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无法简单用一个标签来概括。 首先,是乱,非常乱。社会乱,君臣乱,国家乱,乱得让人无法理解; 因为乱,必然没有王法,没有规则,没有道德; 没有了王法,必然国土四分五裂,山川崩塌,江河泛滥; 没有了道德,礼仪作贱,忠孝难全,骄奢浮于世,污淫现庙堂; 没有了规矩,必然强权当道,忠奸不分,黑白颠倒; 因为强权当道,必然人人自危,百姓遭殃,人民痛苦; 四处天灾,变态人祸,朝廷无能,官员失德; 我每每读到这段混乱历史,都难免被那个时代的悲剧深深刺痛,无以言喻。而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辛德勒名单”里那段凄迷悲凉,十分忧伤的音乐。 哈佛中国史把这段历史叫做“分裂的帝国”;其实,从国家政治层面讲,说是中国历史继秦汉以来最黑暗的年代,也不会太夸张。 这里,先说说“永嘉之乱“。 ![]() (网络图片) 现代人,对蒙古灭宋和满清灭明,感受深刻。视靖康耻和土木之变为中原汉人王朝的奇耻大辱。其实,在1700年前,西晋开国50年后,汉人的正统王朝,就被匈奴人灭了两次,当时怀帝司马炽和愍帝司马邺受到匈奴人的羞辱折磨,可能是宋徽宗和钦宗无法体会到的。 有人会问,匈奴不是在西汉时期,被我们的汉武大帝,被卫青霍去病打跑了?不是在东汉时期,被窦宪大军彻底赶到欧洲,然后专门去摧残罗马帝国了吗? 是的,前119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大将军卫青率军深入漠北寻找歼匈奴,漠北之战消灭了左贤王部主力约七万余人,然后追击匈奴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封狼居胥,获得不朽功名。 是的,89年,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与执金吾耿秉率大军出塞,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刻石记功。北匈奴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先后归降,余者远循西域,再无缠绕。而燕然勒石已经成为中华将士保卫国家,立功边疆的最大愿景。 要回答为什么匈奴能够毁灭强大统一的西晋,还得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周边环境和朝廷政策。 ![]() 这是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居栖分布图,说明在当时北方,胡汉混居严重,许多地方离关中和洛阳这些要塞城镇的距离都是一两天行军可达。 摧毁司马西晋政权的匈奴,其实是东汉时期内迁河套,投降汉庭的南匈奴。经过不断和亲同化,到了三国曹魏时期,南匈奴被曹操分成了五部,分别安置到了山西,陕西等地黄河两岸。估计曹操当时的考虑是分化融合,来逐渐消除匈奴人的异心妄动。 然而,到了西晋时期,大量的匈奴人,羌人,和氐人在并州,幽州,雍州,秦州,凉州一带,与汉人居栖地进一步混杂,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当时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部分边疆主管,过于强硬打压异族,不断激发民族冲突,甚至引发了一些叛乱。 比如,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就是因为当时河西、陇西地区连年大旱,当地民众受害不堪,近数十万人发生断粮。特别是秦州灾区胡汉混杂严重,而当地又是以河西鲜卑人数最为众多。因害怕闹出事端,司马炎就派遣悍将,秦州刺史胡烈前往镇守。胡烈到任后,采取高压手段处理问题。结果,失羌戎之和,加剧了灾区难民的痛苦,这是人祸了。 于是,秃发树机能于泰始六年(270年)趁机起兵反抗。胡烈率军征讨,兵败身死。树机能军队士气大振,率部一举攻下高平。 