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百题》(20) 易律夫辑

 易律夫 2022-06-29 发布于湖南

 

      古《易经》是人类与自然界天象斗争的产物,是对自然界现象与规律的理论总结。今古文化学者张祥平先生利用电脑程序数字遥感技术对《易经》经文进行了研究,认为是古代的计事日记,是与古《易经》为上古“晷日”“历岁”的产物的观点一致的。但古《易经》还是古文字的奠基者,应该说,由《易经》而衍申的各种学说(包括卜筮),其祖是源于《易经》的文字意义的。其64卦的卦画就是64个表意字,起点是伏羲氏八卦即八字(现在还存在算八字之说),是象形字的归纳总结。而64卦名更是64个汉字,当然是有比较复杂含义的汉字。由此推之,386爻(加二用爻)不仅是西周一年的日记(张祥平认为),还是386个汉字刍形,且可以循环,以至无穷的。由于仅有阴阳二爻,简便易晓,比26字母的英文还要简要而变化迭起。       《易经》年代是莫可知的,尤其是“易”字说。伏羲氏八卦,是关于古《易经》方面的,但显然不是《易经》之源;东皇太一,因其“太一”可能与《易传》“太极”有关,但它是神话,更难稽核。战国儒家阴阳家《易传·系辞》说:“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知《易经》虽然年代莫考,但自有其源头活水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易为日月,象阴阳也”,是与自然界天象有关的,至少可追溯到中国的原始禅让制时期。故《易经》作为古文字,显然早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即古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只是至今还没有考古证据。而亦由此可知,《易经》是一部特别的《字典》。其《易传》即是对此64字的天地人合一理论的解释,是《易经》语言文字体系的构建,就象现在的《辞海》《辞源》《词典》一样。总而言之,(见后图)《易经》以及《易传》表现的文字体系是完整完备的。虽然,《易经》现在表现的是日记记事,且是一部政典箴言,比作为会议记录的政典《尚书》(似古中山国之君尚所为即最后结集)古老,作用甚大,但作为文字之祖(已是科学之祖)的意义也是很大的。

      汉字,目前的普遍看法是以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为源头并使用至今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汉字从商朝开始使用,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并演变至今。汉字是“形、音、义”的完美结合体,特征明显。这种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极为独特的魅力。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有着 5000年历史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都已经在历史中消亡,唯独由甲骨文起源的中国汉字久盛不衰、传承至今,还不断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源远流长、青春永驻,历经数千年沧桑后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汉字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能延续至今的古文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汉字与我国最为博大精深的易经文化非常紧密融合在一起了!汉字尽管历尽沧桑仍魅力无限、生命力强大,这与我国的文化根源——“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是密切相关的。 

    《易经》者,阴阳也。阴阳是事物性质的根本体现。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抽象事物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创立出一种本源论(本体论)的哲学范畴。认为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用“阴阳”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如日月之分:日为阳,代表白天、热性、温暖、光明、壮大等;月为阴,也代表着黑夜、阴暗、冷寂、柔小等。这是阴阳的根本性质表现。人们就根据事物的以上特性来区分其阴阳属性,从日月天体、地理、自然等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总结出阴阳规律理论。所以,易经阴阳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事物中,成为每一事物生长消息、循环发展的根本规律。如《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以及《易传》所言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正因为阴阳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根本性质,所以,阴阳的范畴被普遍、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一切事物中,如政治、经济、军事、中医、音乐中。而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根本载体——汉字也不例外,也深深地融浸了易经阴阳理论的要素和学说。主要体现在汉字的起源、构造以及汉字的书写方法三个方面,都与易经密切相关;汉字的书法无处不体现出易经阴阳的理念和应用。 汉字的起源、创造来源于易经 。汉字的创造,来自于古人对于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可谓是“观物取象,象以尽意”。据历史记载,汉字起源于易经,与易经原理、阴阳法则相通相应,奥妙无穷。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的《序》中关于汉字的生成有这样一段陈述: 

