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记忆:南方“龙窑”为中国陶瓷祖窑?七年前的大胆猜想!!!

 鹭客社 2022-06-29 发布于福建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永春介福东月窑

今天看到《福建日报》发了一篇名为《中国最早的龙窑、原始瓷器在何处?》的人文探索类文章。忽然想起,早在2015年7月,我就在《鹭客社》发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名为《戴云山探秘:长兮龙窑》(曾三次修订)。日报文章与我的观点基本一致。差别在于论据方面我主要举环戴云山地区的例子,日报文章则举全福建的例子,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如果我是专职人文写作者,类似日报这样的文章,可能早在七年前,就写出来了。我们知道,全球最古老的陶片(距今两万多年)被发现于南方的江西,加之日报文章中写到了4000年前的“龙窑之祖”猫耳山窑址群,这两个论据刚好可以用来补充证明我之前提出的猜想:“龙窑为百越人生产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的窑式,是中国陶瓷业的【祖窑】”。很多年前,在业余研究南方的百越历史时,我就曾怀疑中国文明的核心元素中有南方基因。从稻作考古的逐步深入到三星堆遗址的陆续发掘,这种怀疑似乎正从猜想渐渐成为现实。



戴云山探秘:长兮龙窑

除了干栏与廊桥,戴云山地区还有什么可能与百越传统有关的风物呢?我不由想起了陶瓷,不可能不想起陶瓷。作为中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是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齐名的中国瓷都,具有极为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仅仅德化一地,已发现多达二百多处的古窑址。或许是德化的陶瓷生产太过突出了,掩盖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在德化以外的戴云山地区,或称环戴云山地区,同样具有悠久的陶瓷生产传统,同样发现了大量的古窑址。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提到过,环戴云山地区在唐代后期,才开始具有实质意义且较大规模的汉人移民。

现在发现的戴云山古窑址,也大多处于唐宋时期。这给人一种错觉,戴云山地区的陶瓷生产是汉人带来的先进技术。真相到底为何呢?自唐宋以来的戴云山地区陶瓷业,究竟是如何生产的?一种叫龙窑的奇特窑式,进入了我的视线。

什么是龙窑呢?据称:“龙窑又名蛇窑、长窑,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龙窑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明清之前,龙窑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南方地区广泛分布。目前,国内最大的龙窑被发现在江西赣州七里镇,这座宋代的特大龙窑:“窑距最宽、重修次数最多、烧造持续时间最长,是龙窑史上的一大奇迹,且其遗址一下子挖出了三条,最大的一条叫周屋坞龙窑,其窑壁最高处居然达到3.6米,窑身最宽达到4.6米以上”。这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龙窑王”。周屋坞龙窑遗址与戴云山并不遥远。就德化而言,还保留着四座龙窑。此类窑式并非源自北方。正如南方巢居与北方穴居的区别,龙窑是南方焙烧陶瓷的主要窑式,馒头型或者马蹄型圆窑是北方的主要窑式。清华大学陶瓷系副教授邱耿钰认为两种窑式的不同与它们所使用的燃料有关,北方以煤为主要燃料,使用圆窑比较方便,南方窑烧木材较多,木材在燃烧时的火焰比煤长,更适合烧龙窑。南方举目可见的坡地地貌和大量的木柴提供了龙窑最为基本的烧制条件。

龙窑会不会是北方人南下后的创造?2015年12月,戴云山地区一处古窑址的发掘,使北方或北方人起源说彻底被否定,证实了龙窑是南方人(主要是百越族)的传统窑式。考古学家在位于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人称“苦寨坑”的山坡上,发现了夏商时期的原始瓷窑址,经过发掘、整理及碳14年代测定,该窑址年代在距今3400-3800多年的夏朝中期到商代中期。可以确定苦寨坑古窑址是全国最早使用龙窑烧制原始瓷器的遗址(根据福建日报文章,已发现的最早的龙窑遗址为4000多年前的闽北浦城猫耳山遗址,烧制的是黑衣陶)。此发现将中国烧制原始青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多年。这是目前发现的全国最早的原始青瓷窑址,被列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因为苦寨坑古龙窑遗址,戴云山地区龙窑生产的历史一下子被推进3000年左右,远远突破了原来的唐代后期的判断。这等于彻底否定了汉人南下创造的可能性。史前学者都知道,印纹硬陶是先秦时代中国东南区百越人的陶器类型,苦寨坑古窑址除了证实龙窑为百越人生产印纹硬陶的窑式,还证实了龙窑为百越人生产原始青瓷的窑式。龙窑经过漫长的发展后,于东汉时期,烧制出中国最早的青瓷。这种青瓷窑式被称为越窑。越窑持续存在了一千多年,一直到南宋初年才停烧,在中国窑系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从这个方面讲,产量巨大、历史久远的龙窑或许可以说是中国陶瓷业的“祖窑”。今天,烧制青瓷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窑炉,使用三千多年的龙窑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类似“苦寨坑”窑址的龙窑,在浙江和江西等地都有发现,特别是浙江北部,更拥有自商周到唐宋到明清的连续性遗址链,所有的遗址都是风格一致的。由于浙江与江西都靠近中原,无法完全排除这些地区的龙窑由北方在商周时代传入的可能。

戴云山地区则不一样。因为夏商周时期,戴云山地区只有古闽人在活动,中原人远在重峦叠嶂之外。正因为古闽人之间彼此隔绝,分化成诸多部落联盟,所以才有七闽的说法。“苦寨坑”夏商古龙窑遗址,有力的证明了,包括德化、永春、安溪等县在内的环戴云山地区,从夏商周至今天,与浙北一样,一直存在着极为发达的传统陶瓷制造业,这种陶瓷生产从来没有停息过,或许,从更早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想到这里,我的思绪忽然变得空阔起来。戴云山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不仅催生了干栏与廊桥的人文景观,还孕育着土、火、木三者合一的绝唱——陶瓷。本来,这个地区,就盛产陶瓷业所需要的瓷土。我想,如果戴云山木制的干栏与廊桥能像陶瓷一样经受得住几千年的风雨摧残,今天的戴云山地区一定是另外一番景象。如今,这些居住在环戴云山地区的古闽人已不知所踪,但他们遗留下来的古民居范式、古桥梁范式及古陶瓷窑式,还在山的高处坚守着,低吟着,成为环戴云山地区富有韵味的三绝唱。

初稿写于2015年7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