司马炎又命尚书石鉴行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率大军西征。名将东羌校尉杜预反对盲目出兵,反对无效,被石鉴诬陷,免职押解回京。杜预后来是伐吴的关键人物,和张华一起,让武帝最后下决心打过长江,去解放被孙皓蹂躏的吴国。 秃发树机能联合了氐、羌、匈奴等部落,组成了反晋同盟军。各族联军中,尤以北地郡(陕西耀县)的匈奴人最为强悍,号称“北地胡”。西北地区的各族相互策应,并肩战斗,使西晋王朝丧城失地,形势非常危机。 泰始七年(271年),秃发树机能联合北地胡先后击杀两任凉州刺史牵弘和苏愉。 咸宁三年(277年),局势更加恶化,三国演义后期名将文鸯临危受命,三月,率凉、秦、雍州三州之军大破秃发树机能,诸胡二十万口来降,经此一役,河西鲜卑实力大损。 但仅过一年,秃发树机能死灰复燃,又在武威大破晋军,杨欣成了第三个战死的凉州刺史、也是第四个被鲜卑阵斩的封疆大吏。 从此,秃发树机能纵横西北,威震天下。 咸宁五年(279年),秃发树机能乘胜攻下凉州, 司马炎非常后悔,临朝哀叹说:“谁能为我讨伐这个叛胡?”,西晋名将,当时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级武官,马隆, 主动请命前往,亲自征召三千五百勇士西征。当时,匈奴刘渊也自请而往,孔恂、杨珧坚决反对,认为刘渊的祸患远大于秃发树机能。刘渊知道后,忿忿不平。 一代名将马隆,善于使用各种兵器和排兵布阵,其《八阵总述》,是著名的兵书。于是,勇谋加持的马隆与树机能大战,终于杀败了秃发树机能 ,凉州平定。 有人认为,秃发树机能的叛乱,是摧毁西晋王朝的导火线,不为过矣。 此后十年,马隆镇守凉州,采取相对亲和的政策,期间没有发生大事。290年,西平太守马隆,最终逝于任上。 291年,朝廷发生八王之乱,边疆又陷入混乱,适逢西北遭遇天灾,汉人地方政权失策,是为人祸。内迁少数民族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下,纷纷起兵造反,斩杀官兵,谋求自立。 元康四年(294年)五月,匈奴人郝散起兵反叛西晋,攻打上党。元康六年(296年)夏,郝散的弟弟郝度元联合冯翊、北地地区的马兰羌人、卢水胡人一起反叛西晋,杀死北地太守张损,打败冯翊太守。 随后,秦州和雍州地区的氐人、羌人纷起起兵响应,拥立氐人齐万年为帝,包围泾阳县(今甘肃平凉西北),并威慑关中。这是齐万年叛乱。 十一月,朝廷下诏任命周处为建威将军,前去讨伐齐万年。因为遭征西大将军梁王司马彤陷害,被齐万年打败,周处战死。周处是著名的除三害故事中的主角,以后有机会再专门讲。 ![]() (网络图片) 元康八年(298年),中书监张华推荐左积弩将军孟观统领宿卫兵,与关中士卒讨伐齐万年。孟观亲临战阵,于元康九年,299年,在中亭(今陕西武功西)打败齐万年军,抓获并杀死齐万年。 齐万年的叛乱自起兵到失败共四年(296年―299年),西晋名臣江统鉴于齐万年的起兵,深感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乱华,宜杜绝其萌芽,乃作《徙戎论》。 也就是说,朝廷中,已经有聪明人感觉到周边的胡人,可能会对中原王朝统治带来极大的威胁,希望国家能够安排这些异族胡人,回到他们祖祖辈辈生长居住的地方,胡汉分离,永绝后患。 江统在《徙戎论》中提出一些观点和解决措施,”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称戎狄是“人面兽心”,建议摒除胡人。 然而,朝廷忙于内乱,而且当时多年战乱,许多土地荒废,国家农业短缺,还需要大量劳动力去开荒种地。另外,对于胡人潜在危险,许多人都不以为然,特别是当权者,晋惠帝和皇后贾南风。 八王之乱,把整个国家机构,军队,和地方政府都瘫痪了。已经高度汉化的并州北部五部匈奴人,听从他们领袖刘渊的号召,于304年,率先造反了。 刘渊叛乱,打着恢复汉室旗号,一方面是当时的匈奴人,因为东汉和亲,纷纷改为皇姓刘,刘渊起义时候,就自称是刘禅的儿子!