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六十年代的天津相声园子

 明日大雪飘 2022-06-28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在旧时,相声界都讲究'北京学艺,天津走红',指的是相声演员要想成名立腕,不在天津叫响名头、不被天津观众认可是不行的。旧社会从天津往南说,只要是一个地方约请相声名角,大部分都要先来天津拜访,在天津没有人知道的演员,肯定没人请。因为天津的曲艺观众大多都是内行,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浸淫着曲艺二字的,因此也是天下最热情又无情的观众--你玩意好,活瓷实,观众绝对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与捧场,直到您红透发紫,天下扬名,那是爱到骨子里的;反过来您的东西不灵,想在天津卫混口饭吃门儿也没有,不被观众哄下来就已经是天大的面子。搜集了点关于五六十年代天津相声园子的资料,和相声吧的朋友们分享,了解一下曲艺之乡相声的种种趣事和可爱的天津相声迷吧。

  五十年代开始,京津两地以计时收费为经营方式的相声园子开始兴起。计时收费大家并不陌生,《三棒鼓》大家都听过吧,蹦蹦蹦一敲鼓,开始零打钱了:'这赏三分,那赏5分,掏钱吧两位老太太!'旧社会不少园子都是这路子,大家看着给,赶上地痞恶霸军警宪特不给钱还抓吃拿要骂街打人,艺人不易啊。解放后这计时收费就规矩了--不管是谁,听多长时间给多少钱,明码标价童叟无欺,逃票蹭看也没门儿。那时候天津曲艺园子的规矩是以十分钟为一个计费单位,跟出租车的车型一样,根据表演的团体档次费用不等--市级的曲艺团三分钱十分钟,区级的曲艺队是二分钱是分钟,差一分钱看着不算什么,可听上两三个小时下来就差一两毛呢,以那个年代的收入水平来说还是区别不小的。

  那个时代天津相声的主力军是一团三队--天津市曲艺团、红桥区相声队、南开区相声队、和平区相声队。市曲艺团猛将如云--马三立、赵佩茹、郭荣启、朱相臣、常宝霆……三个相声队也是名家辈出,如南开的于宝林、冯宝华、田立禾、魏文华、魏文亮、杨少华、马志存、佟守本…和平的阎笑儒、尹寿山、刘文亨、黄铁梁、班德贵、高英培、范振钰、赵心敏、耿宝林、于佑福…真是群星璀璨。

当时的相声园子档次也差距比较大,条件好一些象天乐、红旗、中华,基本上是由天津市曲艺团名家们演出的场所,而且很少有相声专场,多和鼓曲演员同台献艺;小点的园子就多了,河东老地道外园子就很多,,还有就是从河北鸟市的东风影院拐进去那条百米小街,五个园子,两个评书,另三个是曲艺(包括相声)和杂技魔术轮换演出。后来又兴建了鸟市曲艺厅…散落在天津其他地区的园子就没法统计了。据当时统计,平均每天,天津市有三个相声专场、四个曲艺专场、三个杂技魔术专场,还有几十个长篇评书的专场…全都是按时计价,这之间的竞争太激烈了,太残酷了。单拿和平、南开、红桥三队的相声演员来说,几十个演员,三个场地,每天早晚两场,一年365天地演,辛苦先放一边,演员的肚量得多宽敞?您要是跟今天很多演员似的,就会个十段八段的就敢上台,不早饿死了?那时候的演员没有别的门路可走,就得下苦功夫,多学段子,还不能贪多嚼不烂,学会了还要努力揣摩,加进自己的东西,反复拆洗,为我所用,上了台拿出十二分的气力来表演,以取悦观众,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观众的脚是随时可以开拔的。现在我们总赞叹老相声艺术家们技艺精湛,炉火纯青,那不是没有原因的呀!

  那时候的相声园子普遍比较简陋,观众席大多是些长条凳子,没有桌子放茶水小吃什么的,跟今天的茶社可比不了,因为园子小,桌子占地方,容纳观众就少多了;空调电扇都没有,夏天汗流浃背;冬天升煤球炉子,离着近烤的慌,远了的又飕得慌。没有麦克风和音箱,全凭演员的肉嗓子,停电也是常事,点上汽灯接着来。这样的条件下,让观众成天泡在园子里几乎不可能,所以观众都养成了专听自己喜欢的演员、喜欢的段子听,听完就走,决不凑活的习惯,一是省钱,二是免得身体疲劳。有的观众对每一场演出的出场顺序、自己喜欢的演员什么时候出来完全门儿清,到点准来,听完一般拔脚就走,有的甚至是只带几分钱,正够听自己爱听的。可以想见,这对台上的演员是多大的压力。过去演出过程中观众离场是分级别的,个别有走的这叫抽签儿,对演出的影响不大,三三两两十个八个的这叫起堂,这就对演出有影响了,最严重的叫开闸,多形象啊,那就意味着大批观众离席走人,几乎演不下去了,赶上这样的演员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当然,在按时计费的园子里,一般也就是到起堂这个级别了,那也不行啊,那时候演出没报幕没主持,能帮演员煽呼煽呼,演员都是凭自己的水平拢人,没名气一上台台下就准有抽签的,还有几十口子听听看,不对路子就要起堂的,你演员贫嘴罗嗦、不卖力气、水准平平,好,十几口子人开始起来就走,又顺路能带动起十个二十个的一起撤退,这就说明这场相声完蛋了。最要命的是走人得在门口排队,因为服务员得挨个算票算时间来收钱,排队站后边的就得催,因为十分钟二分钱还是按四舍五入算钱,走晚了还得加钱,真跟那《三棒鼓》里说的似的:'嫂子您先出去吧,要不又打鼓啦…'后边的观众不管你台上演不演,张嘴就喊:快点快点!服务员有时候一看排队撤退的人太多就得改规矩:'别忙别忙,都给你们按一个钟点算钱,不多收行不行?'这功夫台上的演员死的心都有啊!怎么办?没办法,老艺人讲话--山后练鞭。好好练吧。

