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归耕”是个啥》作者:王礼民

 作家文坛 2022-06-28 发布于河南

      “归耕”是个啥?不知道吧?这主要是说的比较文言,如果改成大白话,那就是“回到农村种地去。”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是因为近日看了一篇短文,把“归耕”说的很是享受、很是浪漫有趣,可谓超凡脱俗。他说,只管耕耘,只要不抱着收获的幻想,你就不会因为歉收而苦恼。说什么如果是洗尽铅华、“阅尽繁荣”后的“归耕”,在意的是“四时充(满)美(丽)而非相时而动”。也就是说,你只要只管耕种,不要在意收成咋样,收成好坏无所谓,你就会感到一年四季充满美丽,自然也就可以做到乐不思蜀、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大家看看,这口气说得多么罗曼蒂克,多么轻松加愉快。这哪里是“归耕”,这纯粹是在“作秀”,是游山玩水,是世外桃源的生活,神仙过的日子。如果“归耕”之地有花果山水帘洞,那当然就更好。然而,美固然很美,但能享受的起如此“归耕”的,“天下之大,有几人欤?”

  像作者说的这种“归耕”不是没人可以享受,但,起码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否则无异于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一、无衣食之忧。这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说“归耕”之后,还要靠那一亩三分地养家糊口、还要考虑孩子上学、给孩子买房、结婚娶媳妇等等,他能“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不考虑收成如何吗?别说三年大旱,就是三个月不下雨,也早已经是“农夫心内如汤煮”了,哪有如公子王孙、富贾土豪、款爷富婆牵着小狗遛弯,哪凉快哪儿呆着“把扇摇”的份?

  东晋陶渊明做了80几天的彭泽县令便“不为五斗米折腰”,“归耕”回乡下种田去了。他虽然没了“五斗米”的薪俸,但他决不缺吃缺喝,也一定会有别的收入或存款,否则,他怎么可能经常和一帮文人骚客、闲人雅士吃吃喝喝,“忽与一樽酒,日夕相欢持”,“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别忘了,他的爷爷可是当过东晋大司马的,属于“副国级”领导干部;他的老爸也曾当过太守,最起码也是副省级。他既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这个田园诗人的代表人物有一半属于“花花公子”,谁的“归耕”能与他比?

  同是晋朝的美男子潘安,一生为官,晚年很是厌倦官场,在他的《闲居赋》中流露期盼“归耕”之念,他写道:“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院鬻蔬,供朝夕之膳。”想的很美,如真的叫他完全自食其力,你看他有没有想的那么美?

  二、无仇雠和冤家对头,不为朝廷所惦记。在封建时代,甘愿抛弃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回乡下“归耕”的人并不多。即使有如范蠡、张良急流勇退、不愿做官逃避他乡者,其主要原因还是怕“功高盖主”,皇帝不放心,有性命之虞。远离朝廷,保命要紧,并不是甘心情愿“归耕”或隐居的。大明王朝的大文学家宋濂60多岁告老还乡,朱元璋还对他依然不放心,要他每年到京城向他回报“归耕”的情况,当面“述职”,但最终还是把他杀了。你想,作为一个老人,宋濂回到乡下,天天都会在惴惴不安中过日子,“归耕”的乐趣在哪里呢?

  大清王朝末年,袁世凯也曾回老家“归耕”了一段时间,期间,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雨中垂钓,故作悠闲,让人专门拍照传播,以示他没有危害大清的狼子野心。但在他心里,却绝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悠闲。一怕朝廷追杀,二来他依然在暗中窥视,以待时机,哪里有“归耕”的心思和闲情雅致?

  三、还要有安全、安定的社会环境。如果有一帮黑恶势力、地痞流氓、拟或“县官不如现管”的村霸、土皇帝,知道你是当过官的、发过财的,经常上门找你上贡、缴纳地方保护费,敲你的竹杠,恐怕你也找不到或体验不到“归耕”的乐趣。

  综上所述,“归耕”快乐与否是有前提的。如今,土豪大款、以及一些有头面的公众人物,还有那些日进斗金的演艺人员和“京城四少”、地方“四少”、“五少”以及官几代、富二代、某某人的干女儿等等,财源滚滚,人家在京冀地区也好、鱼米之乡也好,湖光山色之滨,购买一方土地,建一所别墅,修一座院落、筑一座花园,再租上二亩地种种。如果还觉得无聊,还可以在太太不在家的时候,借用“太太客厅”会会朋友,打打麻将,玩玩“游戏”,捉捉“迷藏”;也可以写写字,练练书法,拜某个师傅做关门弟子学学绘画。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这种“归耕”完全可以“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不用把收获的希望随着种子一同播种到地里去”,完全可以享受“归耕”的快乐。试想,如果是一位农民兄弟,在出门打工挣不到钱,或因年龄大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回到乡下“归耕”去,心心念念想的、期盼的都是有一个好收成,更希望粮食、果蔬能卖一个好价钱,别让辛辛苦苦一年的心血和汗水付入东流。试问,他们“归耕”的雅趣又在哪里呢?

  中国有句俗话,“站着说话不腰疼”。,还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看来真的是这样。

  说到此,这使我想起一个人物——晋朝的皇帝晋惠帝。当有大臣给他汇报老百姓吃不上饭的时候,他却说:“何不食肉糜?”是啊,这些老百姓为啥饿着肚子不去吃肉粥呢?我们觉得好笑,可他却非常不解。

  看来,不生活在一条水平线上,对生活的态度那叫一个天壤之别。“道不同,不相与谋。”走过的路不同,站位也不相同,那有共同语言和共同感受可言呢?

作者简介:王礼民,籍贯山东菏泽,新中国同龄人,省直机关退休。曾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爱好诗词杂文写作,喜欢书法摄影等。有各类体裁的文章及诗词在报刊发表,有些杂文并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