5)。为增其温燥之性,臣以天南星,其燥烈之性尤强,与半夏为伍,共消内阻之湿痰。
是证湿痰中阻,气机被阻,故佐以枳实,破气化痰,消积除痞。《本草从新》卷9言:
枳实苦,酸,微寒,“能破气,气顺则痰行喘止,痞胀消”,治“痰癖症结,呕逆咳嗽”。
其与半夏、天南星相配,既助祛痰之能,更增二者行气除痞之功。为增本方行气健脾之
力,佐人橘红、赤茯苓。用橘红者,意在取其燥化之性,既助夏、星祛痰,又配合枳实
行气,且尤善理脾气,使中焦痰阻之气得行。用赤茯苓者,旨在增强祛湿之能,但仍不
失健脾之用。因痰之所生,本于脾运不化,苓、橘相合,则脾气得理,脾湿得化,共助
君臣蠲除湿痰,从本图治之功。用法中加生姜,一则解半夏、天南星之毒,所谓“相
杀”之用;二则可助半夏降逆止呕;三则可助君臣药化痰以止咳逆。诸药相合,则湿痰
得除,气机得畅。
    [类方比较]  本方与二陈汤同为治湿痰之剂。然导痰汤所治之湿痰证,乃为痰浊中
阻,气机不畅之痰厥等证。故于二陈基础上,加入天南星以助燥化之力,枳实以增行气
之功。故是方燥湿化痰与行气之效均较二陈汤为胜。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湿痰内阻,气机阻滞之常用方,临证以胸膈痞塞,头目旋
晕,呕逆,苔厚,脉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临证湿痰内阻,气机不畅而兼寒象者,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痰饮;
若兼有化热之象者,可酌加竹茹、天竺黄等以清化痰郁所化之热;若痰阻风动,眩晕较
重,可加天麻、白术等以熄风止眩。
    3.慢性支气管炎、内耳眩晕症、胸膜炎等属湿痰内阻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使用注意]  本方温燥之性较强,属燥痰者需慎用。
    [源流发展]  导痰汤始见于《传信适用方》,乃南宋。吴彦夔引辅坦方。其遣药组方
之法,源于二陈汤。后世名导痰汤者近20首。虽均以治痰立论,但配伍遣药各有所异。
《济生方》、《丹台玉案》、《医林绳墨大全》、《伤寒大白》、《杂病源流犀烛》、《罗氏会约
医镜》等所载之导痰汤与《传信适用方》用药相同,但所述之主治证各有侧重。此外,
尚有《症因脉治》、《嵩崖尊生书》、《仙拈集》、《女科切要》等所载之导痰汤皆重用半夏
与天南星,未变原导痰汤燥湿化痰为主之法。且多伍以枳壳或枳实、陈皮或橘红,以行
气化痰。亦有痰阻较上述各方证为轻,独用半夏而去天南星者如《郑氏家传女科万金
方》之导痰汤。亦有证属痰饮,兼有寒象而伍用干姜、桂心者,以温化痰饮,如《是斋
百一选方》卷5引费达可之导痰汤。或因痰郁化热而配黄芩、黄连、瓜蒌等清热化痰之
品者,如《寿世保元》卷3之导痰汤、《杂病源流犀烛》卷16之清热导痰汤。余如《脉
因症治》、《治痧要略》、《一盘珠》、(-B培之医案》、《性病》等所载之导痰汤,虽属治痰
之方,但立法遣药恐难属《传信适用方》导痰汤之类方。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方源  导痰汤一名,始见于宋代齐家医籍。  《方剂学》统编教材5
版谓其出自《妇人大全良方》,规划教材则云出自《济生方》,而《中医大辞典。方.
