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北川坝底走出的“蜀中名将”

 传递着 2022-06-28 发布于上海

1543年,白草羌酋长自称皇帝,并封李保将军、黑煞总兵等职,开始大规模滋事,史称“白草番乱”;

1544年,松潘总兵何卿奉命北上驻防卢沟桥,羌人逼近龙州,河西村民被劫掠;

1545年,驻守今开坪乡大鱼口平番堡的官军提督指挥邱仁防备松懈,白草羌数千人发动突然袭击,攻陷城堡,邱仁及数百官军被俘,军民和商贩遇害者数以千计;松潘副总兵高岗凤因应对无方被弹劾免职;

1546年,白草羌劫掠石泉县所辖羊角、白坭、大方等处,阻断官军粮草运输线。

从上述记载看,白草羌的活动范围,先是在龙州方向,可见十年前宋沧所筑的位于开坪大鱼口的平番堡,的确起到了阻遏其南下石泉的作用,在平番堡失陷之前,白草羌未能逾越这一障碍。据《薛氏宗谱》载,1535年“青片、白草等寨逆羌劫掠双溪、大鱼”,也是避开平番堡,向东经都坝、贯岭至平武境内活动。平番堡既堵住了羌人的出路,理所当然成为攻击的对象。当1545年攻占平番堡以后,便直接顺白草河而下,将活动范围扩大到石泉以东的漩坪、白坭一带。

参与行动的,主要是以白草坝为中心的白草河上游和青片河上游地区的羌寨,即所谓“上下十八寨”。万历年间四川巡抚王廷瞻、巡按余怀忠曾评论道(原文意译):

风村(今青片)、白草等羌素来依仗其剽悍,常常示强逞威。他们盘据在山寨之中,靠近城镇活动,部落人员众多,极难控驭。

▲位于北川西北部高耸入云的大山

对于羌寨兴兵的性质,历来难有统一认识。旧时史志称之为“逆羌”、“逆贼”,将其视为大逆不道的反叛行为;后世受极左思想影响的人又认为羌人与封建统治者作对,因而与农民起义相似,是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是正义的行为。平心而论,白草羌头人虽然自称皇帝,并封有将军、总兵等官职,但并无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目标。他们攻击平番堡、青㭎堡等官军城堡,只不过是因为这些城堡阻碍了他们的行动。当时禹里是北川一带官军的指挥中心,又是地方政府的驻地,驻军仅200余人,却不曾成为他们想要长期占领的目标,仅仅是“劫石泉”而已,而羊角、白坭、大方等处,同样是羌族,却成了他们“攻劫”的目标。再则,他们多在冬春季节聚集行动,夏季河水泛涨之时则退回寨子,从来没有占领地盘建立根据地的意图。由此看来,他们并无将封建统治者取而代之的志向。如果说这是羌寨头人利用封建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造成的民族矛盾,煽动操纵羌民劫掠财富,恐怕更切合实际。这些行为既给受到“攻劫”的羌汉人民造成灾难,同时因受到官军的大规模征讨,也给参与“攻劫”的羌寨百姓造成更大的灾难,所以这种行为并不代表当事羌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位于北川西北部的连绵群山

“白草番乱”发生后,四川地方官员接连上奏章向朝廷告急,世宗皇帝得知情况后,龙颜大怒:太过分了,猛虎在街市横行,毒蛇在大道伤人,这还能够容忍吗?随即命四川巡抚张时彻亲率大军征讨,由袁凤鸣作助手,原松潘总兵何卿具体指挥。一场大规模征剿白草羌的军事行动就此拉开序幕。

▲位于开坪乡大鱼口上方300米处的古城堡一角。1532年四川巡抚宋沧在今大鱼口修建平番堡,此处成为驻防官军扎营的地方。1547年松潘总兵再次征伐白草羌,出兵前在此修建城堡,即永平堡下城,俗称小城子,作为进军小坝方向的前哨阵地。官军大胜之后,顺山势而上继续修建了永平堡中城和上城,形成完善的防御工事。永平堡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负责平定“白草番乱”的总指挥叫何卿,字尽臣,成都人。自幼习武,明朝正德年间,继承世袭职务担任指挥佥事,驻守北川坝底堡。此时,白草羌极为活跃,后人有诗形容其频繁兴兵滋事的情形,说他们“今日攻坚城,明日烧官廨”;驻防官军对他们无可奈何:“贼骑未连营,官军忽瓦解。”——羌人的队伍还未摆开阵势,官军就已经土崩瓦解了。坝底堡控制着茂州、青片通往石泉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何卿驻守坝底之前数十年,四川巡抚张瓒就在此筑有城堡来防御羌人。正因为坝底堡阻遏了羌人的活动,所以时常成为羌人攻击的重点目标。何卿驻守期间,多次与攻击城堡的羌人交锋。驻防官军仅数百人,面对数千羌人的围攻,何卿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守住了城堡。

