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9年,叛逃美国6年的俄顶尖专家被当街射杀,8名保镖都没守住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6-28 发布于上海

一帆风顺的人生

在二战后,美苏两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开始在军事、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图片1

在这一过程中,对人才的争夺自然也是两国的重点。不过,由于当时的苏联物质水平低于同期的美国,因此有不少苏联的高级人才选择背叛社会主义事业,投入了美国的怀抱。

对于这些叛国的人才,苏联的克格勃一向采用极其残酷的处理方式,后来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也继承了这一风格。1999年,一位俄罗斯顶尖专家在叛逃美国后遭到当街射杀,8名保镖都没守住。

文章图片2

这个遭到处决的俄罗斯专家叫做格罗琴科,1944年,他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62年,格罗琴科进入列宁格勒大学机械专业就读,这是一所苏联的顶级大学,培养了超过600名院士级专家。在毕业后,格罗琴科被著名军事科研机构苏霍伊设计局看中,进入了这家顶级单位。可见,格罗琴科的前半段人生基本是一帆风顺的。

文章图片3

苏霍伊设计局的主业是研发战机,“苏式”系列战机就是这家研究所的得意手笔。相比于苏联的另一种经典战机系列“米格”,“苏式”战机更加得到苏联军方的青睐,甚至许多型号都规定只能装备国内部队,决不允许出口。可见,在苏联军方眼中,“苏式”战机的保密程度是更高的。在这里工作的格罗琴科自然也是经过了繁杂的政审程序,才能正式上岗。

文章图片4

叛国的专家

格罗琴科在苏霍伊设计局期间,投入了多个重大项目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可以说,他成为了苏联的高级战机专家。1972年,成为苏霍伊高级设计师的格罗琴科参加了苏-27战机的研发项目。

文章图片5

十年后,这款机动性极强的四代机立即引发了美国人的注意,1989年,苏-27在巴黎航展展示了一种“匪夷所思”的空中动作——眼镜蛇机动,成为了公认机动性最强的战机。因此,美国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搞到苏-27的情报,而格罗琴科自然成为了美国特工拉拢的对象。

文章图片6

20世纪80年代,格罗琴科在苏联享受着很高的生活水平,不仅拥有国家发放的优厚补贴,而且衣食住行都由国家负担,拥有自己的高级寓所,因此他对美国人的拉拢嗤之以鼻。不过,格罗琴科享受的优厚待遇,建立在苏联如日中天的国力基础上。一旦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倒下了,那么他的优越生活水平立马就会跌入尘埃。

1991年,苏联解体,格罗琴科的优越生活一去不复返。此时的他深感俄罗斯的经济贫困令人绝望,于是当美国人再度伸出橄榄枝时,格罗琴科没有拒绝。他开始暗地里将自己手中的苏式战机情报提供给美国特工,其中就包括天之骄子苏-27的全部数据。

美国人向他承诺,当他遇到危险时,美国特工会护送他逃到美国,为他配备严密的安保系统。

遭到处决

就这样,格罗琴科在生活水平大幅下滑的情况下,选择了背叛祖国,出卖苏式战机的关键数据。不过,他在工作里种种的反常行为引发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猜疑,时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主席的普京批示,调查格罗琴科的叛国行径。

文章图片7

美国特工获知这一情报后,立马启动了“人才偷渡计划”,让格罗琴科以赴美考察的名义偷偷叛逃到了美国。

文章图片8

逃亡美国的格罗琴科得到了美国特工承诺的安全保护,他拥有一个地处偏僻的豪宅,外出时乘坐专门配备的防弹轿车,同时拥有24名训练有素的保镖执行24小时不间断的人身保护。之所以对格罗琴科的保护如此严密,其实是因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手段的确十分狠辣。

文章图片9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继承了苏联克格勃的残酷风格,对待危险分子绝不手软。1985年,“巴解组织”绑架了四名苏联官员,结果克格勃反而绑架了“巴解组织”上层的亲属,并将他们亲属的肢体邮寄了过去。在克格勃的血腥手段下,“巴解组织”不得不释放了四名苏联官员。

文章图片10

而格罗琴科也还是难逃此劫。1999年,在他叛逃美国6年后,他遭到了一伙蒙面人的突然袭击。当时格罗琴科正乘坐自己的防弹轿车上班,结果两名摩托车骑手突然从后来赶来,使用特制的穿甲弹击穿了防弹玻璃,击毙了车内的格罗琴科,随后这两名摩托车骑手就消失在了公路上,整个过程不超过十秒,负责格罗琴科安全的8名保镖都没能反应过来。

文章图片11

美国方面一致认定是俄罗斯特工策划了这起谋杀事件,但俄罗斯对此给予了否认。不过,格罗琴科的死亡的确震慑了不少叛逃美国的苏联专家,此后他们纷纷以各种借口退出了美国的研究项目,转而隐姓埋名,以此来求得自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