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588课:“徹(彻)”的字形里为啥有块“肉”

 三个小布丁 2022-06-29 发布于河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攴”部的一个汉字“徹”。“徹”在现代汉语简化为“彻”,“彻”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其详情如下:

徹(彻)。读chè。《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徹,通也。从彳,从攴,从育。[彳鬲攵],古文徹。”许慎认为徹是会意字,本义是通。会意字,我们要看一下字形演变:

(徹的字形演变)

徹的甲骨文字形,由一个“鬲”(代表釜或鬲)的形状和一只手的形象共同组成,会“吃完饭之后撤去釜鬲之意。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此从鬲从又,象手象鬲之形,盖食毕而徹去之。许书之徹从攴,殆从又之讹也。卒食之徹,乃本义。训通者,借义也。”也就是说,徹的本义是撤去;撤除;徹消。而许慎所说的“通也”是假借义,这里从“攴”,是“又”之讹。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徹》:“从育者,育从肉声,假育为肉也。从攴从育从彳,谓手持肉而他去也。”之所以“徹”字中间有个“育”,是因为育中的“肉”(月),这个字中的“彳”表示离开,“育”指肉,而“攴”是“又”的讹化,表示手。合起来表示手拿着肉离开,就是撤去。

(撤去防疫卡点)

为表述方便,以下用“徹”的简体“彻”。

先说“撤去”的本义。《左传·宣公十二年》:“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杜预注:“徹,去也。”诸侯相见,军队的守备也不加撤除,这就是警惕。《淮南子·主术》:“史书其过,宰彻其膳。”史官记载天子的过失,宰臣减少天子膳食以示思过。

再说许慎《说文》的“通;透”。《左传·成公十六年》:“潘尪(wāng)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潘尫的儿子党和养由基把皮甲重叠而射向它,穿透了七层。《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风雨彻旦,溪喧如雷。”“彻旦”,从早到晚一整天。也指通达;通晓。《国语·周语中》:“若本固而功成,施徧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不彻?”韦昭注:“彻,达也。” 如果基业稳固而政务成就,教化周遍而民众富足,就可以长久地保有百姓,还有什么事不通达呢?

在本义之外,“彻”还有很多用法:

(1)拆除;毁坏。《广雅·释诂一》:“彻,坏也。”《诗·小雅·十月之交》:“彻我墙屋。”拆我墙来毁我屋。

(拆除危建)

(2)清澈;透明。《晋书·卢循传》:“双眸冏彻,瞳子四转。”双眸炯炯,清澈透明,眼珠转动异常灵活。

(3)遍;满。《镜花缘》第一回:“紫气毫光,彻于天地。”又彻底;完全。《西游记》第二十二回:“你这弼马温,彻是个急猴子!”这个用法在现代汉语最为常用。

(4)尽;终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意)

(5)剥取。《诗·豳风·鸱鸮》:“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毛传:“彻,剥也。”剥取那桑皮桑根,将窗扇门户缚紧。

(6)周朝的田税制度。《广雅·释诂二》:“彻,税也。”《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盖乎?’”何晏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鲁哀公问有若说:“遇上闹饥荒的时候,国家的备用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彻法,只抽取十分之一的税呢?”《后汉书·陆康传》:“夫十一而税,周谓之彻。”这项税制到战国时期仍在通行,延续到汉代才取消。

(7)治。《诗·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毛传:“彻,治也。”勘察洼地垦深沟,开荒种粮治田畴。

(公刘像)

(8)遵循。《尔雅·释训》:“不彻,不道也。”郭璞注:“彻,亦道也。”《诗·小雅·十月之交》:“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天道无常难遵循,不敢效友苟偷安。

(9)列。《方言》卷三:“班,彻,列也。北燕曰班,东齐曰彻。”

(10)动;触动。《管子·弟子职》:“俯仰磬折,拼毋有彻。”在屋里要躬身进退,扫除时不要碰动其他东西。

(11)栅栏。《释名·释宫室》:“栅又谓之彻。”

(12)车迹。后作“辙”。《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彻迹。”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车的痕迹。

(石路上的古代车迹)

也指两轮之间的距离。《周礼·考工记·车人》:“彻广六尺,鬲长六尺。”贾公彦疏:“彻广六尺者,不与四马车八尺者同。”轨宽六尺,轭长六尺。

(古车各部分名称)

“彻”还是姓氏。《万姓统谱·屑韵》:“彻,元彻里,徐州人,曾祖太赤从太祖定中原,为马步军都元帅。”

“彻”的小篆写法如图:

(彻的小篆写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