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与雅各》:由文本切入而进行文化比较的一次尝试

 时宝官 2022-06-28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读完随拍

以下是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所记录的知识点:

第一章:真理只能被发现而不能创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季氏》),“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庄子·齐物论》),其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性,从某种意义上,《老子》的开篇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可论说的道,就不是常恒的道;可称谓的名,就不是常恒的名”(源自本书对其原文的翻译);《庄子·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则可能借用了孟子的说法;宗教语言是象征性的,因此便产生了隐喻,而隐喻不仅仅是字词的使用,介词从中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上天堂下地狱,之间区别不言而喻;

第二章:《庄子》的语言融“文、哲、诙”为一;关于其籍贯的说法,大致有五种,不过据我所知,现流行的说法,还是认为其是蒙县(即今商丘民权县)人,此说为近代学者郭沫若、杨宽等人所认同;从《庄子》一书的风格和语言,可以知道,其“蕴含着浓郁的楚文化特色”;其书所使用的多种寓言,也可以与《山海经》形成“互文”关系;《逍遥游》所提出的“逍遥”,就全篇论述的重点来看,应侧重于“无为”,而不是“自由”;庄子将老子所提出“无为”之下“而无不为”抛除,因此我想这便是老庄之间的区别,尤其就他们的无为而言;“双行”、“以明”都是《庄子》一书的修辞手法,而两者在使用时,又具有很强的隐喻性;除了陈鼓应对《庄子》其书的译注尤其经典外,通过“庄子的隐喻”一章,也从中得知了古注王先谦的比较全,而今人有关庄子研究的著作,杨柳桥、徐克谦的也都值得一看,而通过本书对其的引用,可以看出,前者重文本研究,后者则重理论研究,有机会一定找来看看,另,阅读这些之前,阅读陈的译注则是必不可少的,就拿本书来说,其间不仅引用了很多其的观点,还在多处完整引用了其对相关地方的翻译,可见经典;

第三章:《雅各书》作者是耶稣的弟弟雅各,其原本面貌是一封公函,大约写于公元55-60年间,所使用的语言则是希伯来语;雅各认为,人类历史是具有末世性的,由此,他着重、提倡于人们与上帝建立关系;《庄子》与《雅各书》都使用了大量以自然为喻体的写作手法,以此来传达他们的思想;两者的宇宙观也极为相似,即是整体全面的,而非支离破碎的,《庄子》以精、气、心来看待生命的互动性,可以与《雅各书》对希伯来性的灵、风、气相互参看,当然也十分相似;最后作者对隐喻作用的通论很是精彩,其间他着重论述了好几点,大体上,两部有关思想哲学的著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便在于这种主要以隐喻来传达思想的方式不刻板,也不使人感到晦涩,由此广为世人所知和推崇,事实上,恰如前段时间所看同样是从图书馆借来的《风景旧曾谙》,叶嘉莹先生在其中讨论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部分时所说,这种看到或听到某种事物,联想起种种更深层次的东西,大约是出于人类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故而某些古典诗词才利用这一点使其如此打动人心,如李煜的《相见欢》便通过“林花谢了春红”这一简单的意象,从而联想到整整个人生的状态,即末尾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故而不论是东方的《庄子》,还是西方的《雅各书》,才通过隐喻,使其给人一种由浅显到深奥的过程,在为世人所知的同时,也使其文本本身得到升华;

第四章;其间主要以以叙夹论的形式,大致介绍了《创世纪》中由上帝创造万物的过程;上帝以智慧创造宇宙,这是犹太神学的基本前设,之后让我印象深刻的说法或理论有——首个被创造者“光”与黑暗的关系、时间在上帝的手中、在创造第三日中使大地具有自行生产的能力、人类像上帝等不同于众类的奇特性;通过对其的阅读,我也感受到了其中多种的悖论,如上帝是完美而智慧的,而万物也都是由他创造的,那伊匍园的蛇又是从哪来的,又如最初的两个人亚当和夏娃,据其所说,之所以有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私吞了果实所致的,由此知道了生,又自然生出了死,按其说法,这便是罪恶的来源,也是人类陷入轮回的缘故,这种类似佛教所说的因果关系,至少我现在还不太能理解;

