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武挥鞭(8)赤壁折戟

 金色年华554 2022-06-28 发布于江西

十六、坐断东南

刘备、刘琦、鲁肃一行人到夏口后,刘备听从鲁肃的安排,带领关羽水军沿江向东,进驻孙权的地盘樊口。

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已经很紧急了,请让我去向孙将军求救(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刘备的处境比孙权要危险得多,要合作得尽快。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里说“后值倾覆,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于败军之际”,指的就是这一刻。刘备要派人出使江东,没有比诸葛亮更合适的人选。

于是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前往柴桑去见孙权。

鲁肃请刘备进驻樊口,等于向曹操释放了一个信号。谁都清楚此时的刘备是上了曹操一号通缉令的人,刘璋、刘琮等诸侯避之犹恐不及,而鲁肃作为江东代表,竟然敞开大门,邀请通缉犯刘备进驻,这明摆着是跟曹操叫板了。

刘备奔吴(樊口)一事,让曹操有些意外,他想解决的是老对手刘备,捎带解决刘琦,巩固荆州的统治,是否动孙权是下一步考虑的,可刘备奔吴,标志着跟孙权形成了联盟关系,这下就不能只考虑刘备一人了。

为此,曹操特地召开了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的对策。

 图片

大家普遍认为孙权年纪轻,根基浅,不敢跟朝廷抗衡,一定会效仿公孙康,乖乖杀刘备避祸。

唯有程昱认为,孙权新任江东掌门,没什么名气;远不及曹公不战而取荆襄,威震天下,孙权纵有谋略,一个人也难抵挡。而刘备素有英名,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的猛将,孙权一定会给刘备增兵,让他来对付我们。那时情势将变得复杂,想杀刘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程昱的意思是不要急于追击刘备,但他的论断并没有引起曹操的足够重视,因为曹操手里的牌太好,不会轻易罢手。

从天下全局看,平定中原,横扫河北,席卷荆襄,西凉马腾做人质,益州刘璋来示好,对曹操来说,“统一天下”的进度条即使没有90%也到了80%,岂有罢手之理?

从实力上看,论兵力曹操远超孙权和刘备、刘琦的总和,论兵种马、步、水一应俱全,论政治资源和个人威望,孙权和刘备更难望曹操项背。

从战争成本看,二十多万大军南下,耗费钱粮物资不计其数,如就此放弃,将来再想取江东又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更何况曹操已经五十四岁了,下次征讨江东要到什么时候,还能不能“轻骑一日夜奔走三百多里”,曹操心里明白。

从历史上看,秦汉以来,大规模战争都在北方及黄河流域一带,很少波及长江,故曹操不认为长江上会有大的战事发生。

曹操觉得孙权和刘琮没什么分别,解决孙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就像不战而得荆州一样,“不战而得江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曹操决定打政治牌,他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他希望孙权学公孙康,主动献上降书,还有刘备的人头。

柴桑这边,鲁肃带诸葛亮回来向孙权复命。

孙权想知道荆州和曹操的情况,决定先见一见诸葛亮。

孙权固然不会向曹操屈服,却也不会轻易表态,此次见面故意摆出了一副置身之外的悠闲姿态。

平等是交流的前提,诸葛亮虽带着“求救”的使命而来,如果真以求救的姿态去谈,沟通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这次谈话中,诸葛亮展现了出色的外交才华,让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堪称隆中对以来的第二大贡献,非常精彩:

 图片

诸葛亮说,天下大乱,将军您拥有江东,刘豫州在荆州人心归附,都算得上曹操的敌手。(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先不说刘备的惨相,而是把刘备抬到跟孙权平起平坐的位置,并拉到抗曹的统一战线。

曹操平定了北方又拿下荆州,势不可挡,而刘豫州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逃到樊口。(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诸葛亮在这里给刘琮留了面子,所谓“英雄无所用武”,刘备不是不能打,是被投降的刘琮无情出卖了。

所以将军您掂量掂量,能打咱早与他了断,打不过就降。(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绝”字说的干脆利落,而一个“降”字,诸葛亮偏不直说,而是描绘成“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的屈辱画面,好引起孙权的不适。

将军您对曹操的顺从只是表面上的,内心并不服他(曹操看得出来);形势紧迫,如不早做决断,祸将不远。(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曹操当初为安抚孙策,与孙家联了姻,孙家对曹操还是恭顺的,但这种恭顺只停留于面上,曹操官渡之战前曾令孙权送质子,被孙权拒绝。诸葛亮用“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一句话追溯了两家的关系史,也揭穿了孙权“面服心不服”的实质。此时曹操的信已在路上,也印证了诸葛亮对江东“祸至无日”的判断。

本想装成置身事外的样子,却被诸葛亮拆穿,看来这个刘备特使有点手段。孙权反问一句,真像你说的那样,刘豫州怎么不投降?(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诸葛亮回答,田横因不肯投降刘邦而自杀成仁,刘豫州是帝室之胄,英才盖世,民众仰望,如果打不过曹操,那也是天意,宁可效仿田横而玉碎,也绝不屈服于国贼。(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田横原为齐国贵族,在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他与兄田儋田荣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后来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向刘邦称臣,率五百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乘船赶赴洛阳,在途中距洛阳三十里地的偃师首阳山自杀。

诸葛亮以田横为例,说刘备即使惨败也要效仿田横,决不投降,很明显是激将法。但这个例子举的不十分恰当,刘备跟田横没有可比性,刘邦是诚心诚意想要田横归顺,而曹操是实心实意要刘备死,田横有选择活的机会,刘备没有选择。

被诸葛亮一激,孙权顿时来了脾气,只你刘备一人英雄,难道我孙权就不是?一怒而起,我怎能让十万大军,百万黎民,受制于人?(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孙权心里本就不想投降,缺的就是一句亮堂话,被诸葛亮这么一激,正好击中了内心深处的豪气干云。

至此,谈话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

接下来,孙权捧了刘备一句,又提了一个现实问题:除了刘豫州没人可以与曹操对抗,但刘豫州在当阳被打得老本儿都丢了,还拿什么跟曹操打呢?(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这是要了解一下刘备这边的实力,同时也是侧面了解曹操的情况。

诸葛亮答,刘豫州虽然暂时输了,但在当阳走散的士兵被重新召回,加上关羽水军共有一万人。刘琦在江夏也有一万兵力(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诸葛亮没有因急于促成联盟而过分吹嘘,再说鲁肃也是去摸过底的,两万是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数字,当然,对于孙权来说,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此外,刘备手下士兵身经百战,用魏国扶风太守傅干的话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相比之下,江陵士兵长期处在和平环境中,没有战斗经验,更没有战斗意志,士气与战斗力与刘备军差了一大截,这又是一大优势。