     “古者庖牺氏知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由此《序》可知,汉字的起源归结于三个方面,一是庖牺氏观象成易;二是神农氏结绳记事;三是黄帝之史仓颉观象而造书契。

     汉代的文字学家许慎也说:仓颉是“依类象形”而创造文字的。“类”,是指自然万物。仓颉依照自然万物的形象创制了文字。唐代的书法理论家张怀也说:仓颉 “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奎星”,就是二十八星宿之一。而且从考古发现上看,上古文字大多是用于卜筮,文字的原始功用中,其中一个重要应用或许就是人类与上苍对话沟通的工具。最早的甲骨、竹简上的文字记录都可证明上述推断。 

      由此可见,《易经》与中国古文字成形关系非常密切。是汉字起源、创造的重要源头之一。 汉字的方块字构造与易经阴阳八卦上的先天契合。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从汉字的起源可知,不仅汉字在构造之初已经先天融入了易经理论思维和阴阳法则。而且汉字的方块字构造与易经阴阳八卦易理存在着先天上的高度契合。汉字是方块字,每个方块可自成方圆,上下左右、四隅八角具备,先天就与易经八卦、太极两仪、天地四方相通。 

      汉字的书写方法——即书法无处不体现出易经阴阳的理念和应用 

      汉字正是中国书法艺术形式的基本载体。由于汉字的书写形式与易经渊源颇深,汉字书法艺术无一不浸染了易经、阴阳和五行变化之说,所以,古代书法家很早就提出了汉字书法中的阴阳理论。书法阴阳论是汉字与易经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点: 

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在其著作书法《九势》中论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又云;“画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 

       刘熙载在《书概》的开篇就运用了《周易》的哲学思想来说明书法的本质。言道:“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这说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文字起源于象形,所以书法具有易象相通的象征性。 所以,古人早已看出汉字的易理本质。观天地之象,察阴阳之变,不断探索和创造书法审美的范例。古人也早已发现在书法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着阴阳(矛盾)的辩证关系的。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顺逆、刚柔、疏密、巧拙等。再细分之,又可将个人书写的形态、字迹、风格、笔气等再细分为阴阳和五行。这些都是从整体上、大观上、概念上提出的汉字书写与易经关系的宏观理论。 

       这说明书法作品从整体的艺术风貌上即可显现出阴阳的基调。由此可见汉字是与易经原理、阴阳法则相通相应。故其传承悠久而历时常青,妙蕴深厚而奥义无穷。此外,汉字与易经密切相关还表现在五行上。在汉字的书写中,古人也将汉字复杂多样的笔画归类为五行,总结出五行与笔画的对应关系。简单地说,是立木、卧土、勾金、点火、曲水。即立笔为木;点笔为火;卧笔为土;勾笔为金;曲笔为水。 

       再有,在琴棋书画四大艺术中,琴以无形无相排名第一,棋以太极两仪取象排名第二,书法则以三才八卦成形排列第三,绘画是以包含万物而排列第四。由此也可见书法与易理、阴阳存在着的本质联系。 

       综上所述,正因为汉字在起源、构造和书写方面全方位地融入了易经的阴阳理论和表现形式,所以汉字才能如日月之恒新、天地之常循,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汉字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和瑰宝,将永远传承下去。 

      而今,随着对汉字与易经阴阳关系的不断深入研究,在承接古人书法阴阳论的基础上,严泉生、熊贤晶二位易经学者根据“字字一太极”、“笔笔有太极”的理论,对汉字与易经阴阳关系进行了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深入到每一个字、每一笔画,以阳刚阴柔这一阴阳至理为书写指导原则的一种全新书法理论。这就是现代最有特色的书法理论——《汉字易经体书法》的发明与应用。相对于古人提出的宏观书法阴阳论而言,《汉字易经体书法》是更为具体的、详细微观上的书法阴阳论的研究成果,从中探究了汉字书写中阴阳动静的变化原理,探寻出书法中阴阳变化、表现的规律。 