剂分册》认为属《校注妇人良方》,《方剂学通释》亦如此。唯《中医方剂大辞典》
明言其出自《传信适用方》。  《传信适用方》成书出于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
年)、《妇人大全良方》成书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济生方》则刊行于宝佑
元年(公元1253年),故就成书年代而论,《传信适用方》当为目前所见医籍中最早录载导痰汤者。
    南宋.吴彦夔《传信适用方》治痰嗽门载:“导痰汤:治痰厥头昏晕,清虚皇甫
坦传”川。该书是一部验方汇编,主要辑录了当时的一些医案和民间流传方。其中
导痰汤一方则是吴氏在与同时代名医皇甫坦交往中所获,而皇甫坦本人未见著述流
传。考《妇人大全良方》并无导痰汤,经查《校注妇人良方》卷6所载之导痰汤,
为明。薛己所添人,非《妇人大全良方》原书所载。而薛氏成书之时,已值导痰汤
流传300余年之后。另外,《济生方》原书亦无导痰汤,后《重订严氏济生方》咳
喘痰饮门。痰饮论治所载之导痰汤,从其主治、组成而论,实属滥觞于《传信适用
方》之作,且为后人所补。即是《济生方》载有导痰汤,为后世传漏,其年代亦在
《传信适用方》之后。故此,言导痰汤源于《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方似无所疑。
    2。关于方中有无甘草  《传信适用方》所载之导痰汤中本无甘草。唯《普济方》所收
导痰汤3首,其一为《济生方》之导痰汤,并于方后注云:“一方无甘草”。考现行《重订严
氏济生方》之导痰汤组成中亦有甘草,故可推断导痰汤(指组成为《传信适用方》者)中加
入甘草,最早亦不过《济生方》。甘草在方中之用,主要为调和诸药,兼可调补中州。甘草
之用,虽无碍原方主治与功用,但加人为使,确能使导痰汤遣药组方更为全面,且符合于二
陈之意。吴昆、汪昂等所论之导痰汤,皆以二陈立论,谓二陈治顽痰胶固,力所不及,故加星÷枳。
    [方论选录]
    1。吴昆:“风痰涌盛者,此方主之。风痰者,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半夏、陈
皮、茯苓、甘草,前之二陈汤耳;加南星以治风痰;人枳壳,去痰如倒壁。”(《医方考》卷2)
    2.汪昂:“本方(二陈汤)加胆星、枳实,名导痰汤。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所能除
者,加胆星以助半夏,加枳实以成冲墙倒壁之功。”(《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3.吴仪洛:“行痰利气,  (二陈汤)加胆星、枳实,名导痰汤,……有痰饮流人四
肢,肩背酸痛,手足罢软,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片子姜黄;再加菖
蒲,治惊悸健忘,怔忡不寐;导痰汤加木香、香附,名顺气导痰汤,治痰结胸满,咳逆
上气。“(《成方切用》卷9)
    [评议]  诸家所论之导痰汤,似皆未以《传信适用方》者为本,故多有导痰汤乃二
陈加星、枳之语。除甘草有无而不论,后世注家之论似亦有偏颇。吴昆认为应加天南
星,此与《传信适用方》苟同。因天南星温燥性烈,确可增半夏温燥之性,更言其治风
痰,可谓言之成理。汪昂、吴仪洛所论之导痰汤,皆将天南星易为胆南星,故其所治与
《传信适用方》有殊。但《医方集解》与《成方切用》所论之导痰汤诸项加减法临证确有参考的价值。
    [验案举例]
    1.上胞下垂  《江西中医杂志》(1985,12:24):某男,44岁。自1982年1月起渐
觉两眼上睑下垂,晨轻暮重,日益加重至遮住整个风轮;多处救治,诊为“顽固性上胞
下垂”,中西医治疗40余天而无显效,6月22日来诊。初诊:除见双睑下垂外,见其
体质肥胖,尚伴胸膈胀闷,咳嗽痰多,心悸头眩,时有呕恶,舌淡苔白,脉滑。诊为痰
湿壅阻经络,精气难以上荣之“上胞下垂症”。治以燥湿化痰,行气通络。方用导痰汤:
陈皮6g,茯苓30g,法半夏、枳实各lOg,南星、甘草各6g,3剂。二诊:胸膈胀闷稍
舒,咳嗽痰少,余症如前。原方再进6剂。三诊:呕恶减轻,心悸得减,头眩消失,上
胞稍能提举,但不持久。继以原方加升麻、柴胡各lOg,以助升举之力,再进10剂。