接下来的谈话中,诸葛亮列举了曹操的诸多弱点,一是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为了追刘备,轻骑一日一夜奔走三百多里,犯了兵家大忌。二是曹操的水军都是北方人,不善水战,不是孙刘联军的对手;三是荆州之兵迫于形势投降,不会为曹操卖命,综上所述,我们的胜算很大。如今趁他军队疲惫、民心未附,要打咱们就尽快打。曹操败后定会北归,如此则荆州、东吴之势强,三足鼎立的局势也就形成了(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势成矣)

除了“鼎足之势”一句孙权假装没听见外,其他回答孙权还是非常满意的,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眼前这个长自己一岁的年轻人也给孙权留下了深刻印象。

没几天,曹操的信摆到了孙权案前。

信说,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刘表私自祭祀天地,为篡逆之举),大军南下,刘琮已经投降。如今我率领了80万水军,想到江东和你较量一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图片

“会猎”,就是交兵的意思。注意看“会猎于吴”四个字。如果对手是刘备,那应该是“会猎于江夏”,而写“会猎于吴”,摆明了是找江东的麻烦。

再看“八十万众”四个字,曹操南下带了二十万兵力,加上荆州的降兵,不过三十多万,其中能参战的水军,推测也就是七万左右,哪里来的八十万。退一步说,即使真有八十万,襄阳、江陵等地也要分一部分兵力驻防,没有倾巢而出的道理,写这个数字,摆明了就是吓唬人的。

一般古代人书信往来,就算是要打仗,也写的委婉不失风度。而曹操这封信,“伐罪” “束手” “八十万” “会猎于吴”,字里行间,充满了敌意和威胁。

这封信《三国志》里没有记载,出自西晋人虞溥写的《江表传》,部分史学家认为是伪造的,以曹操智剿二袁的智慧,不会写这种格调不高的信,其实考虑到曹操膨胀的心理,写这种信也不是没可能。曹操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趁兵不血刃拿下荆州,威震天下的“势”,逼迫孙权投降。

曹操的计策差点奏效,孙权将来信给群臣看,以张昭为首的江东群臣当即劝孙权投降。理由有两个,政治方面,曹操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动辄以朝廷为名,拒绝他就等于拒绝天子,使我们陷于被动;军事方面,我们能够抵抗曹操的只有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领江陵,有了水军,我们的优势也没有了,加上他们兵多,这仗打不赢。

 图片

旁人也就罢了,可张昭身为两朝元老,为什么会主张投降,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张昭及孙氏集团的背景。

江东孙氏崛起的过程,也是打压当地士族的过程。起初,孙策奉袁术之命攻打庐江,庐江太守、江东大族陆康城陷身死,其宗族百余人因战乱和饥荒死了一半。

孙氏统治下,以陆、朱、顾、张四家为代表的江东士族备受压制,陆家的陆逊直到吕蒙病故后才得重用,而跟随孙策进入江东的江北势力如彭城张昭、琅琊诸葛瑾、庐江周瑜、临淮鲁肃等人后来居上,成为江东的统治阶层,由于他们多数出身于淮河、泗水流域,史称淮泗集团。张昭不仅是淮泗集团的关键人物,更是托孤重臣。

孙策临终前,曾对张昭说,我弟孙权能辅佐就辅佐,不能的话,你可以取代他(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话给予了张昭极大的信任和权力。当然张昭也没有让孙策失望,孙权继位时年仅十八,资历和声望难以服众,在张昭的力挺下,孙权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图片

孙策接下来还有一句关键的话——““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即如果事业发展受阻,那么“缓步西归”,也不是不可以。

后人对“缓步西归”的理解不一,有人认为是退守江东,割据一方,这未免有些乐观,如果真能据守,根本用不着孙策特意交代。所谓“正复不克捷”,说好听点是事业发展受阻,说直白些,乃是江东事业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

细细分析,江东的西面,有荆州、益州,西北方向还有许都,总不能说“归荆州”或者“归益州”,说不通;跟“归”字沾边的只有许都,所谓“缓步西归”,只能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归顺许都朝廷,至于是谁控制下的朝廷就不得而知了,当时官渡之战还没打起来,可能是曹操的,也有可能是袁绍的。

孙策有既定方案在先,孙权又是靠着自己才能管事,张昭认为“正复不克捷”的时刻已到,遵循孙策遗言,也难说有什么问题。

那么探讨第二个问题,孙策为什么会有“缓步西归”之心?

 图片

这就要提到一次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更早的谈话——《江都对》。

跟刘备三顾茅庐一样,孙策曾亲赴扬州江都拜访名士张纮(前面提过,官渡之战后劝阻曹操出兵江东的人),他对张纮说,方今朝廷衰落,天下扰攘,英雄豪杰个个占山为王,没有一个肯出来扶危济乱。先父与袁术共破董卓,功业未成,却被黄祖所害。我虽年轻,但有志向,想从袁术那里要回父亲旧部,去投舅舅丹阳太守吴景,在吴郡、会稽招兵买马,报仇雪恨,将来作为朝廷外藩,您以为如何?

所谓“朝廷外藩”,即是割据一方的意思,张纮被孙策的诚意所感动,对孙策提出了比“报仇、当外藩”更宏大的战略思想:当年周朝衰落,齐桓公、晋文公相继兴起,平定内乱,安定了周王室。现在你继承父志,又有骁武之名,若投奔吴景,收兵于吴、会,一则可以占有荆、扬二州,二则报得家仇。然后据长江之险,奋威德,诛群秽,匡辅汉室,功业可比齐桓公、晋文公,哪里是做个外藩能比的?

张纮的话让孙策如拨云见日,做朝廷外藩的格局确实太小,要建就建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的丰功伟业。

《江都对》的意义,不但让孙策有效与篡逆的袁术进行切割,重建与汉廷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修正了孙策“做朝廷外藩”的政治路线——效法齐桓、晋文,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不世之功。此外,所谓“据长江之险,奋威德,诛群秽”,即北图中原之意,让淮泗集团打回老家,更能赢得他们的坚定支持。

然而齐桓、晋文的霸业是建立在尊奉周王室基础之上的,孙策效仿齐桓、晋文,同样也要尊奉朝廷,因此孙策于199年派张纮到许昌献奏章以示忠心(结果张纮被留在许都担任侍御史,孙策死后才被曹操放回),孙策遗言说出“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也就不难理解了。

孙策死后,到了孙权这里,又起了微妙的变化。

当鲁肃还是徐州临淮郡豪族时,在朋友刘晔(后来跟了曹操,成了曹魏三朝元老)推荐下,打算投巢湖豪强郑宝,周瑜对鲁肃说,我听说先哲有预言,承接帝命取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现在正是我们投简历、求富贵的好机会呀,为何要听他刘晔的?

