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赓临终前,与宋希濂单独交谈留下嘱托:对这一点你要有思想准备

 海曲上人 2022-06-28 发布于山东

1959年12月4日,新中国特赦了第一批战争犯,杜聿明和宋希濂等十余人被相继释放。在国民党员中,宋希濂与几位共产党员有着真挚的友谊,而陈赓就是他在共产党里最好的朋友。

宋希濂被俘之后,陈赓也曾多次看望他开导他,当他被特赦之后,陈赓又两次宴请他。

1960年10月19日,周恩来邀请宋希濂、杜聿明等人以及陈赓夫妇、郑洞国等黄埔同学作陪,席间好不愉快。饭后,陈赓和宋希濂单独散步时,亲切交谈,告诉宋希濂:“对这一点要有思想准备哟。”言语中对宋希濂饱含期望。

这一年,陈赓已经感觉到了自己身体已经力不从心,于是便对宋希濂留下了他的嘱托。

那么,陈赓要让宋希濂做什么准备呢?

自诩“鹰犬将军”

1907年冬季,宋希濂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富裕中农家庭。幼年时期的他在乡村读书。到了1923年,他来到长沙读中学,因为当时的他听说孙中山先生将会派人来长沙招收一批青年去广东接受军事训练,宋希濂心生向往准备去报考。

就在考试的时候,谁知道在他前面坐着的一个稍高的青年就是陈赓,是长沙岳云中学品学兼优的学生。

宋希濂和陈赓

就在这一年的夏天,他们就已经相识了。当时宋希濂挑着三十多斤的担子,从家乡回长沙上学,这天是暑假结束的日子,所以他必须赶到学校。

但当时山路陡峭,天热难耐,一个16岁的孩子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下,要背30斤的行李赶路,可想而知有多么累。

但他还是咬牙坚持着,终于到了五里亭的时候,他打算休息一下。距离渡口还有八九里,宋希濂看着这毒日不禁发起了愁来。

就在这时,他在山道上隐隐约约看到了一个青年的影子,他背着一个布包,走得很快,但汗水已经浸湿了他的衣服。

这个人走进凉亭坐下来打量着他,这个人又瘦又高的,看起来年龄比自己要大。宋希濂看着他也在打量自己,便礼貌地点了点头。

对方问他去哪里,宋希濂说去长沙,这个人也说自己是去长沙的,就这样,两个年轻小伙子经过交谈认识了对方。

宋希濂这才知道,这个人叫陈赓,在岳云中学读书。陈赓自小也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看到宋希濂一个人背着这么重的担子,便主动拿起来就往自己身上挑。

宋希濂也不好意思,想要抢下来,但陈赓却说道,宋希濂的年纪比他小,而他还当过一年的兵,这对他来说算不上什么事。

陈赓

说着,陈赓一边拿起了自己的布包,挑起来担子,迈开大步向前走了。宋希濂什么都不拿,都赶不上陈赓,只好一路小跑着追赶。

就这样,两个人一路走到了长沙,便挥手告别。没想到,这次考试他们还能相遇,甚至被同时录取。

就这样,他们一起来到了广州,当时广州正在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一个军官学校,陈赓和宋希濂都注意到了这个消息,两人也经常去学校筹备处去打听消息。

1924年4月,两人参加了考试都被顺利录取。

在入校初期,两个人常常坐在一起,探讨真理,无话不多。

对于选择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宋希濂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考入黄埔军校就是为了革命理想而来,就应该团结一致为中国革命而奋斗,他不希望两党出现争执,因此始终保持中立的政治态度。

他与左派老师同学关系越来越疏远,与陈赓的关系也越来越远。在国共分裂之时,他却倒向了国民党,这让陈赓大失所望,彻底和陈赓分道扬镳了。

宋希濂

抗战期间,在淞沪战役、武汉会战以及组织日军侧击滇西等战役中,宋希濂率领部队立下赫赫战功,被授予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政府赠予的棕叶自由勋章,被誉为黄埔之光。

由此,宋希濂声名大噪,成为了蒋介石眼前的红人,被人称之为“鹰犬将军”。

内战期间,他倾尽全力为蒋介石卖命,但还是被我解放军战士俘虏。

被俘虏之后,宋希濂见到了一路上对他穷追不舍的解放军一五五团团长兼政委阴法唐,当他得知这位一路上追着他的人既不是军长,也不是师长,只是一个团长的时候,甚至追击他的兵力只有八百人的时候,宋希濂哀声长叹,自愧不如。