▲2008年特大地震后的坝底盆地(赵柏成摄于2009年)。照片上方是坝底场镇,也就是1478年四川巡抚张瓒修建军事城堡坝底堡的地方;下方是水田村,1547年松潘总兵何卿在此修建“坝底边城”,城周410丈。民国时期,坝底堡的城墙还保存完好。近几十年来,为了城镇建设的需要,已将其完全拆除。

何卿骁勇善战的军事才能受到赏识,不久便擢升为筠连县守备。明代佥事刘德成有诗云:“一自筠连移守去,又烧罐子与徐坪。”“罐子”即罐子堡,在今陈家坝,“徐坪”即徐坪堡,在今桂溪乡徐坪垭。刘德成说何卿调离坝底堡,羌人便又兴兵“攻劫”,从反面肯定了何卿的守御之功。

在任筠连守备期间,何卿跟随巡抚盛应期平定谢文礼、谢文义叛乱有功,于1521年擢升为都指挥佥事,以左参将之职协守松潘。《明史》在记述他此期的活动时称之为“坝底参将”,可见他虽然“协守松潘”,实际仍驻守在坝底堡。北川一带时属松潘小东路,经由北川的粮道直接关系到松潘的安危,驻守坝底也正符合“协守松潘”的意思。其后,又因多次参加征伐云南芒部等处少数民族有功,于1526年升任副总兵,镇守松潘。

▲坝底新貌 (李林峰 拍摄)。明朝正德年间(1505-1521),何卿开始从军即驻防坝底堡;1521年因军功擢升为都指挥佥事,以左参将之职协守松潘,仍驻守在坝底堡。

此后,何卿再次参加平定云南芒部地区的骚乱,并平定了松、茂地区黑虎等寨的动乱,论功升任都督佥事。这时,威州(今汶川)、茂州等地十几个羌寨连兵劫夺官军粮饷,还攻击茂州及长宁等处官军城堡,索要抚赏。何卿用计击败羌人,继而分剿浅沟、浑水十寨,诸羌被迫交出“首恶”由官军处置,并且发誓不再反叛。何卿与羌人刻木为约,各守其土,使松潘粮道得以恢复。何卿因有功再升为都督同知,仍镇守松潘。“都督同知”相当于从二品,是何卿一生中最高的官位了。

1544年,因塞外军情紧急,世宗(嘉靖)皇帝诏令何卿北上进京。何卿推病不去,世宗大怒,将其降职为都督指挥使,并令即刻回到兵部听命,不久奉命驻防卢沟桥。

何卿北上之后,白草羌大规模兴兵“攻劫”,其活动范围包括整个关内陆区和关外都坝河流域,以及今平武县西南部,且持续时间前后长达数年之久,史称“白草番乱”。各城堡驻防官军虽作抵抗,如驻守今禹里西北面青㭎堡的曹恩即英勇抵抗,直至以身殉职,挫败了羌人的锐气,但最终也未能阻止骚乱。松潘副总兵高冈凤因守御无方,被弹劾免职。四川巡抚王大用、张时彻等接连向朝廷上奏章,请求调派何卿回川收拾局面。张时彻在《乞还总兵何卿疏》中称(原文意译):

原任松潘总兵何卿智勇双全,是天然的良将,夷狄像对待神明一样敬畏他,而边民像对父母一样爱戴他,确实是整个蜀地安全的依靠;西北地区可以没有何卿,而全蜀非得有何卿不可。请求陛下考虑到边远地区之百姓,批准让何卿官还原职,星驰赶回四川来统领兵将。

此时,兵部尚书路迎也极力举荐,世宗皇帝于是命令何卿与巡抚张时彻同率官军平定“白草番乱”。

▲坝底铁索桥

前任守将无能,致使官军陷入窘境,何卿素有威望,当其奉旨返任后,驻守松潘的将士们全都精神振奋。何卿曾驻守坝底数年,后又镇守松潘达17年之久,对北川及周邻地区的山川形势了如指掌,且有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又有足够的兵员和军费保证,要击败白草羌是不成问题的。但他仍谨慎小心,作了数月的精心准备,才于1546年12月底发起攻击,在今小坝以北走马岭大败羌人,彻底控制了白草河上游地区。