 图片

东南就是江东,当时正值孙策新亡,孙权继位,周瑜所称“承接帝命取代刘氏”之人,除了孙权不可能有其他人了。这段话意味着,周瑜比鲁肃更早认为江东事业应该发展成帝业。

周瑜说到做到,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他打破了“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又拿下了荆州最值钱的南郡,还亲赴京口面见孙权,进一步计划攻取益州,吞并张鲁,得手后,让孙权堂兄、奋威将军孙瑜留守蜀地(避嫌,情商高),与马超联络;他再攻取襄阳,以图中原。

简直是堪比《隆中对》的宏伟蓝图,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宏伟的计划为何不在赤壁之战前提出,而是在打赢赤壁之战一年以后,拿下南郡才提,要知道诸葛亮发表《隆中对》时,刘备几乎什么都没有。

因为赤壁之战前局势并不明朗,能否顺利打败曹操,打败后能取得多大战果,这些周瑜也无法预料,只能边执行边调整计划,直到曹操兵败北还,夏口、夷陵、江陵都拿下来,通往益州的长江通道被打开,局面才豁然开朗。

但周瑜的计划里没刘备什么事,可以说成功则得天下,不成也能划江而治,形成南北朝,三足鼎立是看不到了。

也许是老天偏要让刘备出头,提完计划的周瑜在返回江陵途中染病,魂归巴丘。

 图片

三国时代,不乏荀彧、鲁肃等眼光卓越的政治家,也不乏关羽、张飞等能征惯战的将领,但能集二者于一身的人少之又少,恐怕也就是周瑜,再有就是诸葛亮了。不夸张的说,江东失去周瑜,差不多相当于蜀汉失去诸葛亮。

二十一年后的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感念周瑜的功绩,对满朝文武说,要不是周瑜,我哪有今天!(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回到刚才的话题,鲁肃欲投巢湖豪强郑宝,在周瑜建议下改去见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

孙权与鲁肃合榻对饮,相谈甚欢,孙权提出欲建“齐桓、晋文之功”,问计于鲁肃。

鲁肃说,当初刘邦忠心耿耿尊崇义帝,最终义帝却被项羽所害,如今的曹操就是昔日的项羽,将军您怎么成得了齐桓和晋文呢?依我之见,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也不是一时能够剪除的。如今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趁机剿除黄祖,进击刘表,占有长江,尽力占有江南之地,然后再称帝号,伺机夺取天下,这正是汉高帝所建立的大业。

自古以来,当皇帝是许多国人的梦想,昔秦始皇巡游四方,刘邦感慨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更直白——“彼可取而代也”,既然刘邦、项羽以低微身份都做“皇帝梦”,身为江东掌门的孙权更不在话下。

 图片

此时的孙权只有19岁,鲁肃也只有29岁,他们生下来的时候赶上黄巾大起义,群雄纷争,汉室正统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

《榻上策》提出后,孙氏“建齐桓、晋文之功”的理想被“称帝号”的梦想所取代,当然,时机未成熟,这种想法只能藏在心中。

张纮是高明的,他为孙策提出了“建齐桓、晋文之功”的远大目标。

周瑜、鲁肃是伟大的,他们为孙权指出了建帝业之路。

站在孙权的角度,这两条路线都不差,如孙权能坚持贯彻下去,江东事业会有更大的发展。

可随着周瑜、鲁肃相继死去,接任者吕蒙,是一个经孙权劝学才开始读书,可书又读得不通的人——天下一强两弱三个玩家,联弱抗强是自然之理,诸葛亮、鲁肃都能看到(周瑜不是看不到,当时只有曹操孙权两个玩家,周瑜忌惮刘备之雄才,没想让他当玩家,刘备当玩家在周瑜死后),可吕蒙就是看不到,竟说动孙权向曹操称臣、偷袭盟友,尽管多得了刘备的半个荆州,却错失了出兵合肥的最佳时机,随着吕蒙偷袭江陵公安,樊城襄阳解围,关羽身死临沮,曹魏得以强行续命,天下局势发生了根本转变,孙权北上之路被封死,江东的发展永远局限于江南一隅了。

“称帝号”,建“齐桓、晋文之功”俱成泡影,孙权圆了了孙策最早的梦——“朝廷外藩”。

周瑜、鲁肃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所以说基础教育很重要,千万远离那些读了几页书就开始指点江山的人,就像抖音上各种成功学一样。

 图片

你也许要问吕蒙读书不通就算了,陆逊总是帅才吧,为什么也参与偷袭荆州,只能说他的从祖父陆康一家百余口被孙策害死后,陆家被压制太狠,陆逊要为主尽忠,也要为家族出头,至于主子是当刘邦,还是当齐桓晋文,还是当吴三桂,倒是其次的事。

你或者还有个疑问,孙权最后不还是称帝了吗?

抱歉,孙权后来所谓的“称帝”绝不是周瑜、鲁肃想要的,周、鲁从来都志在中原。

再者,曹丕称帝有着汉献帝的禅位,刘备称帝有着“帝室之胄”的身份和“兴复汉室”的任务(二者不可分),孙权虽然统治地域和国力都强于刘备,却完全不合法统,称帝只能叫“过把皇帝瘾”。

孙权称帝后,担心骂声一片,怀着忐忑的心情派人出使蜀国,蜀汉众臣一致主张谴责,唯诸葛亮顾及两国同盟,力排众议,承认了孙权帝号的合法性,并派使者出使吴国表示祝贺,孙权闻讯大喜,立刻与蜀国使者登坛歃盟,商议平分曹魏九州,并制定盟书。盟书中专门有一段称颂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其感激之情,就差给诸葛亮磕头了。

你也许还会问,那孙权要怎样才能体面又合法的称帝?

北进中原,消灭曹魏,自己做曹丕,这也是周瑜、鲁肃所期望的。

刘备死后,吴蜀正式结为同盟,共伐曹魏,但真等到曹魏灭亡的那天,蜀国和吴国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这一点诸葛亮、孙权都心知肚明,当然那一天非常遥远,不是他们这一辈的事。

张昭劝降的大背景交代完,让我们回到柴桑,孙权议事厅。

群臣一边倒的“投降论”让孙权无比苦恼,此时他的情形,比刘琮也好不到哪去。

赤壁之战后,孙权明白了一个道理,位子是父兄给的,但威信来自个人的智慧与胆气,靠张昭扶持的威信到底不是自己的。

群臣中唯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知道鲁肃有话要说,便起身更衣,鲁肃会意,紧随其后。

鲁肃对孙权说,张昭等人要耽误你,将军你千万不要听他们的。我们投降,少不了给个官当,还能到处游玩,将军你投降曹操,会有什么好结果?