宋希濂是蒋介石集团探望台湾之后被俘的最后一位高级将领,他姓宋又是一位中将,因此被人戏称为“宋中将军”,谐音“送终”,意为给国民党反动派送终。

成为国民党战犯,是宋希濂人生中的一个渡口,而在这时,他也遇到了昔日好友兼同乡陈赓。

陈赓单独交谈:要有准备

对于宋希濂来说,他的前半生因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而官运亨通,但也正是因为他对蒋介石的愚忠,才导致他度过了最痛苦的一年。

宋希濂

1949年,是他最痛苦的一年,这一年,他的父亲和妻子相继逝世,而他自己也接连打败仗,最后被俘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那一年,宋希濂只有42岁,对人生万念俱灰,他认为自己离死应该不远了。

对于军人来说,自古忠孝难两全,而他却一项都没有完成,不仅被俘虏,父亲也没尽孝,也没能做到和妻子双宿双飞,因而,挫败、愧疚充满了他的内心。

面对高墙铁网,他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很可能会被囚禁到死,宋希濂在监狱中仰天长啸:为国民党卖命干了一辈子什么都完了

未来希望渺茫,前途黯淡,那些在监狱中的高级将领整日惶惶不可终日,连饭都吃不下。

这天早上,宋希濂、钟彬、曾扩情三人得知陈赓要来看他们,在看守人员的带领下,他们一行人乘车来到了戴笠住过的公馆前停了下来。

三人被领进一间明亮的房子面前,陈赓一见三人,就立即迎上前来和他们握手,陈赓紧紧地握手宋希濂的手,叫着他的外号:“宋大头,我们有好久没见了,看你身体这样好,我感到很高兴!”

对此,宋希濂也非常意外,从昔日同窗到战场对手,再到如今的手下败将,宋希濂想到当初这位大哥竟然不计前嫌还会看他这个败军之将,这让他非常惭愧。

陈赓

陈赓什么都没有回答,只问他还记不记得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宋希濂赶忙回答,那一次是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你到县警备司令部来看我。

陈赓也说道,那一次他是奉周恩来主席的命令去看望你的,还记得当时你是国军师长,我是红军师长,十年内战,干戈相见,现在为了共同的抗战,咱们又走到一起来了。但谁知道日本人投降之后,你我兄弟又打起来了,没想到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竟然还能见面。

陈赓真诚的话语,令在座的三人感动不已,临近中午12点时到了吃饭的时间,宋希濂也识趣地说道要告辞离开。

但谁知道陈赓却伸手拦住,说道:“不能走,几十年不见,你们该说我小气了,老同学见面连顿饭都不请?”

一旁的西南军区公安部长周兴忙对陈赓说,他已经准备好了饭菜。

三人一边吃着美味佳肴,一边喝着茅台酒一边回想着往事,不知不觉这顿饭已经吃了几个小时。

陈赓是个高情商的人,他知道昔日的这些老同学有多风光有多骄傲,如今可能会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但经此一谈也对众将领卓有成效,让他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对共产党的改造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

宋希濂

临走前,陈赓嘱咐周兴,他多帮助他们,在生活上多多照顾他们。

宋希濂甚为感动,其实共产党已经对他们是非常照顾了,虽然他们对外是战犯,但实际上他们的待遇却非常好,和所长是一样的,开得都是小灶,这让他们意想不到。

就这样,在陈赓语重心长地指引下,三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回去之后积极改造。

1959年10月,第一批国民党战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赦,宋希濂也在其中。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们,并给他们安排了工作,鼓励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改头换面,做一位对人民有贡献的人。

随后,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周振强、郑建笈、杨伯涛等人被分配到北京大兴县红星人民公社旧宫大队当农民。

1960年4月7日,杜聿明、宋希濂等人被送到了首都民族饭店宴会厅,陈赓大将和中共中央统战工作部副部长徐冰站在门口迎接,与他们一一握手。

宋希濂等10名战犯被特赦

大家坐定之后,陈赓做了简单的发言,他说道:

“我们从黄埔到大革命是团结在一起的,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我们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此后大家兄弟相残打了几十年的仗,今天又合到一起来了,这是很难得的相聚。

过去那些伤感情的事就不提了。从今往后,我们应该团结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努力工作,永不分开。”

陈赓的这番话,让宋希濂等人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同时也坚定了他日后要为祖国服务的决心。

1960年10月19日,周恩来让张治中以黄埔军校教育长的身份,邀请在京黄埔同学聚会,并叮嘱他们,家中眷属在北京的都要协同参加。

当时陈赓还在病中,周恩来知道陈赓与黄埔军校这些学生的关系非同一般,因此希望他能够带着夫人前往,陈赓知道和校友见面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于是便立即答应了下来。

