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小说为什么没有画面感?丨专家论文带读

 一蓑烟雨衽平生 2022-06-29 发布于山东

专家论文带读 系列  第6期

论文来源:

周冰.网络小说叙事的图像化倾向[J].中国文学批评,2021(02):90-99+159.

匡磊.写作必修课:增强文字的画面感[J].新闻与写作,2022(02):110-112.

高端的画面感,往往只需要用最朴素的文字来营造~

今天小鹤便分享一些能立竿见影提升画面感的小技巧~

让你的小说令读者老爷们沉浸~

图片

一、直观式的叙事视觉化

网络小说的语言叙述一般不会像传统小说那样,特别看重语象带来的联想效应,而是着力用语言进行人物造型、空间造型、行动造型等,把经验世界的视觉形象转换为语言文字符号,进而直呈或还原为如在眼前的实际画面。

大多数网络小说追求的是语言的镜头感、现场感和画面感,要求用直观化手法进行具体性地描摹,即时性地展示,以便跨媒介叙事。

例如,爱潜水的乌贼的《诡秘之主》开篇:

视线先是模糊,继而蒙上了淡淡的绯红,目光所及,周明瑞看见面前是一张原木色泽的书桌,正中央放着一本摊开的笔记,纸张粗糙而泛黄,抬头用奇怪的字母文字书写着一句话语,墨迹深黑,醒目欲滴。

笔记本左侧靠桌子边缘,有一叠整整齐齐的书册,大概七八本的样子,它们右手边的墙上镶嵌着灰白色的管道和与管道连通的壁灯。

这盏灯很有西方古典风味,约成年人半个脑袋大小,内层是透明的玻璃,外面用黑色金属围出了栅格。

熄灭的壁灯的斜下方,一个黑色墨水瓶笼罩着淡红色的光华,表面的浮凸构成了模糊的天使图案。

墨水瓶之前,笔记本右侧,一根肚腹圆润的深色钢笔静静安放,笔尖闪烁着微光,笔帽搁于一把泛着黄铜色泽的左轮手枪旁边。

小说此处呈现的是周明瑞穿越异界醒来的“视点”。作者大大充分运用影视的镜头技法,使主角的“视线”平面性地由近及远,将注视点进行分段罗列,终至叙事的关键物手枪。

这段叙述看似烦琐,但却将影视中的人物注视点、摄影机机位、画面、画面背后的人物注视等统摄在一起,从而对主角周边场景进行“全息性”展示与造型,在拟真环境、形象刻画中,强化叙事的氛围与代入感。

图片

二、用感官体验,打开文字的“元宇宙”

文字怎样才能让人见字如画、身临其境?

一个办法就是变成他的眼睛、鼻子、耳朵,化作他的五感七情六欲,仿佛置身现场一般,不仅可以看到,还能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

图片

以描写福建美食“沙蛤”为例,百科中的介绍是这样的:“肉质细嫩,味鲜美,可鲜食”。

但这样的表达可以用来描写所有美味的肉类,很难激发人的食欲。

而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的描写:

“所谓'西施舌’者,状其形也,白而洁(视觉),光而滑(触觉),入口咂之,俨然美妇之舌(味觉)。”(沙蛤古名为“西施舌”)

这种诉诸人的感官体验的描写,单看文字,口水就已经要出来了。

不仅是美食,其他一切关于体验的描写,都可以借助感官的力量。

图片

再举些栗子~

描写下大雨的场景,如果写:“窗外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就很难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同样是描写大雨,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却通过细腻的视觉与听觉刻画,收获了历代文人的赞誉: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钱钟书读后赞叹不已,称其描写画面,眼明手快,如摄影一般,可以捕捉事物的瞬间之美。

而钱钟书在《围城》里描写的大雨则是把视觉感官发挥到了极致:

“这雨愈下愈老成,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的小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长了毛。”

Ps:因此在文字中加入感官体验,可以增加具体的、有着高执行度的代入感,使画面感满满的情节,如电影放映般呈现在读者脑海中。

三、用细节代替结论

写作最好不要直接告诉读者结论,而应是带着读者探索过程,用丰富的细节引导读者自己发现结论。

图片

例如,《肠子》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曾分享他的写作经验:

从现在起你不能用“想”一类的词,如“觉得”“认为”。

你不能写:“肯尼觉得莫妮卡也许不喜欢他夜里外出......”