另外,更关键是,这样能够披上正统名义,古时候,造反是需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皇帝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做的。如三国时候,刘备就是以恢复汉室为口号,让天下人支持他。这个非常重要,否则,没有多少人会陪你玩命的。 后来,刘渊的“汉”大军发展太猛太快,特别是又吸收了羯族人石勒加盟。石勒是五胡乱华中一个出身低微不识字,但能力非常强的帝王级人物,军事才能和国家治理才能都堪称优秀,有他的加入,匈奴军团如虎添翼。 面对石勒和刘渊儿子刘聪的锋锐冲击,忙于八王之乱内斗的西晋王室,完全无力以对,很快就摧枯拉朽般的溃败。 311年,即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刘聪遣石勒、刘曜等率军在中原各地攻城略池,逐步摧毁晋王朝。西晋的野战军不是被歼灭,就是吓得龟缩,或者闭垒自保,以图割据。 洛阳城处于包围中,弹尽粮缺,孤立无援。晋怀帝发檄文征召全国军队来救援,几乎是哭着对使者说:“替我告诉各征、镇,现在还可以援救,迟了就来不及了!”, 此时此刻,这是什么心情?面对腐朽透顶,几近瘫痪政府的绝望呼声,各地藩王将领,作壁上观,终究没有一支军队赶来救护。没有救了。 洛阳城多数人开始想迁都逃难了。八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东海王司马越,不顾朝廷安危,打着与石勒决战的幌子,率领西晋最后仅有的四万精兵,逃离了都城,仅留下少许力量保护司马越的家室,同时把大部分的王公大臣也带走了,几乎搬空了洛阳朝廷。十万兵民人马,往项城方向缓慢进行。 而洛阳城内,饥饿日益严重,百姓流离失所,都城内外,死人交相杂横。而宫廷缺少守卫,盗贼成群,公然抢劫,各官府都挖掘壕堑自卫。凄惨穷途模样。 逃跑的司马越也没有好到哪里,气愤不已的晋怀帝发密诏给兖州刺史苟晞,让他讨伐司马越。司马越察觉后,气愤忧惧而亡。太尉王衍继续带领士气低落的大军,护送司马越的灵柩回封地。 石勒闻讯,亲率轻装骑兵快速追击,在苦县宁平城包围了晋军,放箭射之。晋军将士争恐逃命,自相践踏,王公以下及士卒死者十万余人,堆积如山。 太尉王衍和大批王爷也都被擒获。王衍是当时的清玄领袖,石勒就与他们交谈往事,王衍侃侃陈述了西晋败亡的原因,推脱责任不在自己,说自己打年轻就不想做官,还劝说石勒称帝。 石勒听后大怒,“你名声传遍天下,身居显要职位,年轻时即被朝廷重用,一直到头生白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朝廷政事呢?破坏天下,正是你的罪过。“。当夜,石勒派人推倒墙壁把这些人压死了,算是为他们保留了最后一点体面。 宁平城之战,晋军主力基本上被歼灭。消息传回洛阳,全城惊恐无声,百官相继逃亡。晋怀帝也准备离开这个恐怖之地,却找不到一名卫士随行,刚出宫城,来到铜驼街,就遇到一群劫匪,吓得半死,然后就退回宫城了。 到六月,石勒和刘曜的联军攻陷洛阳,纵兵烧掠杀戮,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王公百姓三万余人被冤杀。 自东汉末年董卓焚毁洛阳之后,历经曹魏,西晋几代精心修复的洛阳都城,不到百年,再遭摧残,一代名都,化为灰烬。 晋怀帝被送往平阳, 刘聪问:“你家骨肉相残,怎么那么厉害?”,答曰:“这大概不是我们这些人能够掌控的,是上天的安排吧。大汉应天受命,所以才为陛下互相驱除。况且我家如能奉行武皇大业,各家和睦,陛下怎么能得到天下!”。唏嘘。 建兴元年,313年,刘聪在朝廷的宴会上,让怀帝以仆人衣着给客人斟酒,时有晋朝旧臣在场,不忍号哭,令刘聪反感。不久后,刘聪毒杀晋怀帝,享年三十岁。 晋怀帝被刘聪杀死后,逃亡关中的大臣,又拥立司马炎之孙,司马邺于长安即位。在关中的一些望族和前凉的有限支持下,西晋又勉强续命了几年。 但是,到处兵荒马乱,关中农业生产没有能够恢复,而朝廷内部又陷入不断的内斗。 后来,刘曜兵围长安,城内外断绝联系, 而城内严重饥荒,史称”斗米,金二两“,还出现人吃人的情况,城中一大半人饿死。 最后,太仓中仅剩酿酒的曲饼十块,尚书左仆射麴允将曲饼砸碎熬粥给晋愍帝喝。