第五章:本章是关于文本诠释的,其间讨论文本之于读者的关系,及后者赋予前者意义的关系让我印象深刻;有人认为,经文能够脱离其作者的原意,成为独立的存在,本书作者则对此并不赞同,他指出,经文之所以能与后来人产生共鸣,只是在于其能够被“重新处境化”,而不是“完全去处境化”;朱利亚·克里斯蒂娃首创了“互文”这一术语;作者以《雅各书》为主线,所举埃及与苏美尔文明中的思想观念、语言用法的对比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对于埃及人的生死观,个人认为,很是有趣;

第六章:主要是介绍《雅各书》与其时期前后经典互文性的,如《新约》、《两约》、《福音书》等,其间多将这些与《雅各书》相关的文字通过表格罗列,从中我可谓泛泛而读;最后,作者对雅各其人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大体上,其书是不是雅各所写,包括雅各是什么身份还有很大的争议,作者尽管到最后也没有说明他个人的观点,但至少依据了两位学者的研究,罗列了其体系经典所出现五位雅各的可能性;

第七章:回归《雅各书》文本本身,其间作者用多种形式介绍了其书语言之美,个人对其的阅读虽仍是不甚了了,但不仅稍微领略了其中的文字之美,尽管我清楚的知道,这些只是由外文翻译过来的;

第八章;《传道书》的成书年代学者的两种看法——一为波斯后期(即公元前550-前330年)、一为托勒密王朝时期(即公元前305-公元30年),而体例或宫廷合约文件或自传合约;其主题是——及时喜乐、把握今时;特别是其两者表现在对人生的态度上令我印象深刻;本章所叙述分析的《约伯记》通过三次对话进一步讨论人生之于生命的意义,同样让我印象深刻;总而言之,如本章开始所说,之所以解读《传道书》和《约伯记》两个“智慧文本”,是为之后对《庄子》与《雅各书》关于“生命和苦难”的难题做铺垫,并为随后对“逍遥”和“自由”的探讨埋下隐线;尽管我同样对此不甚了了;

第九章:着重对《雅各书》的修辞技巧及文学架构进行介绍来展现其文采之美,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共有两处,一为作者对其的论述,即“作为犹太人,就在于作者熟悉希腊文旧约圣经与文化。其文章之美,作者可以在这两大文化中穿梭贯通,感悟人生真美,并行文清晰有致”;一为所介绍其文本本身的智慧劝勉部分,尤其是对其中的几句话,即“无花果树能生出橄榄吗?葡萄树能结无花果吗?咸水来能生出甜水来?”这些意味着绝对不可能的话,另外,据本书第六章所说,以上文字也是能与《旧约》中的某些章节形成互文性的;

第十章:回归了通过两书进行叙述的方式;其两者都注意到了语言的局限性;两者都认为,道不可言尽,却又可知;在旧约圣经中,道含义主要是“话”、“智慧”或“言”,而在新约中,智慧得到了拟人化 ,道即表现为成了上帝的耶稣;最后,个人还想再补充一点,或稍微说明一下本书似乎没有明说的地方,即先秦道家所说的“道德”到底是指什么?记得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说过,道即是万物运行的总规律,德则是万物行动的总方针,尽管他并不认为这里所讲的《老子》一书产生于春秋时期,但他的这个感概括我想还是包括契合先秦道家相关的思想的;