 图片

孙权投降的结果,乐观估计跟刘琮一样,给个闲职养着,许都终老,这已经够没意思了,还有更没意思的。

由于孙策攻打江东对当地士族的打压政策,江东士族一直视孙策为眼中钉,许贡因此建议曹操除掉孙策,孙策最终也是死在许贡门客手里。孙权投降后,失去了权力的保护,随时会面临江东士族的打击报复,步孙策的后尘。

孙权与鲁肃达成共识,连夜召周瑜商议对策。

此时周瑜正在鄱阳湖训练水军,接令后立赶赴柴桑。

孙权在议事厅重新开会,张昭等又抛出投降论,想要说服周瑜。

前面说过,周瑜的志向是为孙氏开创帝业,自有一股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锐气,没有投降派的瞻前顾后,畏畏缩缩。

周瑜对大家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好一个“操自送死”!当时天下,人人谈曹则变,敢说“曹操自己来送死”的也只有周瑜了吧(这段很直白也很过瘾,也就没翻译)。

周瑜这段话很重要,给这一战定了调,我们不是要忤逆犯上,曹操是汉贼,我们要为汉家除残去秽。这就跟刘备的匡扶汉室一样,是圣战,这就解决了张昭提出的政治方面的问题,平息了众人的议论。

 图片

接下来,周瑜又列举了曹军的诸多缺点,一是西凉马超、韩遂随时可能起兵造反,为曹操后患;二是北兵擅长骑马,却不习水战,如今他们舍鞍马而乘舟楫,岂是我们的对手;第三,正值隆冬季节,马缺草料,骑兵的优势也没了;第四,北兵到南方来水土不服,必会生病,以上几条都是兵家大忌,曹操都犯了。

其他三条理由都中肯,第一条理由并不充分,袁氏平定后曹操的后方还算稳定,公孙康在辽东割据多年,且已杀了袁尚袁熙表示忠心,又接受了朝廷的封赏,没有南下作乱的动机和能力。马腾也已经被曹操召入许都做官,成为控制马超的人质,马超、韩遂没有足够起兵的理由。

最后,周瑜对孙权说,我只要三万人,为将军打败曹操!

“投降论”阴霾一扫而空。

孙权怒而起身,做总结发言:曹贼早想废汉自立了,所惧怕的,只有袁绍、袁术、吕布、刘表,还有我,如今群雄已灭,但我还在,我与曹操势不两立,以后再有人说投降的,就跟这个桌子一样!

说完,拔出佩剑,将面前的桌子砍去一角!

 图片

没人再吱声了,众人感到震惊的同时也觉着新鲜,这个27岁的掌门人,今天有点不一样。

孙权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满朝文武都以为他只是个摆设,他要用行动告诉众人,他不是刘琮。

当晚,周瑜又去见孙权,商议具体破曹事宜。

谈及孙权最关心的,也就是曹操的兵力问题,周瑜说,张昭他们不经核实,看到“八十万众”就惧怕,据我分析,北边的兵不过十五六万,南征走了这么远的路,早已疲惫不堪;荆州的兵顶多七八万,对曹操并不忠心(见解与诸葛亮相同)。将军请给我五万兵,我带兵进驻夏口,一定能打败曹操。

 图片

曹操破绽虽多,却也也不能轻敌,周瑜郑重的向孙权提出要五万兵力。兵力数字是绝密信息,白天开会说三万是给众人听的,放出消息能够迷惑曹操。

解决了政治方面的问题,又大大减轻了军事方面的压力,孙权高兴的抚着周瑜的背说,张昭等人只顾自己,唯有你和鲁肃跟我是一条心,这是上天把你们两个赐给我啊。不过五万兵一时凑不齐,已经准备了三万,战船、粮食和武器都已经置办齐备。你和鲁肃、程普先行前往夏口,我和其他官员做你们的后援。

孙权本就没打算投降,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不过这3万兵不是孙权的全部实力,他把更多兵力放在了另一个战场,一来为荆州战场分担压力;二来如果周瑜打败曹操,可顺势扩大战果。

虽然周瑜、鲁肃都在打西面荆州的主意,但孙权的关注点却在东面,淮南的交通枢纽城市——合肥。

图片

我国自古有“守江必守淮”之说,对孙权来讲,淮南就是江东的外围屏障,失去淮南则江东不保。而合肥位置正好处于长江与淮河流域的中心地段,其东接庐江、西连丹阳,北接豫州和徐州,自南入巢湖,至居巢,经濡须水可直达长江,顺江而下二百里便可抵达孙权后来的大本营建业(今南京),简直就是悬在孙权头顶上的一把剑。

对孙权来讲,得不得荆州都不是最重要,可合肥一日不得,他一日不得安睡。

控制了合肥,不仅能向多个战略方向出兵,也能够截击敌军的多路进军路线。以合肥为基地,无论是兵源补充还是物资补给也都非常方便。

合肥的重要性也不是只有孙权知道,官渡之战前,曹操派刘馥为扬州刺史,刘馥以合肥为扬州治所,一面收合流民,发展生产,一面翻筑城墙,巩固防御,经过多年经营,合肥的防御堪称固若金汤。

从208年至234年,孙权一共六次出兵合肥,可惜都无功而返。江东之兵水战可以,上了岸不行,六次中的两次还是被曹军追着逃回来的,最出名的逍遥津之战,孙权差点被张辽捉住。

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司令、副司令),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参谋长),一起部署军事行动。

 图片

分别前,孙权还对周瑜交了个底:你在前方,能打就打;打不过就回来见我,我将亲自与曹操决战。

这是个有人情味的领导,不像有的领导就知道下死命令,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给下属极大的心理负担。

十七、决战前夜

曹操在江陵等了三个月,迟迟见不到孙权的降书,出乎曹操意料之外。

既然孙权不肯投降,那就先解决刘备、刘琦,把荆州的事料理完再说。

公元208年12月,曹操率水军顺江而下,目的地是夏口。

曹操出兵的时机,《武帝纪》说是十二月,其他史料还有十月、十一月等说法,从《周瑜传》中记载的“又今盛寒、马无蒿草”推测,十二月的可能性更大。南方地暖,南方都“盛寒”了,只能是十二月。

 图片

从江陵到夏口,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荆州到武汉,地理上陆路更近,但要经过古云梦泽,不利于大兵团行进。

古云梦泽最早是一片大湖,由于长江泥沙沉积,形成陆地,到秦汉时,云梦泽分为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江汉平原,大多是沼泽地带,最大的湖面也就是今天的洪湖,长江以南还有一片浩瀚的水面,成为今天的洞庭湖。

