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李白身世之谜——线索就藏在典故里

 高行之 2022-06-28 发布于山东

       李白生前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讳莫如深,从未提及;去世之后,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有两个:一是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二是历任歙、湖、苏三州观察史的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

       不过,历代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考证,但都未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反而认为这两处记载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于是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身世的千年争论,因为缺乏有价值的线索,大多是毫无根据的猜测,或是主观臆想的历史人物联接,所以,研究者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结果

李白至死都不敢公开父亲的名号由此可见,这其中必然有重大隐情。但有价值的线索在哪里呢?笔者借助典故中所蕴涵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从看似记载比较详细但晦涩难懂的《草堂集序》的记载里,找到了数个线索和证据,还原了李白父亲的真实面目。剔除《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与之矛盾的明显是猜测,当然也许是故意撒谎的部分,不难发现这两处记载其实并不矛盾,反而完全可以相互佐证,从而揭开了李白的身世之谜。

现在,请各位跟着笔者的思路重新解读《草堂集序》关于李白身世的记载。

《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原文第一句为: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这样,李白的人生经历就成了“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这显然与史籍中的李白的相关记载完全不符,难怪后世都认为李白在说大话攀皇亲呢!显然,这样的解读是严重失实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因为这样的介绍少了对李白父亲的记载,显然不合生平的一般写法。试想,如果此处前一句是写李白,后一句是写李白父亲,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也就是说,这些显赫的身世不是李白的,而是李白父亲的,只是没有直接提及李白父亲的名字而已,也完全符合李白绝口不提自己父亲是谁的历史记载,这就十分符合情理和逻辑了。如此以来,李白的身世记载就变成了: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那么李白的这段生平都包涵了哪些信息呢?

史料记载,唐朝直到唐玄宗时期,才追认凉武昭王李暠为兴圣皇帝,确认自己为李暠十一世孙。

而李白的父亲是“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就是说,李白的父亲,是皇族中的一个,是唐玄宗爷爷辈,而李白则是唐玄宗的叔叔!

单凭这一信息就足以让世人惊掉下巴了!但是,别急,后面还有呢!

“蝉联”是个典故。蝉,俗名“知了”,幼虫栖息在土里,成虫依靠针状口器刺进树枝里,吸取汁液来维持生命。幼虫变为成虫时,便脱掉蝉壳,躯体在原来基础上得以延伸,这是蝉完整的成长过程。所以,人们就用“蝉联”表示“绵延不断,连续相承”。

珪,《说文》解释:“古文圭,从玉。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穀璧,男执蒲璧,皆五寸。”圭,最早见于金文,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后世统一写作“珪”。“珪组”指的是桓圭、信圭、躬圭,分别属于公、侯、伯所拥有,象征着公侯伯三等爵位。

那么,唐朝的爵位官职是如何划分的?

根据《旧唐书》记载,唐朝的爵位分为九等:一曰王,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从一品;三曰国公,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正四品上阶。与其同为正四品阶的官职有: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上都护府副都护等。

显然,李白父亲最起码也是从“伯”开始的,属于中高级贵族出身,这当然已经是非常高的级别了,而且还是“蝉联,世为显著”。从正四品上阶开始,连续不断地晋升,在人世间的名声、地位都很显著。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从正四品上阶开始,最起码也得是到了正二品以上,才算得上是“蝉联”。而与正二品对应的爵位由高到低分别为:王、嗣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

从李白的年龄推算,其父亲肯定不属于唐朝开国功臣那一代的人。因此,可排除开国郡公、开国县公。

查询唐朝相关记载,除开国功臣以外,没有发现有封李姓为国公的记载。因此,可排除李白父亲为国公的可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王、嗣王、郡王三种了——这就是说,李白的父亲是王!

再往下看:

“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意思是说,中年没有犯罪却被贬到条支居住,改名换姓。

试想,地位如此显赫又有着如此特殊经历的人,在整个唐王朝,无论如何都是藏不住的,哪里还需要点明名号呢?实际上,这里已经暗示了此人的身份。

另外,还有一个线索:“蝉联”或作“连珠”,也是个典故。《太平广记》中有引自《洽闻记》的一个故事,故事如下:

唐高宗继位大概三年左右,魏郡临黄有个王国村,村里有个名叫王方言的人,在河边拾到一棵小树苗,拿回去栽上了。

长大一看,原来是一棵林檎。这棵林檎结的果个头挺大,一个个都像黄色小葫芦。果肉白如美玉,间杂有圆点。圆点并不多,“三数而已(原文如此)”,恰似彩结,实在是奇果。样子好看,味道又美。

纪王慎当时是曹州刺史,有人就把果实献给了王。王就作为贡品进献给了唐高宗,介绍说:这是朱柰,还有个名字叫“五色林檎”,也有人说它其实是“联珠果”。

高宗命人把它种在花园里。一位西城老僧见了说:“这是奇果,又叫林檎。”皇上很重视这件事,赐王方言“文林郎”的官职,也把果子赐号“文林郎果”。

此果俗名“频婆果”。河东也有很多林檎,秦中也不少,河西各郡,也有林檎。不过它们都小于文林果。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联珠果”,但引出“联珠果”的,却是纪王李慎。这个典故,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蝉联”实为“三数”的数量信息。这极大地具体化了李白父亲官职或爵位的相关信息:从正四品连升三级,恰好是正一品。而唐朝的“王”,恰好就是正一品——这恰好与“珪组”所指明的李白的父亲是王的结论完全一致!

这就是说,已经有两个典故中的线索都清楚地表明:李白的父亲就是王!

而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时期,身为王世为显著,没有犯罪人到中年却被更名改姓的王的确有一位,而且也只有一位,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子、纪王李慎!

史料记载:

1、李慎,正是“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2、公元633年,李慎被任命为秦州都督,从三品,恰好也在“珪组”之列;

3、公元636年,李慎被改封为纪王,时年八岁,爵位恰好也是正一品的王;

4、公元643年,李慎被任命为襄州刺史,最低官阶恰好也是正四品,与伯同级;

5、公元684年,李慎加受官职太子太师,最高官职恰好也是正一品;

6、从正四品上阶到正一品的王,李慎恰好也是“亦不多,三数而已”的“蝉联珪组”;

7、在62岁时,李慎受牵连入狱后被流放,恰好也是“中叶非罪谪居”;

8、李慎被武则天“易姓与名”;

至此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李白生平中使用这一典故的真正内涵是:“三数”、纪王李慎——条条线索均指向了纪王李慎。

        是不是呢?我们下期接着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