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志摩死后林徽因写下首情诗,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美得令人心醉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7-09

晚唐诗坛出了个李商隐,写得一手好情诗,世称“情诗圣手”。李商隐诗写得牛,取名也很有个性,他将十几首情诗统一命名为《无题》,自此“无题”就被宋、元、明、清不少人使用。

到了近现代用“无题”来写古体诗,最厉害的要属鲁迅先生,鲁迅曾写过数首无题诗,其中“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更是流传多年的金句。先生之所以写用这个题目,当是心中的家国情怀太深,不知该用什么诗名。

而近现代用“无题”来写现代诗的人也不少,最厉害的笔者认为是才女林徽因。林徽因的诗风一向清新中不失隽永,其经典作品《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深夜里听到乐声》等,都是现代诗中的翘楚。

而本期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无题》,也是林徽因的经典作品之一,之所以会用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徐志摩死后,她回忆起从前的点滴写下的。往事已逝,斯人也不在了,对于林徽因来说种种苦楚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用“无题”来命名这首诗或许再合适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首诗:

这首诗发表于1936年,这时徐志摩已逝世5年。大家别小看这首情诗,其诗风在当时是很时髦的。全诗共14行,押韵用的是莎士比亚式14行诗的写法,起承转合都有着浓浓的英伦诗的风格。但在意境上,它的朦胧,又有着李商隐无题诗的绝美。所以这首水平很高的情诗,算得上是莎士比亚和李商隐“附体”,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这也是其能惊艳文坛84年的原因。

在这首诗里,林徽因一共提出了3个问题,三个问题都没有回答,这种留白是李商隐情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后人之所以认为这首诗是林徽因忆起与徐志摩的点滴而写,是因为诗中的几个意象与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几乎是一样的。

第一节里诗人通过春风、山、小河流,引出了第一个意象:静。这条河就是康河,那时候徐志摩常在康桥上静静地站着,这一幕深深地印刻在林徽因的心里。

第二节又是一个“什么时候还能那样”,林徽因引入了第二个意象:希望。两人相识时,林徽因16岁,是23岁的徐志摩将一个她未曾踏足过的诗境带到了她的面前,从那以后林徽因开始学着写诗。“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诗人用一个绝妙的比喻,抒写了那段美好的记忆。最后“一声钟响”一语双关,既是康桥边的钟声,也指诗人心中的乐声。

第三节由回忆回到现实,昨天的静和钟声一静一动,时间和山河形成了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最后的一个意象:水中的一道影。对于林徽因来说,徐志摩显然不只是一般朋友那么简单,他是知己是兄长。用影子来结束全诗,是表示自己将会沿着徐志摩的路继续走下去,就如同他一直在陪伴着自己一样。

通读这首诗,虽然写得缠绵凄美,但却哀而不伤。三个“什么时候还能那样”,反复咏叹,既有莎士比亚式的诗韵,又不失李商隐式传统古诗的朦胧,美得令人心醉。这首诗大家觉得怎么样?欢迎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