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之器与意

 芝润斋 2022-06-28 发布于江苏

中华茶道,雅俗共赏,千年玉成

茶之器与意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陆羽《茶经》的首句便点出了茶的不凡来历。这本书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使陆羽被奉为“茶神”、“茶仙”、“茶圣”。

中华饮茶历史悠久,不仅以其为主题衍生出了一整套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还泽被邻地,使得中华茶香在世界流芳。

茶之器与意

元 赵原 《陆羽烹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茶的种植、制作,到茶的烹煮、品味,人们不仅创造出了许多精妙的茶器,还从茶中读懂了茶外之意。

饮茶之道,不仅在于烹煮品味,更在于悠悠茗香中,超然物外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摘取中华茶道中的“只梗片叶”,聊聊中华茶道的器与意。

茶之器

茶器纷繁,各有不同功能。仅陆羽在《茶经》中就列举了“二十四器”,可见中国茶器之复杂。

而功能源于需求,故而,了解茶器前还得先知道古代品茶艺术的几大方法:煎茶、点茶、撮泡等等。

茶之器与意

元 赵孟頫《斗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几种主要的饮法实际上代表着时代的更迭。唐朝最流行煎茶,即以文火烤茶饼后磨末加水煮沸,初沸调盐,二沸投末,三沸则止。

煎茶法中使用的茶器包括翻动茶饼的“夹”、兼具盛装和过筛茶末两种工能的“罗合”、用于煮茶的“风炉”,取水取茶用的“瓢”等等。

茶之器与意

宋 《萧翼赚兰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茶之器与意

宋 《萧翼赚兰亭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而在茶圣陆羽眼中,唐代各地生产的茶具亦有着优劣之分。仅以茶碗一种为例:

碗,越州上,⿍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也;邢瓷⽩⽽茶⾊丹,越瓷青⽽茶⾊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之⾊。邢州瓷⽩,茶⾊红;寿州瓷黄,茶⾊紫;洪州瓷褐,茶⾊⿊:悉不宜茶。

也就是说,虽然邢窑类雪类银,“邢瓷白面茶色丹”,但在陆羽眼中终是不如越窑类冰类玉,“越瓷青面茶色绿”,其余则更不用提。

茶之器与意

唐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上海博物馆藏

宋时流行点茶,需要用到一种叫茶筅的工具,茶末加水调膏后再多次倒水冲点,并用茶筅快速搅打。这种方法会使茶盏中产生大量白色茶沫,正是“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

可见点茶法对茶器的要求较高,除了茶筅,还包括碾茶具、汤瓶、茶盏等等。且虽然点茶法还会用到一些和煎茶法相同的茶器,如风炉,但在点茶法中,风炉仅仅用于烧水,并不是茶饮制作过程中的主角。

茶之器与意

南宋 刘松年《撵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的《撵茶图》原汁原味地记录下了宋代点茶的制作过程:图中下方之人负责碾茶,茶磨出口处还有茶匙;而上方点茶之人正提着汤瓶往茶瓯中倒水,旁边搁置在桌上的正是茶筅。

而从明代开始,因朱元璋罢贡团饼茶,茶饼、团茶不再是茶叶市场上的主流,以炒制为主的散茶盛行,撮茶叶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撮泡法也成为了最时兴的饮法,如今亦然。

茶之器与意

明 唐寅《事茗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饮法因为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茶器也较少,一般来说,有茶壶和杯盏即可。但因为受到明清时期繁盛造物风气的影响,即便是相同功能的茶具,亦能涵有不同的工巧匠心。

茶之器与意

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就是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自明中后期开始流行,这一行当至今还名家辈出,精品无数。

其中不仅有可以同时泡两种茶水的“中华龙壶”,亦有模仿树瘿造型栩栩如生的“树瘿壶”......紫砂壶是一种兼具工巧与美感的艺术佳品,至今还拥有着火热的收藏市场,甚至有言称:“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茶之器与意

明万历 宜兴时大彬制紫砂壶 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紫砂茶具的风靡源于它的特殊质地和皮色。一方面,它能吸附茶汁,暗藏余香,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还盛赞这种茶具:“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另一方面,紫砂壶天然色泽丰富,浓郁雅润,颇有古朴之风。若配上合适的造型与装饰,如方中有圆的覆斗壶,还能在文人雅士品茗时,更添几分风雅和禅意。