第十一章:该章主要以《庄子》的“齐物论”与《雅各书》的“和平”为主线,试图以后者解读前者,论述两者的自然、人生观;对于《庄子》的“齐物论”大体有四种解释,简单来说,即是由字面意思而衍生的四种解释,分别是——“齐物、(或加一个“之”)论”、“齐、物论”、“齐——物、论”和“齐物论(“论”通不伦不类的“伦”)”,大体上,我想无论哪种解释,这篇的主旨都是差不多的,即是讨论自然的;雅各的宇宙观具有“齐物”的内涵;《庄子》一书共有33篇,其中有21篇出现了孔子,次数则多达140+,相比于出现68次的老子,出现34次的惠施都要多得多,在这里,其形象是多面的——既有正面的,如《秋水》篇载;“孔子游于匡,……而弦歌不辍”,《田子方》篇载颜渊的话说:“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也有批评中仍有尊敬、中性叙述中略带伤感的,及被批评的消极形象;《雅各书》的“是与不是”的语句看起来类似于《庄子》的“是非”论,然两者存在着诸多不同;老庄的隐喻之所以喜欢使用“正言若反”这样的反合性修辞,意在表现万物反复无常之真,“正言若反”出自《老子》的第七十八章,而关于这种反合性修辞,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也是最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其第四十一章所言:“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庄子》中同样有多处这样的反合性修辞,如《齐物论》便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结语中讨论了两书三处相关的共同点,个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二点,即万物没有彼此、是非、善恶等之分,只不过一个是放眼宇宙来看,一个则是将其放到上帝面前,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万物不是均属自然,就是皆由上帝所创造,故而没有了种种分别;

第十二章:主要讨论了两书对事物的两面认识;其间介绍庄子相关的理论,作者引用了王志楣、傅佩荣、陈俊辉等人对此的研究与讨论;《大宗师》中的“道”不是指宇宙之始,因为据其记载,它曾被多人所得,事实上,其章顺着越死得生的主题,将“道”看作一种“途径”,由此便衍生出了“道术”,进而又诞生了“真人”一词,然而,前者并不是得道成仙的方式,据作者所说,而是类似于犹太教支流默卡巴和卡巴拉的神秘主义修炼,后者也不是通过这种方式而成为长生不死的人,而是在引述完徐克谦对其误解的驳斥后,所指出的,只是通过具体隐喻的形象描述说,其超越了世俗,从而获得了道与真知,使个体得以自由存在;该章结语中,再次讨论了两书对人类追求大自然生命律的真性,而后又介绍了两书关于生命与宇宙意义的讨论;

第十三章:该章主要以两书的一个共同主题——个人自由与社会公义——这一看似悖论的话题展开论述;紧接着,即指出两书作者身份的共同性,及因宇宙观的不同,由此带来对此问题的差异;大体上,庄子任逍遥,主张“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提倡无政府的形式,反对法家的法律和儒家的仁义而给人带来肉体上的伤害及精神上的束缚,他将其分别称之为外刑和内刑,认为若能达到他所说的,以上话题都能迎刃而解,而雅各的观点基本也与其一致,还是如前所说,其比庄子,有上帝或主的前提;

结语:“神为何不能去除苦难?”这是个哲学问题,但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对意义的寻求帮助,此正是唯有宗教才可以承载的;新儒家认为,儒家的精神甚或中华文化的特征就是“忧患意识”,由此我想到武王伐纣后一个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庄子》一书看待生死的心态源于其对天的三重理解,分别是——自然界的统称、人生中一切无示的遭遇和气化了的天地万物;《庄子》与《雅各书》在宇宙论上的不同——前者持生成论,后者持创造论;雅各对苦难和死亡是消极悲观的,但又有其超越智慧;《庄》《雅》虽对宇宙的来源看法不同,但两者认为其是易变的看法却是一致的;作者在讲庄子易变宇宙观的来源《易经》《易传》时,引用了陈秋松对前者的相关阐述;《易传》认为,阴阳是生命运动中两种互为涵摄的力量,同时两者虽是彼此的反面,却又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通过《庄子》与中国其他典籍的层层比较,又归结到《雅各书》与基督的《旧约》《新约》进行比较,虽对这方面,我一翻而过,但最后的一段总结还是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指出,中国智慧传统虽然可能并不存在有神论,但其对苦难的体验却与《雅各书》十分相似,大体上,即人生的智慧或许并不在于破解苦难,而在于在诠释苦难中认识生命,认识自己,从而更好的安身立命,使人眼中的世界变得更开阔,更美好。