曲饼也吃光了,愍帝哭说,“如今穷困危急,又无外援,为社稷而死是我的本分,但想到无辜将士百姓遭受的磨难,我应趁城未陷落而行全身之计,或许可以使百姓免受屠戮之苦。”。这也许是司马皇族最后呈现的人性善良了,可惜晚了一点。 史书这样记载:愍帝向刘曜送去降书,然后自己乘坐羊车,脱去上衣,口衔玉璧,侍从抬着棺材,出城投降。非常凄惨的景象。 这是建兴四年(316年)的事情。317年底,晋愍帝还是被刘聪虐杀,西晋在史书上从此彻底灭亡。从265年司马炎篡位开始,不过五十多年。一个强大帝国瞬间轰然倒塌。 318年,刘渊的从子刘曜即位,认为现在已经不需要“汉“来包装了,就大大方方的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为了和石勒的”后赵”好区分。 刘渊的匈奴前赵,和石勒的羯族后赵,以及当时西凉汉人张轨的前凉,巴氐人李雄在益州建立的成汉,共同拉开了五胡乱华轰轰烈烈的反叛序幕,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悲痛的民族之间血肉冲突,给中原北方大地,带来了有史以来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破坏和摧残,最终也导致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这是后话了。 ![]() 而刘渊匈奴消灭西晋王朝的灾难,就是历史上的永嘉丧乱。 “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 此亦为异族首次成功入主中原,俘掳皇帝大臣,残酷杀戮大量百姓。其影响之深,则远胜靖康耻和土木之变。特别是对中国历史进程和民族融合的影响尤其大。 “永嘉之乱”致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由衣冠南渡的琅玡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为主的北方士族集团帮助下,于317年,建立起新的政权,史称“东晋”。 战乱一直延续,中间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两个阶段,直到589年,隋文帝杨坚再次统一中国,才结束了近三百年的战争分裂状态,这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统一以来,最漫长最痛苦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在这样的极端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难以相信的是,在这个时期,文学艺术却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个性的向前发展,宗教思想活动异常的流行普及,地理大发现带来南方大开发,科技生产力,特别是农业生产有巨大提升,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这些都为接下来的唐宋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方面来看,这段历史也不应该完全否定,只能够说,历史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面孔。 不管怎么,中原正统王朝,第一次被异族摧毁亡国,当拜永嘉之乱匈奴人所赐。比较讽刺的是,这个匈奴王朝,自称姓刘,匡扶汉室,不知道刘备知道后,会怎么想? 《晋书》中,房玄龄写到,五胡乱华 “抑元海为之祸首云”,元海为刘渊字。 然而,这段历史,这段惨痛和屈辱,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大家选择性的遗忘了。 ![]() ( 网络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