茶之器与意

顾景舟款井栏壶 研习社珍藏

金属茶具在古代茶器中亦有一席之地。世界上唯一一套唐代茶具精品就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茶具。

这套茶具上刻有“五哥”字样,而“五哥”正是唐僖宗李儇即位前的昵称,可知其为御用珍品。其中包括烘焙器、碾罗器、贮茶器、贮盐椒器、烹煮器5种,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几乎能还原唐人煮茶的全过程。

茶之器与意

唐僖宗御用金银茶器 法门寺博物馆藏

陆羽还在《茶经》中提到银壶煮水的妙处:以银制壶且雅且洁,既可完整保持茶之原味,且用之恒久。明朝的许次纾也在《茶疏》中附和:“茶注(即茶壶)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

银壶传入日本后也颇受喜爱,甚至成为了王室贵族的专用茶具,许多名家甚至还掌握着从江户时代传承而来的制作技法。

茶之器与意

五郎三郎锤目纹大银壶 研习社藏品

茶器众多,茶道繁琐,故而文人雅士还用上了一种便于盛装收纳茶器的家具——“茶棚”。

就像是专门用于展示茶器的多宝格,茶棚以其便利和美观深受文人墨客欢迎,其材质亦十分多样,唯以湘妃竹制作者为尊。

茶之器与意

清 湘妃竹茶棚 研习社藏品

屠隆在《茶说》中还总评了一下当下的各类茶器,将明代茶道推向巅峰之位:

若今时姑苏之锡注,时大彬之砂壶,汴梁之汤铫,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窑之茶盏,高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为之珍重。即唐宋以来,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茶之意

茶之意,首先从饮食而起。茶饮中还有一种饮法,名为羹饮,即在煮茶时混入佐料、米粒等制成浓稠的羹汤,从饮到食,使茶的功能发生根本性转变,亦使茶在世俗生活中多了一个角色。

茶之器与意

北宋 赵佶《文会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茶入席,多求清新素淡,早至魏晋南北朝,就有了“茶宴”一说。清宫更是有着每年正月吉日在重华宫举行茶宴的传统,不过饮用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香茗,而是以梅花瓣、佛手片、松籽仁烹制成的“三清茶”。

茶之意中,还有娱趣。刘禹锡曾有诗云:“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讲的便是茶汤上变幻的花云。这种技艺在宋代发展到了极致,还有了专门的名称——茶百戏

茶之器与意

南宋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荈茗录》中详细记载了茶百戏的精妙:

百茶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还有一种长嘴壶茶艺表演曾盛行于各地。中西部地区多以左手托碗、布龙门阵、右手“掺茶”,水线极远,却能精准倒入茶碗,令人惊叹;而江南地区的长嘴壶艺术招式变幻多端,左右开弓,挥洒自如。

茶之器与意

四川地区的工夫茶结合各家之长,常被认为是这一艺术的胜地。这种表演融合了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等,虽然奇技淫巧,热闹非常,与传统茶道推崇的宁静致远相去甚远,但在民间颇受欢迎。

而将茶意真正提升到如今冠绝地位的,还是文人雅士在茶道美学中悟到的禅机。茶味清淡,与俗不同,恰似士人对于理想人格的想象——“从来佳茗似佳人”。甚至有人认为:“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

茶之器与意

清 钱慧安《煮茶洗砚图》 上海博物馆藏

一壶清茗中,既有调和中庸,又有自然本味。文人煮茶品茗时,还会刻意营造调整内外环境,只要心境对了,无论外物如何,都能将茶之雅趣融入情景。

恰如文震亨谈“香茗”:

香茗之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榻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醉筵醒客,夜雨蓬窗,长啸空楼,冰弦戛指,可以佐欢解渴。

茶之器与意

明 丁云鹏《玉川煮茶图》 故宫博物院藏

茶,既是贵族排场品位的秀场,又是禅修清心宁性的神境;既是士人领略风雅的助兴之物,又是世俗百姓增添生活滋味的调料。

它似乎能染上世间百味,为各色人物提供所需的精神聊慰,却也能质本洁来还洁去,只留清韵在人间。

- END -

茶之器与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