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麻鳖甲汤治疗慢性荨麻疹 96例

 仁哥文档 2022-06-29 发布于湖南

升麻鳖甲汤治疗慢性荨麻疹 96例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常贵祥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以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瘙痒性风团,时隐时现,发无定处,突然发生,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主要表现。急性者可在数小时或数日痊愈,慢性者迁延数月或数年,经久不愈。2000-2006年,笔者采用升麻鳖甲汤治疗慢性荨麻疹96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全部为门诊病人,男20例,女76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10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5个月。

2 治疗方法

给予升麻鳖甲汤,药物组成:升麻3g、炙鳖甲10g、地骨皮30g、当归15g、黄芪10g、浮萍15g、蝉蜕15g、地肤子15g、白蒺藜15g、乌梅10g、生龙牡30g。

加减:口渴者,加天花粉15g、麦冬15g;

烘热汗出者,加生地黄15g、五味子15g;

大便干者,加玄参10g;

瘙痒甚者,加蛇蜕10g;

失眠者,加夜交藤30g、珍珠母30g。水煎服,4w为1个疗程。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无瘙痒,无风团出现。

显效:无瘙痒或轻度瘙痒,偶有风团出现,可迅速消退。

有效:瘙痒减轻,风团减少,风团持续时间小于5min。

无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

4 结果

痊愈87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占97.9%。

5 病案举例

患者,男,50岁,2003-04-12就诊。全身散在红斑、风团,伴瘙痒5年,时隐时现,反复发作,夜间为甚,舌淡苔白,脉细。曾在某医院住院1个月,给子地塞米松、赛庚啶等治疗,疗效不佳。诊断: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

治宜养血祛风止痒,处方:

升麻3g、炙鳖甲10g、地骨皮30g、当归15g、黄芪10g、浮萍15g、地肤子15g、蝉蜕15g、白蒺藜15g、乌梅10g、生龙牡30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连服1w风团明显减少,已无瘙痒。继服10d痊愈。

6 讨论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可发于任何人,约20%的人在一生中有患过荨麻疹的病史。荨麻疹主要表现为全身起风团,瘙痒剧烈,1d之内可发作数次,风团一般持续1至数小时而自行消退,一般在数日或数周痊愈,部分患者可有怕冷、怕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则喉头水肿,有气闷窒息感,甚至发生晕厥。

若反复发作,演变成慢性,风团持续时间3~6h或以上才消退,迁延数月或数年。中医称为“瘾疹”、“风蓓蕾”。荨麻疹的发病多由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客予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多见于急性者;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于皮肤与气血相搏发生风团,多见于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日久更耗阴血,血虚血瘀,久病入络,更使病情顽固难愈。升麻鳖甲汤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而固本,升麻、浮萍、蝉蜕、地肤子、白蒺藜疏风散邪止痒,鳖甲育阴潜阳,与蝉蜕相合,搜剔络脉之虚风。诸药合用使气血得充,卫表得固,即除邪风,又安内生之虚风,所以对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

中医研究 2007年9月 第20卷 第9期 

升麻鳖甲汤治疗荨麻疹…彭暾

基本方:升麻、当归、鳖甲各12克,川椒20粒,雄黄(冲服)1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儿童减半。

急性荨麻疹加防风、丹皮、蝉蜕;

慢性荨麻疹加生地、白芍、乌梢蛇。

苏×,女,27岁。1987年8月24日诊。四天前因适逢经期又受暴热后,随即全身出现局限性大小不等的扁平隆起,边缘不整齐,颜色鲜红,中心色白而硬,瘙痒难忍,皮疹常在遇热时随瘙痒而骤然发生,又常迅速消退,反复发作,经服用西药后仍不能控制。诊见:颜面潮红,咽微痛,声音嘶哑(系喉头水肿所致),皮疹抚之灼热,腹部微痛,小便黄。大便溏不爽,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舌暗红苔薄黄,脉浮数。

此系外受热毒,侵及血脉所致。治以升麻鳖甲汤加味:升麻、鳖甲、当归、防风、丹皮各12克,川椒20粒,雄黄(冲服)1克,蝉蜕、甘草各6克。

服药是夜,皮肤瘙痒即减其大半,皮疹未再隆起。2剂后,诸症若失。一年后询知,未再复发。

体会: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祖国医学称为㾦癗、隐疹,但根据其发作时周身出现红斑,形态大小不一,颜色鲜红或淡红,多伴腹痛或可见咽痛声嘶等症,其症状与《金匮》所描述的“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之阳毒为病颇相类似,故借用升麻鳖甲汤于此治疗荨麻疹。方中升麻能升能散,合甘草以清热解毒,鳖甲入阴养血,领邪外出,配当归以和阴散瘀,因其病浅毒邪在表,利在速散,故有辛散强烈之川椒、雄黄,以使毒解邪散而病痊。

升麻鳖甲汤治愈慢性荨麻疹9例…汪小毅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典籍中称为“隐疹”、“风疹块”,病程常迁延数月至数年,且每易复发,治疗较棘手。

近年来,笔者用升麻鳖甲汤先后治疗该病9例,均在短期内获得治愈,现报告如下:病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6~58岁;满程6月~8年;症均起风团、风疹持续不已,常年发作,疹块或白或赤,多于午后及入夜加重,影响睡眠,舌质淡或红润,净无苔,脉多濡细。发病后均经疏风止痒中药及抗组织胺类药物治疗仍反复发作,瘙痒不止。