  没有起堂的,不代表你演员就过关了。台下的观众是喜欢你,或者是喜欢你说的这段活才留下来听你的,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否则观众毫不客气,马上就能让你下不来台,甚至栽大跟头。有个说快板儿的,父亲是相声名家,自己仗着父亲名望上台耍花活,扳儿打起来没完没了,炫耀技巧,结果喀嚓一声板儿掉地上了。本来眼里不揉沙子的观众就看他腻歪,这一下乐开了花了,起哄哄他。这演员顿起非智,不捡板儿,问观众:'知道这手儿叫什么吗?这叫掉地下了。'这一幕要出现在别的地方,观众没准哈哈一笑,给演员个台阶,让他捡起来接着唱就完了,天津不行,观众不干了,一直把他哄下去为止。观众的想法没错:你这儿打花板儿外加臭贫,糟践的都是我们的钱哪!再比如返场,现在的演员返场有真有假,有真让观众山呼海啸的掌声与喝彩声招回来的,也有那主持人假模三道给拦回来接着强行返个小段儿的。计时收费时代可没假的,演员说完一段,必须得有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再来一段儿'的喝彩声你才能回来接着返场,没人叫好说明观众都盼着你下来,憋着下一场呢,你再恬着脸硬要返场不是逼着观众多花钱继续听你,这不是找难看么?

  净说园子表演的难处了,大家可别以为相声园子是鬼门关。说的好的,表演受欢迎的,和以上说到的那些水平不行、不敬业的相比,真是云泥之别。一般来说相声园子也就是装个百八十人,客满了再想入场就得在门口等着,出来一个再进去一个。好的演员真把台缘儿落下的,也能让相声园子门口排队。有时候演员表演得太火了,台下观众就是不走,也不让你下台,非等演员返场演个最拿手的小段儿才肯罢休。那时候最著名的四大返场,分别是刘文亨先生的《学越剧》,田立禾先生的《茅房话》,于宝林先生的《哭四出》,高英培先生的《钓鱼》。尤其是《钓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先生和范先生登台演出,不说这段别想散场,换句话说,高范今天要想多留会观众,多说几段,就别说《钓鱼》,观众等着你;今天要想早点下,就早点把这段《钓鱼》返场表演完了。能到这个地步,相声演员就算是通过天津观众苛刻的考核,算是取得成功了。

  要赶上天津市曲艺团这一级别的演员到园子来演出,那热闹的场景就更不必说了。一次市曲艺团在鸟市曲艺厅演出,等马三立、赵佩茹先生登场时,立时满座。于是门口排起了长龙。站在门口儿的就央告服务员把剧场门口的布帘掀起来,真是又得听又得看还不用花钱,后边排队的不干了,大喊:'我们进去,我们站着看,不就是十分钟三分钱么,不少给你!'于是服务员放了一部分人进去站着看,后边不能再进了,门口那位就喊:'我们买蹲票!'那天马赵二老合说的是《黄鹤楼》,马老正在台上吹嘘自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走到哪里都受到观众的狂热追捧呢,听见门口有人喊'蹲票'马上现挂一句:'你看,怎么样?怎么样?'赵老这位捧哏大师是滴水不漏,马上一甩手冲着台下观众:'您瞧这事儿闹的…'台下观众是哄堂大笑,喝彩声不绝于耳。遗憾啊遗憾,马赵二老当天合作的不是《卖挂票》,否则这一幕就绝对是一出未经编排的相声TV啊…

  天津按时计费的相声园子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文革,可以说是为津派相声艺人们提供了一个千锤百炼、提升水平的大舞台,为天津相声的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很遗憾,文革开始,相声事业遭到摧残,相声园子自然也就不存在了。今天,天津的小剧场相声文化方兴未艾,让我们又依稀看到了当年相声园子的火爆与欢乐。希望今天的相声演员们珍惜眼前的机遇,努力继承前辈相声名家们的艺术水平与高贵艺德,让我们的相声艺术继续在文艺舞台上绽放光芒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