好在江陵有现成的水军、几千艘战船,曹操决定走水路。走水路的优点颇多:一是速度快,顺流一日能行百里(下文有详述),远超过了陆地车马人行的寻常速度;二是成本低,陆地行军伴随着大量的体力和粮草消耗,而凭借水运可以节省人力、畜力以及粮草;三是巩固统治。荆州南方的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只是口头表示臣服,不像南阳郡、南郡在曹操实际控制范围内,从荆江航道顺流而下,可以乘势镇抚沿途诸郡县,巩固曹操在荆州的统治。

 图片

曹操令夏侯渊、曹洪、李通负责督战和转运粮草,自己带着曹纯、曹真率领的虎豹骑,许褚率领的禁卫军,徐晃、满宠、任峻的本部人马,以及投降的荆州水军一起,沿长江而下。

事实上,徐晃当时正负责剿灭荆州中庐、临沮、宜城等地起义军,未来得及赶赴前线。

为防长江上游的刘璋搞事,曹操令曹仁留守江陵,并留下了一部分兵力。

此时,曹操的主力部队仍在襄阳,曹操又令驻扎襄阳的于禁、张辽、张郃、路招、朱灵、冯楷、乐进七队人马约10万人,归赵俨统一调遣。这个赵俨是汉末名士,章陵郡(曹操新从南阳郡分出来的)太守,善做协调工作。

这支队伍实力最强,曹操的“五子良将”占了四个。所谓“五子良将”即曹操的五个金牌打手: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相当于刘备的关、张、赵、马、黄。

赵俨七军的任务是什么,史料没有记载,从当前的形势看,应该是从陆路赶赴夏口,与曹操率领的水军会合。

据王璨《英雄记》记载,襄阳还有一部分水军,由文聘带领,走汉江到夏口,由于舟船不够,临时制作了很多木筏。

由此可知,曹操这次打刘备兵分三路:曹操水军一路,赵俨七军一路,文聘水军一路,或走水面、或走地面,目的地都是夏口。

关于曹操东进水军的兵力,根据东晋袁宏《后汉纪》记载,“操既有荆州水军十万,将顺流东伐”,也就是十万人,但这十万人应该包括文聘水军,因文聘也是“顺流而下”,只是汉江比长江狭窄,又处于冬季枯水期,规模较小,约二三万人,曹操亲自率领的水军约七八万。

这七八万人的组成,不可能都是刘表的荆州水军,虽然《刘表传》记载刘表有“十万之众”,可除掉刘备、刘琦控制的两万,实际上投降曹操的只有八万,八万不可能都是水军,还有骑兵步兵,水军顶多只有四五万,还分散到襄阳、江陵等地,加上孙权打黄祖已损失了一部分,所以七八万人中,江陵水军可能只有三四万左右,其他四五万都是曹操新训练的水兵,包括荆州降兵和曹操北方之兵,及五千虎豹骑。

曹操大规模东进的消息,刘备很快就知道了。

不紧张是假的,他每天在樊口江边观望动静。

 图片

诸葛亮去柴桑,能不能顺利谈成,刘备也不抱太大幻想,曹兵势大,孙曹又是亲家,孙权不是没有投降的可能。他倒不怕孙权投降,他怕又像刘琮一样不通知他,连跑的机会都没有。

一日,远远的从下游驶来一艘船,侦察兵向刘备报告,刘备心里一咯噔:莫非是曹操青州、徐州的兵?

派人再去打听,这才得知是东吴的船。

曹操的青、徐之兵,远在东边的广陵,离荆州上千里,就算是船快,也要经过孙权的江面,不可能跑到樊口来,说明刘备是被曹操给吓坏了。

侦察兵带回了孙权同意合作的消息,刘备大喜,又派使者去周瑜大营慰问,并邀周瑜来自己营中共商联盟事宜。

周瑜却告诉使者,自己军务繁忙走不开,希望刘备能过来一趟。

刘备好歹也是朝廷任命的左将军(大军区级),孙权虽然有实力,却只是个讨虏将军(军级),而周瑜只是中郎将(师级)。论年纪,刘备也比周瑜大15岁,周瑜这个要求,看上去有点摆谱,不太尊重刘备。

周瑜并不是摆谱的人,当时人对他的评价是“器量广大”(刘备后来评价)、“雅量高致”(蒋干评),此时他已经得知曹操兵分三路南下的消息,正在抓紧准备战事,来不及处理其他事务。再说,孙刘联军毕竟是以孙权这边主导,刘备刘琦配合助攻的,刘备来见周瑜也合情理。

有人觉得周瑜不是说曹操多犯兵家大忌吗,那还怕他个啥?

其实不然,此时的曹操是顺江而下,周瑜是溯流而上,曹操进军的速度要比周瑜快。

 图片

根据北京大学收藏秦道里简册记载的水运行程规定:用船江(长江)、汉……冬日重船上(逆流)日行六十里,下(顺流)百里,空船上日行七十里,下百二十里。

也就是说,曹操顺江而下,船速是每天一百里,周瑜逆流而上,船速是每天六十里,如果让曹操抢先占领夏口重镇,站稳脚跟,那么荆州的大门就此对江东关闭,即使周瑜水军战斗力再强,也顶多是为江东看守门户,想要攻下荆州将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益州就更不用说了。

待曹军的主力——赵俨七军到达夏口,那时候曹军步兵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局势将变为对江东不利。

学者张靖龙指出,南方自古有“以舟楫为輿马”的传统说法,不少人以为水军才是南方的主力,步兵、骑兵不能发挥作用。事实上即使在南方,骑兵、步兵仍然是主力。从古至今,无论是吴越争霸还是百万雄师过大江,虽必须以舟楫为强大的运输工具,但要克敌制胜始终要依靠强大的步兵。

周瑜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要争分夺秒,争取在夏口上游堵住曹操水军,让强大的赵俨七军成为无头之蛇。

荆州在刘表时代相当稳定,想要攻取极为困难;刘表死后,荆州迎来了曹操时代,刘备刘琦不肯投降,百姓纷纷逃亡,曹操的统治极不稳定,周瑜敏感的察觉,这一战不仅是保家卫国之战,也是拿下荆州、开拓孙氏帝业的最好时机。

见周瑜不来,刘备也不拘小节,便乘小舟前往周瑜营中。

见面后,两人没有过多寒暄,直奔主题。

刘备兴奋的问:带来多少人?

周瑜答:三万。

刘备有些失望:少了点吧。

周瑜自信的说:够用了,请将军看我如何破曹!