何卿在“平白草番乱”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政治头脑和军事才能。他反对夏秋时节发兵攻打羌寨,不仅考虑到此期洪水泛涨,对进兵不利,还考虑到当年四川各州县遭遇灾荒,粮食歉收,枯禾遍野,百姓死亡相继,不仅筹集军粮困难,强迫百姓运送粮草也容易激起民变,因而选定秋收后筹集粮草,冬季再进兵。在动用兵员上,他主张淘汰冗兵,将原计划动用汉军、土军三万减少二万有余,仅选骁勇精壮一可以当十百者九千名,在原地操练待命,等到进兵之前再集结,这样可节省大量粮饷,减轻人民负担。正式进兵后,他亲率中路军担任主攻。兵临走马岭时,遇到羌人的顽强抵抗,数日后,见天阴大雾,他当机主断,挑选敢死队攀悬崖先登上走马岭,后续部队顺着从山头放下的绳子攀援而上,一举夺占走马岭。在随后的山头争夺战中,何卿亲自击鼓助威,“摧坚陷阵面当箭”,其骁勇不减当年。在征战结束作善后处理时,只将李保、黑煞、白石儿等为首者处斩,未滥杀无辜,让羌人自守其土,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些都表现出一个高级将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成熟。

▲位于永平堡中城的阶梯。永平堡建成后,何卿仍镇守松潘。据当地人说,24级台阶的上端是指挥使驻地,也是松潘总兵的巡行驻地,俗称“松潘正堂衙门”。

“平白草番乱”是何卿一生中指挥最为成功的战例,《明史》、四川巡抚张时彻的《平白草番记》,以及《龙安府志》《石泉县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何卿因“平白草番乱”有功,恢复了都督同知的职衔,仍镇守松潘。1553年,因病辞官回归故里。次年,沿海一带遭受倭寇侵扰,何卿奉诏率领家丁赶赴苏松军门抵御;再次年,以副总兵职衔负责浙江及苏松一带的海防。虽然号称“蜀中名将”,但因不熟悉海况,且年事已高,加之手下兵将不擅长海战,最终不能有所作为,遂被巡按御史周如斗弹劾而免职,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

何卿一生主要从事对少数民族的征伐、弹压,当其镇守松潘重镇时,松潘“号称得人”,其“功在川西者巨”。何卿与北川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戎马生涯始于北川,最后一次成功地施展军事才能也在北川。他所策划、指挥的走马岭之战结束了北川民族地区长期失控的状态,实现了官军及地方政府对青片、白草、都坝三河流域的有效控制,成为北川羌族逐渐汉化的重要转折点。

▲1547年何卿所建的永平堡中城城墙,图中右上方为小园沟,从小园翻越马头山有道路通往小坝,古代是白草河上游到开坪的重要通道。永平堡下城、中城、上城三座城堡依山取势,自下而上,牢牢控制着小坝经开坪外出的道路。

何卿在世之时,石泉县城及永平堡、坝底堡就建有“何公生祠”,地方军政官员们为其塑像勒石,敬若神明。今开坪乡永安村永平堡遗址侧尚有题为“何公生祠记”的石碑一座,记述修建“何公生祠”的来由,坝底堡的“何公祠”直到民国时期还保存完好。

▲位于永平堡中城后方的“何公生祠碑”(刘伟拍 摄),碑文记载了1547年何卿“驱数万之兵深入羌地”,最终平定动乱的功绩。石碑旁边的“何公生祠”被后人改为建宗教庙宇,现已毁废。

南宋时期,石泉知军魏禧因为政绩卓著,后人在禹里酉山旁边修建了魏侯祠来纪念他,但给在世的人修建“生祠”却极其少见,历代供职北川的官员中受此殊荣者,何卿算是第一人。何卿得以名垂青史是以成千上万生灵涂炭为代价的,但也应看到,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封建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造成的,何卿作为那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官员,能够立足于保境安民,忠于职守,平时体恤民情,战时不滥杀无辜,这还是难能可贵的,

▲1932年出版的《北川县志》“坝底堡场街道平面图”。图中的“何公祠”,就是1547年为纪念何卿而建的“何公生祠”。

北川县政协文史委

责任编辑:赵兴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