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那不勒斯四部曲》:世界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人类的规律就是寻找规律

 揉揉人人 2022-06-29 发布于江苏

经过两周艰苦奋战,终于看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然后长舒一口气。

小说很好看,算是我看过的巨型长篇中为数不多的能一直吸引人看下去的那种。

一百万字的巨著,26.5h看完,前后跨越三周,终于在前两天收尾了。

看到最后一页,小说也在平淡中收尾,纵然中途有很多波澜起步,可人生总是始于平淡而终于平淡,我也能说一句,“值了”。

不能白看了,特留此篇,纪念这段难忘的“人生”。

内含轻微剧透,如果相信我可以直接去看了,不会后悔的。

最大的特色

我看此类国外严肃文学——尤其是意大利文学很少,谈不上有何独到见解,只能从一个素养不高的普通读者的视角,聊聊自己的发现,如果浅薄引人发笑,莫怪莫怪。

简单介绍一下,全书围绕主人公和她的闺蜜,以及十个左右的同龄人,以及背后的家庭,已经那不勒斯这个城市的故事,前后囊括了六十年的时光,涉及玩伴嬉戏、读书求学、打工创业、恋爱结婚、出轨离婚、写作出书、结社游行、怀孕生子、养育后代……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构成了那不勒斯一代人的缩写。

全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像一本小说,更像是一个普通人的自传。

首先,主人公第一人称讲故事的很常见,但代入感如此之深的好像不多。

第一本书,尤其是前半本,很多描写叙述很莫名其妙,让人摸不着头脑,直到大家上了学好像才好了一些,故事有些条理了,人物行动开始有逻辑了:青年时期沉溺与爱情要死要活,闺蜜难得一见的真情流露和主人公纠结拧巴的内心活动;成年时期面对伴侣的不满,追逐爱情不惜家庭破裂,创业艰难维持,写书一筹莫展;中年时期为孩子的生长环境和教育条件发愁,为孩子沉溺于爱情发愁;晚年时期……

看到后面我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会认为最开始很无厘头很没有逻辑,这是作者刻意塑造的状态,力求还原最真实的人生体验。

我个人对求学和恋爱感触最深,想必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有不同的偏重吧。

后视镜看容易破坏当下的氛围和所思所想,而这种实力才能保证最佳的「即时」体验,作者功力颇深,浑然天成,未见一丝一毫的刻意。

其次,本书不像小说还体现在,戏剧性的方式和别的小说不太一样。

一般来说,我这种老读者,除了推理小说,就算不能准确猜出结局,但对剧情走势也有几种粗略的把握。

但这本书给了我好多次惊喜了,剧情简直不能猜,一次次惊掉大牙。

一般小说喜欢留伏笔来个前后呼应以显示结构完整,看到伏笔我都会比较敏感;本书则不是,我认为是伏笔的地方很多都只是一闪而过再不提起,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乱挖坑,但这不就是人生吗?我们以为的关键时刻后面再看完全是小事,而一些被忽视的东西才决定了命运。

对此,作者在书中以主人公的口吻,做出了绝佳的解释:我的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那都是很糟糕的故事,这些书很糟糕是因为它们条理清楚,是用过于考究的语言写成的,因为我没办法模仿现实的凌乱、扭曲、不合逻辑和反美学。

前面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小说太考究,合理细致但不真实,现实世界就是纷纷扰扰错综复杂不和逻辑——本书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拟合显示,甚至可能是记录现实。

作者的名字和主人公一致,主人公也是靠出书为生,名噪一时,暗示本书的自传性质更多;文中也有主人公把现实写进书里引起争议的多处情节。

作者太想表现现实了,她成功了!

所以看完以后怅然若失,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呢?