均予《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升麻10克,当归15克,川椒6克,甘草8克,炙鳖甲30克,雄黄6克)。

血虚者加丹参、熟地;

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挟湿者加苦芩、白鲜皮;

风热偏胜者加僵蚕、蝉衣。

每日1剂,两次煎服,第三煎汁用于外洗患处,忌鱼腥及饮酒。

结果均服药3~10剂后治愈。随访1年,除1例停药后一度有小发,经再次服药后仍告痊愈,均未复发。

典型病例:

陈某某,男,15岁,1979年5月6日初诊。两年来,全身皮肤反复出风疙瘩,时起时消,午后及夜间较剧,近一月来发作,痒甚,经用西药治疗以来,每周仍3~4次发作,且时间较长,颇以为苦,自觉与食物、季节无关。

诊见躯干四肢散在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粉红色风团样扁平丘疹,周围红晕,触之稍硬,部分皮疹融合成大片,可见抓痕血痂,舌苔薄,黄白相兼,舌质偏红,脉濡细,拟养阴和血,疏散风热。

以升麻鳖甲汤加味:升麻10克,当归15克,川椒5克,甘草10克,鳖甲30克,雄黄5克,僵蚕15克,蝉衣12克,服药2剂后,皮肤瘙痒停止,皮疹大部消退,上方加连翘,继服2剂,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体会:医学认为,风与湿、热之邪客于皮毛腠理之间则起风瘙隐疹。若久发营虚,风热相搏,郁结不解,则痒疹此起彼伏,而形成慢性荨麻疹。由于此证是以营虚为本,以瘀热不散,风气不去为标。因此治疗须以养血滋阴为主,清热活血和消散风邪为辅,所以笔者选用了仲景的升麻鳖甲汤。

方中升麻能升能散,去皮肤风热。鳖甲入阴养血,兼能领邪外出。当归养血活血,盖血活风自散也。《本草纲目》谓雄黄可治风痒,与川椒相伍,辛散强烈,可消除稽留不解之风邪。笔者体会,两药相伍,不论内服外用,均有良好的止痒效能。辅以甘草清热解毒,且能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消风止痒之功,故可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使用本方时,川椒,雄黄剂量宜轻,谨防温燥伤阴化热,再则雄黄含有硫化砷,应中病即止,以免蓄积中毒。

笔者所治病例,服用该方最多10剂,追踪观察,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该方内服外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升麻鳖甲汤治疗顽固性荨麻疹30例

四川安岳县中医医院 李长乐

近10年来笔者用经方升麻鳖甲汤治疗30例,多数患者服2~4剂治愈,且疗效独特,很少复发,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中医临床诊疗规范》,共纳入病例30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病 程2~18年,平均9年。

2 治疗方法

基本方:升麻15g,当归10g,蜀椒10g,甘草15g,炙鳖甲12g,雄黄5g。

前六味,头煎加水 500ml,浸泡20min,大火煮沸15min,取汁150ml, 二煎加350ml,煎煮12min,取汁150ml,二煎混合分3次服,每日1剂。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好转:皮疹消退,偶有瘙痒;未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11例患者2剂治愈;8例患者3剂治愈;5例患者4剂治愈;2例患者服3剂后皮疹消退,数周后偶尔有瘙痒,予养血祛风之剂服后即痊愈;1例仅服1剂未见明显效果而改用西药,服药后症状反复,1月后再予上方3~4剂症状消失未再复发。3例服药4~6剂无效而改用他法。总有效率 90%以上。

4 讨论

尊麻疹中医称瘾疹,又名风疹块、风团或瘾痧。临床以身体瘙痒,搔之出现红斑隆起,形如豆瓣,成累成片,发无定处,忽隐忽现,退后不留痕迹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该病反复发作,部分患者经年难愈形成顽疾。其病机为风热毒邪侵袭肌腠,内人营血所致,颇似《金匮要略》阳毒病篇所描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升麻鳖甲汤主之”。

笔者对临床表现以面部及全身疹色红赤,伴剧痒、灼热、舌质红、脉浮数或滑数的患者,用升麻鳖甲汤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方中升麻辛甘微寒,入肺、脾、大肠、胃经,功能清热解毒、透疹,合甘草为君药。《本经》载:升麻解百毒·····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本草纲目》称升麻“消斑疹,行淤血·。”《本经》称甘草能“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金疮肿,解毒”;《汤液本草》谓其“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鳖甲入阴养血,兼能领邪外出,配当归以行血和阴为臣;蜀椒、雄黄辛散解毒而为佐使。综上,该方药仅六味,经配伍则具清热、解毒、散瘀之功。

用该方治疗荨麻疹,数日就能起效。方中雄黄、蜀椒药性燥烈,均有一定毒性,特别是雄黄,含硫化砷等化学成份,故剂量宜小且不能多服、久服,儿童、孕妇及年老体弱者当禁用本方。经文中有关“唾脓血'的描述,在临床上基本没见着,其理由:一是本方借用于治疗荨麻疹;二是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即使阳毒证患者也未必见到“唾脓血'的典型症状。

四川中医 2011年第29卷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