当时出席宴会的有宋希濂、杜聿明、周振强、王耀武、郑庭笈等人,陈赓和傅涯,邵力子、郑洞国、候镜如、唐生明等黄埔同学作陪,畅聊黄埔师生之情。

1960 年10月,周总理在颐和园会见黄埔校友(前排左起第二为周总理,第三为陈赓,后排左起第五为宋希濂)

席间,周总理亲切地关心着他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情况。当时正值《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发行,周总理告诉他们可以先学《毛选》第四卷,因为第四卷上都有诸位的大名,学起来也依旧易懂,学完之后,也可以找他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陈赓也站起来支持着周总理,告诉他们,要努力地改造自己,就拿他自己来说,现在不学,今后就没时间了。

畅谈良久,周恩来和大家进行了合影,陈赓又单独和宋希濂合影。饭毕,陈赓和宋希濂走在湖边,进行了单独交谈。

陈赓知道宋希濂能为新中国做不少事情,也许是感觉到了力不从心,陈赓知道自己的生命或许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因此,在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件事最放心不下。

他望着宋希濂说道:“将来解放台湾,还要靠你们去台湾去做工作,对这一点要有思想准备哟!”言辞间,充满了对宋希濂的希望和期盼。

宋希濂点了点头,陈赓的一颗心就算是安稳地放了下来。

陈赓

果不其然,第二年陈赓突然逝世,令宋希濂悲痛欲绝,而他也亲自参加了吊唁。

陈赓对于宋希濂来说意义重大,他说道:

“对我个人来说,丧失了我一生中难得的良友,他的伟大,他的忠诚,他的卓越指挥,他的无私无畏,令我折服……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后的几次见面,他没有一点胜利者自居的那种神气,他的谈话令我信服,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直到陈赓逝世后,宋希濂这才知道在1960年陈赓私下对他说的话,是他临终前对自己的嘱托。而在这之后,宋希濂也不负陈赓的期望,为祖国统一而奔走。

不遗余力支持祖国统一

特赦之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宋希濂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他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大量的史料。

在这一时期,他大约写了三十万字的自述式稿子,供文史研究者参考,名为《宋希濂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2500千册,仅仅几个月就全部抢购一空。

1964年,宋希濂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后任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常委。

宋希濂

1949年,宋希濂的妻子已经病故,他的五个孩子都在美国和香港。到了1980年,宋希濂与二女儿宋苏元、小儿子宋锦蓉等子女定居在美国。

尽管已经定居美国,但宋希濂却始终牵挂着祖国,对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高度的肯定,在邓小平的方针下,全国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也得以提高,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应该毫不犹豫地坚持。

身处异乡,宋希濂也始终没有忘记陈赓的嘱托,始终忙于祖国的统一事业。

1980年5月1日,宋希濂在美国发表谈话:“中国100多年的外患内战,人民涂炭……我们不能再骨肉相残,应急起直追,统一建设,赶上世界先进国家。”

这一年7月19日,宋希濂也给国民党的中央常委黄杰和黄少谷写信,说道:“海峡两岸必须逐步实现'三通’。”

1981年,宋希濂和黄埔同期同学取得联系之后,第二年在纽约发起了成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任该会总顾问。

1984年初,宋希濂和在美国的黄埔同学蔡文、李默庵共同签字、起草发表了一个《宣言》,并委托新华社进行发表。

在宣言中表示:

“国家第一、民族第一、统一至上、建设至上,切盼我全体军校同学及其家属奋发参加促进中国统一运动。”

但对此,台湾当局却不以为然,而且将矛头对准了宋希濂。

198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60年纪念日,北京成立了黄埔同学会,宋希濂被推选为会长,在这之后,台湾的黄埔同学相继参加,并资助该会,而海内外的黄埔同学,也都在为统一中国而奔走。

当时的宋希濂已经到了暮年,但为了支持祖国的统一,他始终不遗余力地奔走,长年的奔波终于让他病倒在床榻上,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因肾衰竭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

晚年宋希濂

尽管身在病榻,但他始终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他在床前多次嘱咐夫人和子女,希望能够代表他争取两岸早日和平统一而继续奔走。

宋希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和陈赓是同乡、同窗、战友,但也曾代表各自阶级进行过拼杀,但最终冰释前嫌,走上了相同的道路,两人真挚的情谊延续了一生,也成为了宋希濂为祖国奔走统一的内在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