接下来二人谈了些什么,史书没有记载,推测应该是刘备向周瑜汇报了自己和刘琦在江夏的布防情况,包括位置、兵力和指挥官姓名,还有军需库的位置、物资数量,归周瑜统一调配。

但刘备留了一手,他向周瑜瞒报了两千人,私下交给关羽、张飞指挥,以备不测。虽然孙权答应联盟,但联盟不代表就能赢,如果输了,还是要另投别处,总不好两手空空去(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中原混战那些年,刘备经常没有安全感,特别是在曹操、袁绍手下期间,时时如履薄冰,提心吊胆。正是这种危机意识,让刘备躲过了许多灾难。

三国史泰斗张大可认为,刘备不是瞒报了两千人,而是只给了周瑜两千人助阵,其他人自己掌控。这个说法有点不靠谱,首先,诸葛亮可是明说了关羽有一万水军,刘琦有一万兵力,孙权是看中这个才答应联盟的,他给周瑜的也仅有三万人,刘备这时候藏着掖着,把孙权和周瑜当傻子吗?第二,就算刘备有“进退之计”,他个人总想打赢这一仗吧,他都觉得周瑜的三万兵“恨少”了,自己有兵还不肯掏出来,难道是希望输吗?第三,如果联军真输了,逃跑要的是个速度,也就是机动性,一万八千人包含水军,也包含刘琦的兵,成分复杂,兵员素质有好有坏,跑起来无论是机动性还是忠诚度,肯定不如刘备精挑细选的两千人。

周瑜在樊口与刘备会谈后,对联军进行了统一部署,然后率领水军继续逆江而上。

 图片

周瑜是如何部署的,史书没有记载,个人推测:一、收编了一部分关羽水军,增强实力;二、剩余水军和刘琦的士兵驻守夏口,防着沿汉水而下的曹军;三、刘备、张飞率部队在江北向西前进,与周瑜水军保持同步,准备随时响应。

曹操把战场设在夏口,但是已经不可能了。周瑜带领孙刘联军早就穿过夏口,直扑曹操了。

现在长江上有两支水军相向而行,很快就要见面。

十八、火烧乌林

曹操水军从江陵起锚后,开始还算顺利,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大规模传染病(后人推测可能是血吸虫病,或者疟疾)开始蔓延,减员越来越多,曹操无奈,只有加快前进,争取早到夏口,与另外两支军队会师。

又走了十几天,到达蒲圻江面,曹军斥候远远看到了下游有大批船队驶来,船上有东吴的标志,立即报告曹操。

 图片

曹操大惊,他没想到会在荆州地界上碰到江东的船,仓促间吩咐各船做好迎战准备。

怎么准备,曹操也没主意,长江上打跟陆地上不一样,无法埋伏、布阵、包抄,冲锋,只有硬碰硬,正面刚。

冷兵器时代的水战,通常以舰船相撞、近距离格斗为主,居于上游的舰船借助水流的冲劲,能够有效撞击下游舰船,有时甚至能撞断敌船,使敌船进水下沉。

六十四年后,蜀、魏已亡,晋武帝为灭掉吴国,命将军王浚制造了一批大型战船,从益州顺江而下,以大撞小,势如破竹。后来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写到,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一千七百八十多年后,中央电视台打算在湖北省蒲圻市,也就是当年的赤壁古战场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经实地考察后,改在江苏无锡太湖边拍摄,原因是当地江段的水流太急,船停不住,拍摄困难。

看得出,曹操水军占有上游的水流优势。

但曹操不走运,他的对手是周瑜,即使在下游,优秀的指挥官也可通过各种战术转劣势为优势,周瑜就是这样的指挥官。

《周瑜传》对这一战的记载是初一交战,(曹)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也就是曹操败的很快,完全不是对手那种。

败后,曹操将水军靠北岸扎营,这是个不知名的小地方,找本地人一打听,才知道叫乌林。

此时的刘备已率军在江北设下埋伏,距离乌林很近,但他不会贸然出击,而是等待周瑜的下一步动作。

周瑜也将水军靠南岸一个叫陆口的地方扎营,位于蒲圻(现更名赤壁)市陆水湖出长江口,在曹操的下游,以防曹军继续南下。

 图片

赤壁古战场究竟在哪,后世有多种说法,最著名的包括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江夏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七种,其实蒲圻说和嘉鱼说都是对的,都是周瑜南岸扎营所在,嘉鱼在蒲圻下游一点,蒲圻离乌林最近,更靠近战场一些,后来蒲圻官方为了发展旅游,于1998年将市名更名为赤壁市。

曹操非常懊恼,他此番是要去夏口打刘备的,没打算收拾孙权,没想到孙权这么有种,不投降也就罢了,竟然替刘备出头,还主动打上门,楞是把自己给逼这儿走不了。

此时,赵偐七军还在去夏口的路上,不知道曹丞相挨打的事。曹操一面派出传令兵,要求他们火速赶来会合,一面修整船只兵马,加固防御,防止周瑜再来。

《三国演义》里说曹操为防浪大晕船,把战船用铁索连起来,这件事正史并无记载。其实千余艘战船停靠江边,即使不用铁索连接也只有紧密排列,首尾相接,不然就被江浪冲走了。

 图片

一切都被对岸周瑜看在眼里,这不就是一把火的事嘛。

船只靠在一起,江边是冬天枯萎的芦苇,一旦烧起火来,风借火势,将从船只烧到岸上营寨,曹军将无处可逃。

迁延日久不是办法,如果让赵俨七军去了夏口,便断了联军归路;如果七军来救曹操,联军或会陷入曹军包围;如果直接发起攻击,只能消灭部分水军,不但不能消灭曹操,还会让曹操狗急跳墙,冒险登岸,把战场转移到赤壁背后的幕阜山和江汉平原,局面将变得不可控;为了防止各种未预料问题,周瑜认为,必须加快速度,给予曹操毁灭性的打击。

迟迟没有赵俨大军的消息,面对着长江天堑,周瑜水军,曹操完全没有主意。

据学者考证,由于云梦泽湖水的浸润,曹操仓促靠岸的乌林,既不是平原陆地,也不是丘陵,而是一条狭长的类似江堤的地方,前有长江阻隔,后靠湖泊沼泽。交通便利性和机动性都很差。兵力多本是优势,但在如此狭长的地方安置数万大军,就跟后来刘备七百里连营一样,就差一把火了。

图片

与窘迫的曹操相比,孙刘联军所靠的赤壁,其背后是广阔的幕阜山和汉江平原,有利于大军驻扎和机动。

很多人会想到个问题,曹操既然不擅长水战,为什么不直接渡江,登陆作战?