四诊:两上睑恢复正常,开合自如,诸证悉退,守方加党参、白术各lOg,以健脾培
本,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
    2.头痛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5:26):某女,45岁。1986年6月5 El初
诊。患者于1977年4月出现头痛头晕,呕吐耳鸣。某医院诊为:右听神经瘤。10年来
行4次听神经瘤切除术。二周前复发,头痛如绞,眩晕颠倒,不能起床,食人则吐,吞
咽困难,,耳鸣,舌红苔白,脉弦。证乃风痰窜络,痰浊凝结。治以熄风蠲痰,降浊开
闭。方予导痰汤加味:生南星、生半夏(均先煎半小时)、川芎、生白芍各15g,炒僵
蚕、茯苓、石菖蒲、天竺黄各lOg,炒枳实、陈皮、清甘草、炙远志各5R。服5剂后呕
吐止,能进米粥,头痛减,头晕已无旋转感。原方去僵蚕、白芍加杞子、杭菊花。再服
5剂后头痛除,能下床行走,后以上方略加减连服2月余,眩晕耳鸣均消失,头痛未作。
    3.眩颤  《湖南中医杂志》(1989,5:26):某男,10岁,学生。1984年6月12日就
诊。两年前因发热咳嗽后,突然出现头部频发眩颤,有时牵动胸胁,经治未见好转。近二
周头部眩颤加重,伴头昏眼花,咳嗽痰多,纳差,乏力,舌稍红,苔薄白,脉弦细而滑。
证属眩颤,痰阻经络。拟化痰止痉,佐以熄风。方用导痰汤加减:法夏lOg,胆草、陈
皮、全虫、白附子各3g,钩藤、枳实各6g,石决明lOg,当归9g,白芍6g,茯苓5g,甘
草2g,3剂。复诊(6月15日):服上方后,头昏眼花、咳嗽好转,头部眩颤次数减少,
发作间隔延长,动作范围缩小,继按原方服6剂。三诊(6月22日):头部眩颤基本消失,
每日偶见发作,症状很轻,但仍头昏乏力,纳差,苔薄,脉细弱,继以益气养血少佐熄风
止痉法调之,5剂告痊愈。随访正常。
    4.矽肺  《四川中医》(1990,8:30):某男,60岁。因多年矽肺病休在家。1985
年腊月29,其病发作,住本院治疗2日,效不显,急夜差人请余往诊。诊见:张口呼
吸,头足着床,时以手捶胸,言不成句。体温、血压正常,两肺哮鸣音,神志清,唇绀
舌紫,舌苔厚腻,脉滑利。思之良久,投导痰汤1剂,急煎半夏、胆星、甘草、柴胡各
lOg,茯苓、陈皮、苏子、枳实各15g,丹参30g。3次服完,次晨其家属欣喜告云:病
情减半,大有好转。前往视之,已能安卧一二时,呼吸平稳,效不更方,再进2剂,病
情完全控制,呼吸平稳,纳香,下床活动。后带导痰汤及香砂六君子汤5剂回家调养。
    5.失眠  《江苏中医》(1991,8:25):某女,42岁。1985年4月8初诊。患者神
经衰弱7年,近3日失眠明显加重,服安定及肌注异丙嗪无效。诊见患者闭目卧床,倦
怠乏力,心烦,头身困重,胸闷,不欲饮食,口苦而干,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
脉滑数。证系痰热内蕴,神明被扰。治宜化痰清热安神。处方:陈皮、茯神各15g,枳
实、竹茹、黄连各12g,胆南星、石菖蒲、郁金各lOg,生龙牡各20g,炙甘草6g。水
煎服,日1剂。服2剂,已能安寐,心烦胸闷等症减轻,但仍夜梦频多。上方加炒枣仁
15g,继服3剂,睡眠转佳,为巩固疗效,又服3剂,随访1年,除偶有睡眠不实外,失眠未复发。
    6.咳嗽  《四川中医》(1996,1:30):某男,30岁。1990年2月18日诊。自诉寅
卯剧咳3月余,咳嗽痰黄,稠厚胶粘,甚则气急呕恶,胸闷痞满。舌淡,苔白中厚腻,
医易多处,中西药屡服未效。此乃脾湿不运,复加积滞,胃失和降,痰热内结,肺失宣
肃之候。证属寒热夹杂,治当兼顾。拟导痰汤合清气化痰丸治之。处方:茯苓12g,生
半夏10g,甘草5g,陈皮10g,生南星8g,炒枳实10g,瓜蒌仁30g,黄芩10g,炒莱菔
子15g。日1剂,水煎服。药服3剂,复诊告知,寅卯剧咳十去八九,嘱再服2剂,以善其后。
    按语:以上各例,病名虽异,但均见胸闷痰多,呕恶苔腻,脉滑等痰浊内盛之象,
故皆以导痰汤化裁治之。案l以上胞下垂为主症,故于原方加升麻、柴胡增其升提之
力。案2头痛、头晕、呕吐、耳鸣为急,证属风痰上扰,故方中加入僵蚕、石菖蒲、天
竺黄、远志,增其熄风豁痰开窍之功。案3眩颤属痰阻经络,经脉失养,气血不能上荣
所致。故方中加用白附子去头面风痰,全虫、钩藤熄风止痉,石决明定惊安神,归、芍