这是一本关于汉语神学的著作,也是一次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尝试。虽然我之前对此一窍不通,阅读之后也是对两者内容不甚了了,但不论是东方的《庄子》,还是西方的《雅各书》,在那些玄妙的文字面前,还是让我不由得感到痴迷,再加上我不满足于只以大脑记下的那些知识点,故而基于对其的痴迷与刻意,使我在阅读过程中,才写下了以上的文字。那是在上个星期六,我曾在日记说:

有趣的是,在吃午饭的前夕,我将已经读过六十多页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的书以边读边写的形式又过了一遍。

也就是说,从那以后,至今四天的时间便以这种形式读完了。其间的阅读可以说是不甚了了,但通过这种方式,还是使我记下了很多相关的知识点,令我收获颇丰。那么,通过在阅读过程中,同时所标注的页码,再从中摘录一些文字。大概有十几处。

关于《庄子》一书的语言,作者指出:

《庄子》的语言是哲理性的,也是诗性的,诗性语言反映了其在哲学与思维上的创造性。(p4)

关于隐喻在语言上的作用,作者指出:

隐喻宣称某一物就是另一物,但其中蕴含着“是与不是”。基于这种张力,隐喻就对读者构成了震撼。(p13)

作者在解读《雅各书》的相关部分时,曾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浮想联翩,他说:

人生在世百年稀,有如白驹过隙,无人有永恒的眼光和把握。(p68)

——是啊,我想这不仅是宗教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更是文化沉淀之于人类的意义之所在。

关于《创世纪》中上帝形像与人性的关系,作者阐释道:

《创世记》提到,上帝的形像构成了人性,而这人性基本上不是建基在 本体论上,而是在关系论上,这正是希伯来的智慧所在。(p86)

作者通过《雅各书》而指出经验与智慧的关系,于我而言,也颇具启发,他说:

经验是自我在世界中获得的知识,而智慧是经验的总结,使人们可以追求善、避免恶,从而诗意地生活。(p186)

作者在介绍那些经典对生命的解读之于个体的意义时,便指出:

对于关涉生命的各个问题,智者并不都有完备且正确的答案,而是时常站在生命的当下体验与既有知识的边界线,冒着失去意义的可能而寻求生命的意义。(p211)

作者在解读西方有关典籍对生命的讨论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传道书》部分,个人认为,这与作者在解读《庄子》一书所提出“道术”“真人”等名词而传达出的观念十分相似,他说:

《传道书》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成为神明,不在于得到永世的存有,不在于识透上帝的奥秘,而在于享用并满足有限但分秒充实的活动,在于得到入世的喜乐,在于颂赞和仰望上帝的奥秘、智慧与全能。(p217)

在本书第十一章中,作者曾将《庄子》一书的思想与儒、墨、名先后进行比较,这一部分,对我来说,精彩之至,尤其是将其与名家进行比较时,先说其代表公孙龙,又说惠施时,作者对于两者之间那场辩论的解读,对我来说,则实在是耳目一新。他指出:

庄子与惠施看到,无论是否知道“鱼之乐',二者都出于对象性认知和通感的自我性和私人性,但庄子反问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就引出了主体间的认知和通感是否可能的问题。惠子承认这是不可能的,并试图以之比附对象性认知和通感的不可能,这使得他在辩论中落败,而庄子试图以惠子的问语反证自己知鱼之乐,也并未遵循通行的辩论规则。如果惠子承认,主体间的认知和通感是可能的,那么这场辩论将永无穷尽。(p317)

关于《庄子》一书的生命观与人生观,作者指出:

《德充符》认为,虽然残畸或残疾人身体不全,但只要有整全的宇宙观,体现人生之始终的“德”性,他们就是完美整全的。(p359)

——尽管这里特指受峻法残害的刑余之人,但在两千多年前,已然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思想,还是令我不由得叹为观止!