大兵团长途奔袭,要的是速度、效率,水路显然比沼泽好走,战船又能运兵运粮,所以从江陵出发,选择水路,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走到半路,遭遇敌军,这却是曹操始料未及的。

如今两军分扎大江南北,周瑜控制着江面,再想过江就没那么容易了。

你擅长陆战,可周瑜根本不给你陆战的机会,逼着你打水战。要么硬着头皮打,要么弃船向北逃,北面是无边无际的云梦泽,逃跑只会陷到泥里。

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北面的赵俨七军会师,以兵力优势弥补兵种劣势。

但传令兵能不能顺利找到赵俨七军,七军什么时候能到乌林,周瑜小子会不会让自己撑到会师那一天,都是未知数。

即使找到赵俨七军,面对浩浩荡荡的云梦泽,大军也很难抵达乌林。

今人以上帝视角看,曹操这一战注定是难以翻盘的,也别等周瑜放火了,对外佯装备战,然后直接从华容道逃走也许是损失最小的办法。早点逃回江陵不说,也少死很多人。

曹操想,要是有人给个台阶下就好了。

巧了,过了几天,老天果然送来一个台阶。

有个人从江对面乘小舟而来,给曹操带来黄盖的信。

 图片

黄盖在信里说,我受孙氏厚恩,本不该投降。可江东山野之人岂能抵抗中原百万之众,如今江东上上下下都愿投降,只有周瑜、鲁肃不识好歹,非要与朝廷抗衡,我今向您表达投降之意,愿帮您摧破周瑜水军。不过担心未预料因素,不敢确定投降日期,很快就会前来效命 (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黄盖的投降书写的很诚恳,但最后一句明显是个bug,要投降又不痛痛快快的,还要找时机来降,战场上只有一个时机,那就是进攻时机。

好在曹操没发现这个bug,他仔细盘问了信使,结果使者应对如流,表情诚恳自然,一点纰漏都没有。

面对险境能够应答如流,很多人以为这个使者机智且心理素质过硬,《三国演义》的作者还特地挑东吴著名学者阚泽露这个脸,其实未必是使者多厉害,而是可能使者自己都不知道黄盖是诈降。

曹操对信使说,你先回去吧,告诉黄盖,如果他真的来降,得到奖赏会比先前投降的人更多。

 图片

曹操没法不怀疑黄盖,但此时的他感性多于理性,倾向于相信黄盖是真降。

一个身处窘境、险境、绝境的人,对逃出生天有着变态的渴求,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恶劣环境里,面对训练有素的江东水军,想起远在天边的救兵,曹操努力说服自己,黄盖是真降,周瑜要玩完。而且他知道江东主降的人占大多数,老将们不服周瑜也是公开的秘密,还有就是自己兵多腰杆硬。就像一个赌徒输光了所有的钱,押上的最后一宝,由不得他不信。

黄盖自然是诈降,自从曹操扎营北岸,黄盖便瞅出曹营船只“首尾相接”的特点,主动向周瑜献了“诈降+火攻”之计,被周瑜采纳。

 图片

黄盖是荆州人,熟悉南方气候特点,知道冬季大多数时间挂西北风,偶尔会有东南风,用现代的话讲叫“湖陆风”,在与大湖(包括长江)相邻地区,由于白天太阳照射和夜间冷却的温差问题,会造成一种现象:白天风从湖面向陆地方向吹,晚上风向湖面方向吹,被称之为“出湖风”和“进湖风”。湖面越大、晴天连续的时间越多,日照时间越长,湖陆风现象就越明显。

曹军水寨在西北方向,只要找个刮风的天气,再让引火的小船接近曹军水寨,他们躲都没地方躲。

而要顺利接近曹军,诈降是最好的办法。

至于哪天刮风黄盖也不知道,只好在降书上含糊其辞,说不能确定哪天来降,好在曹操没发现这个bug。

如果曹操不相信黄盖之降,斩了信使,就只有硬打了,当然硬打仍有胜算。

从信使带回的消息看,曹操是相信了。

黄盖准备了十只船,装满了草料和干柴,浇上鱼油,用布幔盖住,并在船上插上旌旗。

打仗靠的是战机,越拖,对曹操越有利;要趁着初战告捷,曹操援军未到,一鼓作气,打败曹军。

没几天,还真等来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天气,黄盖命士兵升起风帆,让10只船借着风力,并排向江对岸驶去,自己带领士兵乘船在后。

到江中心时,黄盖和士兵大呼“投降了”“投降了”。曹操和士兵们纷纷在船头观看,由于投降信的事,曹操并未命令采取行动。

离曹营水寨还有2里地时,黄盖令士兵点燃前面的船,借助风力,10只船火势迅猛,像10支离弦之箭,直奔曹营而去。

 图片

这时曹操的心情,只能用震惊来形容。

戎马半生,曹操对火攻并不陌生,火烧乌巢就是他的杰作,但在长江上用火,以船烧船,曹操还是第一次见。

来不及看热闹,逃命要紧。曹操下了大船,在将士保护下,登上了一叶小舟,仓皇逃走。

曹营水寨很快成了一片火海,士兵们烧死的、淹死的、冻死的不计其数。火势很快蔓延到了陆地,又引燃了曹操岸上的大营,曹军纷纷逃窜。

江对岸,周瑜早已做好了进攻部署,望见曹操江北大营起火,下令:靠岸,杀敌!

所有联军战船齐齐向江北开去。

 图片

刘备在江北苦等多日,终于见曹操战船起火,立即率人马火烧曹营大寨,并与关羽、张飞、赵云等追赶曹操败军,被曹操追打多年,终于有机会过把追打曹操的瘾了。

后来曹操从刘备追赶中逃脱,笑着对身边人说,刘备算是我的对手,可惜火攻计用得太晚,如果他早点放火,我就跑不了啦(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三国演义》里虚构了关羽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故事,历史并上没有发生。但刘备派兵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理论上说也是可行的,前提是要尽早安排,而且还不能惊动曹操,只能赶在曹操“初战不利、引次江北”之前,这个要求说实话有点高。

前面讲到,文聘率领的水军沿汉江而下,结果刘备、刘琦的军队在浦口(具体位置不详),同样以火攻的方式,烧毁了文聘水军的木筏,文聘败逃。这件事不见于《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出自王粲的《英雄记》,王粲是荆州人,建安七子之一,跟刘琮一起投降了曹操,算是赤壁之战的亲历者,因此《英雄记》的记载可信度较高。

曹操大势已去,只有逃走。

往哪逃,襄阳太远,唯一能逃的方向就是江陵,曹仁在那里。

走水路肯定不行,虽然还有不少战船完好无损,逆流而上很快会被周瑜追上。

带不走也不能留给敌人,曹操下令,将剩余战船全部烧毁,并带领剩余人马向西撤离。

回江陵又不能走水路,唯一能走的就是云梦泽中间的一条小路——华容道,曹军走了几天,又遇上大雨,人马陷在泥里,曹操令老弱士兵找树枝铺路,后续人马急急踩着老弱士兵的身体踏过,留下一路扭曲的尸体。

 图片

当初顺江而下、沿途看景有多得意,如今败走华容,步步泥泞就有多绝望,地狱般的经历,成为曹操一生的心理阴影,这辈子再也没向荆州用过兵。

这一场战斗,以孙刘联军胜利、曹军失败告终,后人称为“火烧赤壁”,这一说法是不对的,赤壁在南岸(周瑜这边);烧的是北岸,也就是乌林(曹操这边),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火烧乌林”。

总结曹操赤壁失利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曹操骄傲、轻敌,这当然对,但比较泛泛,世界上许多败仗都可以说是这个原因。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曹操究竟错在哪里。

首先,此次南下有没有错?