     《汉字易经体书法》的创建是主要从字的结构、笔画以及横笔笔压这三大方面去体现阳刚阴柔和阴阳顺行的规律。通过《汉字易经体书法》的进一步研究探讨,可更为精确、生动地发掘出汉字书法中“阴阳二气”运转流动的规律。 

      古人云:“根本者,阴阳也。”通过汉字与易经关系的深入研究,进而运用阴阳的刚柔至理和动静变化作为书写的方法,可以更为精妙地体现出书法中阴阳互动、生生不息、阴阳和谐的自然之美,使书法艺术奥妙无穷、审美无尽。达到字字珠玑、笔笔风雅的至美境界。可谓是“一字之善,千古流传”。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

    “古者包牺氏知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此说把汉字的起源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包牺氏观象成易;二是神农结绳记事;三是黄帝之史仓颉观象而造书契。

      我国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源自八卦。《周易·系辞下》曰: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上古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锲刻,百官藉以治理政事,万民藉以稽查国事,这大概取象于《夬卦》。上古的结绳,开始用自然界的藤蔓,然后用动物的皮割成条,最后才是用草或其他植物,比如麻进行纺绳搓绳。夬,就是决断的意思。孔子所说的“结绳以治”,意思是“用结绳的方法进行治理,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

      最早的结绳记事,用阳(—)表示单数,用阴(- -)表示双数,到逐渐将几个阴阳符号合在一起表示更多的数目,从而又表示各种复杂的事物。八卦就是自然物的象征体,如乾,是天的符号;坤,是地的符号;兑,是泽的符号;离,是火的符号;震,是雷的符号;坎,是水的符号;巽,是风的符号;艮,是山的符号。这是八卦的物象,也是最早的表示这八种事物的文字,是古代先民生产生活和记事、记物、记数和认知的方法,也可认为这八种事物是最原始的文字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又用刀子在木板或竹片上刻以符号,使用这种契刻、画图的方法辅助记忆。

     从战国时期开始,广泛流传“仓颉造字”的说法。传说仓颉最先受到老猎人用野兽踩在泥土中的足印来辨认野兽的启示。仓颉费尽苦心,对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进行象形刻画。黄帝对这种方法非常赞赏,让仓颉大力传授这种方法,久而久之,这些符号就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字,与易学有何联系呢?据学者考证,汉字的笔画都是以阳(—)、阴(- -)为基本笔画,就是说汉字是在这些基本线条的基础上变化、变易而逐步形成的。

      甲骨文是中国一种古代文字,最早发现于我们安阳殷墟,源于殷商晚期。著名甲骨文专家胡厚宣说:

      所谓甲骨文,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

一般认为殷商占卜之书是《归藏易》,是用阴(--)、阳(—)符号来表示卦形图的。上古文字大多用于卜筮,最早的甲骨、竹简上的文字可以说明。

“一”在《易经》里是“阳”,在汉字里是单字“一”,表示是一个数,是正数,也是基本数(除数学科学上的负数、虚数外)。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从“一”开始。

  《说文解字》第一篇:“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没有“一”也就没有万物。

  《尚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专一执守,才能不失中道。

  《孙子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无二用,二用则乱,一心一意,自有妙用。

   而甘肃天水市的伏羲庙,现在还可以看到有幅“一画开天”的巨幅画像,普天之下,只有伏羲出生地的天水伏羲庙,才有这张画。

   没有“一”,那有一切!以现代科学家的大爆炸理论,那个“奇点”就是“一”,没有那个“奇点爆炸”就没有世界。

   生命,也是由“一”开始,“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原生动物”,它是一切生命的开始。

    汉字,当然也是由“一”开始,可谓“一画开字”,汉字不仅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而且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因她源于八卦,故具有八卦之象的全息功能。若从仓颉造字的黄帝时代算起,有五千年历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谦虚;若从伏羲画八卦时开始算起,则有七千年的历史,而伏羲还并不是我们最老的老祖宗,以前还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这只有在伏羲故里深山老林的老人们才津津乐道此事。

                     《易经》64卦图览(略)

       

      (公元2017416日农历丁酉年季春易律夫辑自百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