之所以科学之外,有哲学乃至宗教的存在,我想作者在最后一章结语所说的话便能够作为对其的一点诠释。他说:

“有骇形而无损心”与“有旦宅而无耗精”相对,关涉到“与道为一”和 “物化“。不知所以生”和“不知所以死”表明了人类智慧的有限,而只有与道为一,人类才能善待生死,正面处理其中的种种困境。(p389)

……

说实话,正如之前所说,起初我对本书的阅读其实并不抱多大希望,以为只要可以跳着读而不会半途作罢就不错了,可事实却是我不仅是从头到尾读完了,还以边读边写的形式记下这些知识点,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关于本书比较解析的《庄子》与《雅各书》,虽然创作环境各不相同,其中的很多思想也大相径庭,如作者所说,前者有比较浓厚的自然色彩,后者则始终持一神论的理念,由此而来的差异,最直接的表现为两者对于宇宙起源的看法不同等。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但两者之间的共同性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如表现手法的相同,还有对人生、生命观等部分的一致性等。关于这一点的意义,就如作者在本书序言的最后所说“《庄子》与《雅各书》的互文解读将使世界文明的智慧走进圣情的千姿万态境界”,而本书毫无疑问是这种解读方式的一次精彩尝试。

尽管本书对《庄子》的解读篇幅不如《雅各书》,而对于后者我又是一窍不通的,其间的阅读也是不甚了了的。但至少对于前者,我从中获知了一些其中的写作手法与思想内容,还有众多学者相关的研究及其著作,可在我想要进一步了解其思想时,作为参考;对于后者,我虽然不会看,但至少获知了其作者的身份,还有其书的形式,如该书最初的一封公函,作者是雅各,而他则是耶稣的弟弟,这是与其思想无关的知识点,不过,对其中“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的话印象深刻,我想这和佛教的因果论也有相通之处,同时又是其提出“人生来有罪”的理论基础之一。

另外,还想再说一点,即在第三章关于隐喻使用部分的阅读中,我不由得想起了叶嘉莹对此的论述,随后又举出了李煜词作中的相关例证,在这里,还想再引述一段王国维对后主词的评价,极为有名,也极其精彩,可谓是千载之下,对此最为精准的论断。他说: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然而,我们要问一句,王国维是基于什么样的事实发出这样的论断?以至如其所说“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这一类不亚于宗教的效果与程度?私以为,固然在于其淋漓尽致表现出了自身所处的情况及所思所想,但就表现手法而言,还是多为隐喻。

除了在笔记所举其《相见欢》的例子,其实在他的词作中这种表现手法的使用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再举二则:一为据说是其绝命之作的《虞美人》,其中先以“春花秋月”为比喻来象征美好的事物,后面的“何时了”三字同样是承接上面的隐喻,暗示了春花秋月背后词人的生活,并表现了词人内心对此的无奈,到最后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直抒胸臆,我想这便是叶嘉莹先生所说的以隐喻为端,由物及心的过程;二为同样是其不朽之作的《破阵子》,此词同样使用了隐喻,下片在讲“一旦归为臣虏”,即在做了亡国奴之后的凄惨生活便使用了“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来形容,其中的沈潘分别是指沈约和潘岳,这两位都是古代长得不错的男人,而词人所使用的这个典故,既是实指,因为史书还有潘岳个人作品里对此分别有记载,又是词人以此表示自身情况的隐喻,意谓,我即便是像他俩那么美好的人,现在也憔悴不堪了。

这两首词作其中虽都有隐喻,但两者所使用的方式却不一样,前者是通过眼前的事物作为隐喻对象,而后者则通过典故中的人来隐喻自己当下的生活,这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世间万物,都可以作为隐喻来使用,包括一些世事的变幻,人事的变迁。或许,若省去作者之前所指,这便是本书所说隐喻的张力、从而给人的一种震撼吧!

总之,本书早已绝版,如今能够一睹,我非常庆幸。虽然对本书的阅读最初恰恰是基于这种难得,从而硬着头皮进行的,但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非常痴迷于其中一些玄妙的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