没错,黄祖已被孙权杀了,荆州东大门夏口已经敞开,如不南下,孙权就会按照鲁肃““榻上对” 的计划,以报父仇为名,出兵夏口,水陆并进,北伐江陵、襄阳,吞并荆州。

当然,黄祖死了,荆州还有刘备,很能打,拼死抵抗或可保地盘不丢,但最后的结果,无非是荆州“姓刘还是姓孙”的问题,不会有曹操什么事。曹操在荆州的势力,永远只停留在“三不管”的南阳郡。

如果说荆州的归属只能是三个人:孙权、刘备,还有只剩一口气的刘表,哪个更好打,傻子也知道。

更重要的是,荆州先不谈,襄阳是一定要拿下的,从襄阳到许昌无险可守,威胁许都安全。官渡之战以及平定河北的几年,曹操最怕的就是刘表从襄阳北上,偷袭许都。

所以南下的决定是对的,曹操轻松得到了襄阳。

第二,追刘备到当阳有没有错?

也没错,如果让刘备抢先占据了江陵,那么从江陵到夏口的长江中游防线,和长江南面的荆南四郡,就全归刘备了。

所以追刘备的决定也是对的,不但打散刘备的军队,同时也占据了长江中游重镇江陵。

第三、进兵夏口有没有错?

问题就在这,进兵夏口其实也没错,但是曹操没做好

前面说过,驻扎江陵后,贾诩曾经劝过曹操,白得荆州,见好就收。程昱也认为刘备奔吴,孙权会给刘备增兵,言外之意劝曹操不要急于追赶刘备,这些都是金玉之言。

拥有襄阳意味着什么?许都、洛阳的平安。这以后刘备、孙权想要越过襄阳,北上宛城、许都、洛阳,都不可能。

拥有江陵意味着什么?相当于长江立了一座三峡大坝,将益州和荆州彻底割裂,刘备、孙权都别打西川的主意。

所以,只要拥有襄阳、江陵,刘备即使不死,也成不了气候,隆中对更不可能实现。

不会有三分天下,只剩下曹操和孙权,南北割据。

但是进兵夏口,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夏口是荆州的东大门,也江东的西大门、一级警备区,即使曹操再三解释,我只打刘备刘琦,别无他意,孙权也不会信——谁知道你有没有后手?

所以,曹操决定进兵夏口,就要做好跟孙权一战的准备。

但这一战并没有多少胜算,不值当,曹操本来也没打算真打,只想写封信威胁一下,没想到孙权还挺有种。曹操索性把目标改为剿灭刘备、刘琦,可还是被孙权给打趴下了。

那么问题来了,又要取夏口、又不想跟孙权打,有没有办法?

有,行动快一点。曹操的失利,就是犯了官渡之战前袁绍的毛病,口号喊得响,迟迟不行动,九月到江陵后,先是写信威胁孙权,等于是通知他做准备了,又等到十二月才出兵,足足给了孙权、刘备三四个月的准备时间,岂能不败。

下面笔者试着推演一下,曹操如何快速拿下夏口:

曹操八月受刘琮之降,一面率虎豹骑追击刘备,夺取江陵,一面火速接管襄阳,命赵俨八军(原七军加文聘)十余万大军翻越大洪山南下夏口;曹操到江陵后,准备战船、军械和粮草、训练水兵,对外扬言顺江南下、攻打夏口,只放消息出去,船不急着开,把周瑜吊着。孙权那封信也不必写。

三个月到半年左右,赵俨八军打败刘琦、夺取夏口将是大概率的事,刘琦愿意逃就到樊口陪刘备,等赵俨占领夏口,曹操再率江陵水军顺江而下,与赵俨会师,荆州水军的主力在夏口集结,专防孙权。

此时,整个荆州都会在曹操控制下,下一步可图益州,可取交州,也可图关中,怎么都行。对于孙权,既不打你,也不会让你迈进夏口一步(孙权曾打败过黄祖,夺过夏口,但曹操不是刘表,历史不会重演,孙权时刻被合肥之剑吊着,周瑜再想夺取夏口也很难);至于刘备、刘琦愿意就一直在樊口呆着吧,反正也蹦跶不起来了。不会有三分天下,也不会有南北朝,只有一统天下的曹操,及一个仅占据半个扬州的,小小的外藩。

以上就是关于曹操赤壁失利的分析。

拼着最后一口气,总算回到了江陵,曹操缓过劲来,盘点了一下,全部战船和江陵水军都报销了,自己也赔上了数万士兵,好在主力赵俨七军毫发无伤,更重要的是没有损失将领,这一点让曹操颇为欣慰。

当初在宛城,痛失爱将典韦,曹操回忆一次哭一次。

 图片

不止二十一世纪,任何世纪人才都是最贵的。

说到人才,曹操想起了他的首席谋士郭嘉,在去年北征乌桓的时候去世了。曹操伤感的对众人说,可惜啊,如果郭奉孝还在,我也不至于败成这样。(贾诩、程昱:呵呵)

没几天,曹操接到情报,孙权的两支军队分别出现在了合肥、当涂附近,曹操大惊。

原来赤壁之战后,周瑜遣人先回柴桑向孙权复命,孙权得报后,决定率军攻打合肥,又令张昭攻打九江当涂,进一步扩大战果。

休整几天后,曹操决定离开这块伤心地,命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己引军北还,对付孙权去了。

 图片

接下来的一年里,孙刘联军乘胜追击,刘备拿下了荆南四郡,又配合周瑜拿下了江陵,曹仁弃城逃往襄阳。

关于赤壁之败,曹操后来给孙权写信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不承认自己败了,这自是狡辩,如果船是曹操自己烧的,江陵水军何以全军覆没?烧船就烧船,不至于还要烧自己的兵吧?如果没败,曹操又何以引军北归,孙刘联军又怎能长驱直入,攻下江陵和荆南四郡?

赤壁虽败,曹操倒没有像袁绍那样一蹶不振,还时常拿来当玩笑开,他曾给周瑜写信说,“我没觉得逃走可耻(孤不羞走)”。

曹操是个务实的人,经过赤壁之败,他清醒认识到此生很难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把精力放到了巩固个人权力上,孙权、刘备不好打,但北方的马超、韩遂,还有汉中张鲁等,不失为他练拳的靶子、升级的台阶,下一步他将为子孙建立他的魏国,通过一个又一个战功,走向代汉称帝之路。

 图片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