养血和血,共奏燥湿化痰,养血通络之功。案4为矽肺,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湿
聚成痰,故气逆而喘。治当燥湿化痰,疏理气机,佐以活血化瘀。以导痰汤燥湿化痰为
主,加柴胡疏肝气,苏子降肺气,平息喘逆,一升一降,使肺之宣肃有权。更用丹参化
瘀,松动痰瘀固结之根,以利导痰。案5失眠属痰热内扰,故易天南星为胆南星,且加
黄连、竹茹、菖蒲、郁金、龙骨、牡蛎,清热化痰开窍,除烦镇静安神。案6清气化痰
丸源出吴昆《医方考》,功能清热化痰、下气止咳。但方中星、夏均为制品,且黄芩苦
寒,伤脾败胃,乃脾湿不运者所忌。本案以导痰汤为主合用此方,且星、夏均为生品,
足以兼顾虚实两端,颇有温清同用、标本同治之妙,此为生南星、生半夏用治热痰之见证。
    [临床报道]  肺性脑病  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按中医痰厥辨证,以导痰汤加味,酌
情选用西药,并与西药组对照,治疗20例肺性脑病。全部病例均以1980年全国第三次
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肺性脑病诊断标准为依据。住院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
合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55—91岁,平均70岁。其中轻型8例,中型6
例,重型6例。中医辨证痰浊闭窍8例,痰热扰心2例,痰盛饮阻4例,痰浊挟瘀3
例,痰盛气脱3例;西药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9--82岁,平均64岁。其
中轻型10例,中型6例,重型4例。两组相比,结合组病情重于西药组。西药组治疗
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泡通气,选用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鼻导管持续低流
量给氧,控制感染,嗜睡、昏迷患者用呼吸兴奋剂、细胞代谢促进剂,及时调整水、电
解质及酸碱平衡,其他强心、利尿等对症处理。结合组,中药以豁痰开窍为基本治则。
方选导痰汤加味:制半夏12g,陈皮9g,茯苓12g,枳实9g,制胆星6g,生甘草6g,
石菖蒲30g,郁金12g,青礞石30g,水煎200ml,每6小时服50ml,不能口服者鼻饲。
痰黄、发热者加黄芩12g、石膏30g、竹沥油20m1,昏迷者加服苏合香丸,日服1粒,
或至宝丹1日1粒,醒脑静注射液4ml静脉推注。面浮足肿、尿少、心悸者,加车前子
30g,泽泻12g,防己12g,若咖啡色大便加服参三七粉2g,日服2—3次。若病情危重,
四肢逆冷,脉微细欲绝,血压下降,先予回阳救逆之参附龙牡汤治疗(红参12g,熟附
片30g,煅龙骨、牡蛎各30g),待血压回升后再予以前法辨证施治。选用西药与西药组
相同。两组病例均在治疗前后作支脉血气分析测定,以观察pH值、Pa02、PatCh的变
化。观察患者从嗜睡、昏迷到神志转清的时间。结果按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神志清
楚,精神神经症状消失,智力恢复在2—4天内,血气分析显著好转。好转:神志较清
楚,上述各项检查均有好转,智力恢复在4天以上。无效:神志不清,病情加重,血气
分析无改善,抢救无效,死亡。结合组显效5例(均为轻型),占25%;好转7例
(轻、中型各3例,重型l例),占35%;无效8例(中型3例,重型5例),占40%,
总有效率60%;西药组显效2例(均为轻型),占10%;好转6例(轻型5例,中型1
例),占30%;无效12例(轻型3例,中型5例,重型4例)占60%;总有效率40%。
结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结合组治疗后Pa02较治前升高,PaC02较治疗前降低;西药
组治疗后Pa02下降,PaC02反而上升。提示结合组在肺性脑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PaC02、降低PaC02有关L2j。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