不存在的主旨

一般来说作者会预设一个主旨,剧情为主旨服务,全书想要说明一些什么,并留有一个贯穿全书的线索显示手段精妙。

斯蒂芬金说过他会在初稿肆无忌惮地写,二稿考虑主旨和线索的问题。

可本书看下来,真的没有任何主旨,更没有线索,除了“真实的现实”以外。

表面上看,全书都是互相竞争互相扶持的闺蜜情;细想也不尽然,前两本书有主人公对闺蜜无限崇拜,字里行间也透露着闺蜜对主人公的羡慕;可后两本书闺蜜就明里暗里超越了主人公很多,只剩主人公一个人羡慕闺蜜了,这种闺蜜情更像是单方面的。

是 “读书改变命运”吗?开始看着闺蜜一步步堕落,有这样的想法,但随着主人公大学毕业衣锦还乡后,还是走了闺蜜惨痛的老路,甚至不知悔改,说是“读书改变不了命运”更合适些。

是“学习改变命运”吗?闺蜜虽然没读书,但一直保持学习,主人公虽然在读书,学习稍差一筹;二人都有从学习中获益匪浅,但人生的主旋律还是感情受挫,让人唏嘘。

是“人会变成自己讨厌的父母”吗?主人公慢慢变成了母亲一瘸一拐的样子,被闺蜜点破后就消失了;闺蜜有点像另一个神经病阿姨,到最后也没交代;身边的小伙伴们少数像父母,多数就是他们自己。

是“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和压迫”吗?长辈父母之间的不平等和暴力,一定程度上传递到了这一辈人,但在这辈人视角看多数是痛苦的回忆,但不至于变成悲剧的源泉。

是“沉溺爱情毁灭人生”吗?二人都因为爱情失去一切,又因为努力收获更多,这件事在她们的孩子身上也有体现;但同辈的其他人都没有这样,闺蜜彻底不信任爱情,而主人公即使到最后还对人渣抱有幻想。

是“婚姻的枷锁”吗?二人都被婚姻折磨致死,当时不能离婚,最后只能和爱的人“非法同居”;但到最后主人公的爱人在伤害她,闺蜜在伤害自己的爱人,婚姻不是问题,爱情才是。

是“远看很好的人,近看都是满目疮痍”吗?闺蜜的完美未婚夫、主人公的真爱、还有很多远看斯斯文文彬彬有礼的人,爱上以后才发现问题很多,甚至是个人渣;可也存在一些人,忠诚、可信,直到最后。

是“看起来很好的事,都会事与愿违”吗?很多事情,闺蜜嫁给真爱、闺蜜设计鞋子、主人公出书、主人公嫁人、陷入爱情……很多事情都是当时觉得好,事后看未必是好事;也还有很多事,闺蜜分居、闺蜜香肠厂打工、主人公离婚、主人公遭背叛……当时看毫无希望,但也硬生生从深渊中找到一条小径爬了出来;可能这就是“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吧。

……

全书看来,我是找不到什么可以贯穿全书的线索,只感觉人生之复杂混乱,是小说没有办法描绘的。

唯一的规律是没有规律

很多支离破碎、重要但不够核心的情节,都在告诉我们,混乱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秩序只是人为提炼出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

闺蜜深受一种情绪的折磨,就是想要从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找出规律,利用它,实践它;可最终发现唯一的规律是没有规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一切看起来坚不可摧的东西,下一秒就可能支离破碎。

闺蜜是一个比较偏执的人,害怕一切未知,喜欢掌控一切,对自己没有办法掌控的东西会感受到心底而来的恐惧。

所以闺蜜表现为一言不合就发疯,精神不太稳定,始终在天才和疯子之间摇摆,创办企业养育孩子都很好,但最终消失。

主人公拥有极其强大的接受能力,天赋有限但愿意努力,面对剧变可以在最短时间接受最差的结果。

所以主人公表现为一个稍显迟钝但一点点进步的人,最终从一个穷姑娘变成大作者,获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两位都是“天才女友”,一个天生聪明,一个天生努力天生努力,哪一个更好呢?

(这真的是一个很棒的话题)

我更喜欢后者。

最后

我愿意相信作者并没有有意设置主旨,我也更愿意将本书是为自传而非小说。

前面的内容可以理解为是我“人为提炼出的、帮助理解世界的”规律。

世界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

人类的规律就是寻找规律。

无论适用范围多么受限,无论有效期多么短暂,无论多么容易被替代被打破,我们都会为找到规律而欣喜不已。

两位都是规律的寻找者,一个擅于发现而不擅接受,是天赋异禀的人,一个不擅发现而擅于接受,勤勤恳恳的人,人类就是在这两种人的互相配合下,完成了螺旋式的无限进步。

而这,就是好奇心的全部。

完!

我是揉揉人人,这是我的第349次成文,是他又一小部分平凡而无聊的人生,也是他又一点小小的进步。

欢迎来公众号“揉揉人人”找我玩。

感谢阅读,感谢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