你要写:“有些早晨,肯尼在外面待得很晚,错过最后一班公交,直到他不得不搭便车或付钱搭出租,然后回到家发现莫妮卡在装睡,因为她从不如此安静地睡着,那些早晨,她只会把自己那杯咖啡放进微波炉里。从没有他的。”

简单来讲就是不抄近路,必须用具体的细节,让读者自行捕捉信息并得出结论,才能使文字充满画面感。

图片

再比如,描写女主“性格刚强坚韧”,如果写“她内心坚强,即使身处世俗逆境,却依然从容体面”,读者眼前可能很难浮现一个具体可感的女主形象。 

而小说《司藤》的作者尾鱼是这样描述女主的:

“膝盖不软,头颅很硬,永远不狼狈,穿最破烂的衣服,也不忘仪态端方,即便被打落谷底,也会对着镜子,细细描眉。”

作者没有直接说女主“体面坚强”,而是用细节描写展现出一个又美又飒的的大女主形象,这就是所谓的“呈现”而非“讲述”你的故事。

Ps:想要用文字制造画面,需要用肉眼可见的细节——动作、神态、声音、气味等,让人即读即感知,给予读者具象化的指引。

四、把图片.jpg 变动画.avi

如何把文字变成图画?使用“动”起来的比喻。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平原上坐落着一座座天然气加工厂,看上去如同银色的蜘蛛。”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画面有了,但却还是静态的。

如果改为:“一座座天然气加工厂如同银色的蜘蛛蹲伏在平原上。”加入一个和喻体属性相关的动词“蹲伏”,动画感立刻扑面而来,如同变成了视频格式的avi文件。

图片

这种“比喻+喻体相关动词”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让本体具有喻体的形象,还赋予其喻体的动态属性,呈现出电影画面般的表达效果。

再例如,苏童《妻妾成群》:

“颂莲的心里很潮湿,一种陌生的欲望像风一样灌进身体。”

将欲望比作一阵风“灌”进身体,把欲望从无到有,陡然迷住心智的过程展现得生动可见。

Ps:比喻+喻体相关动词,将图片描绘动起来!

五、利用修辞手法:比拟

众所周知,方文山是非常优秀的歌词作者,他最擅长的写作技巧就是比拟了。

例如,《青花瓷》中一句歌词: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通常只有人才会“等”人或者事物,这里的天空却在“等”烟雨,天空被赋予人的特点,仿佛有了情感。

再看看《东风破》中: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同样采取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无形的人生拟作一壶难以喝下的酒,四处漂泊,无法安定。

图片

“比拟”指把甲物当做乙物来描述,通过彼此相通的特点建立连接,然后经过属性转移和创造性想象,让表达变得更富有表现力,具体包括拟人和拟物。

“比拟”手法能够让抽象事物变得形象生动,尤其是结合了动词的比拟,让文字极具张力且有画面感知。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衔”与“吞”都是动词,是表示人或动物的动作,文中将“洞庭湖”比拟为动物,用口“衔”住巍巍群山,吞吐滚滚长江,可见洞庭湖之阔大,一种“航拍中国”式的恢弘画面呼之欲出。

Ps:以“比拟”之美展现神形毕现,使其描摹出电影一样的画面,传达出人的气质和来自内心的震颤。

六、为文字插上想象力的翅膀:通感

将“借助感官”和“动态化比喻/比拟”的表达方式结合使用,可以实现更好的文字“视觉化”效果。

这种打通五感+动态修辞的描写方式,便是“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打通 ,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互相沟通,借想象引起感觉转移,所谓“以感觉写感觉”)。

打通感官,能让描写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加之动态的比喻和比拟,让表达兼具画面感的同时,又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想象。

图片

以描写“漫天繁星”为例,苏轼少年时期的作品《夜行观星》中有一句:

“小星闹若沸”。

句诗首先通过感官转移,用听觉写视觉,小星星像是沸腾喧闹(听觉),同时也运用动态的“比拟”,将星星拟作人一般吵闹。通过这种奇妙的想象,把漫天繁星闪亮亮的景象描绘得惟妙惟肖。

覃子豪《追求》中描写海上落日:

“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

用听觉(感叹)来描写视觉(落日),运用动态的比喻把落日比作英雄的感叹,将这种景象渲染出了英雄迟暮一般的壮烈氛围,如电影镜头一般极富情绪感染力。

Ps:人的感官从来不是孤立的,因此在表达感受时,单一直白的叙述常常捉襟见肘,试着用通感打破感官之间的界限,会给人更丰沛的阅读体验。

图片

结尾来个小总结~

本期探讨了如何利用文字刻画画面和几种修辞方法来提升小说画面感的小技巧:

网络小说要用更直观式的图像叙事来营造画面感;

“感官体验”和“细节表达”可以让文字描述的“颗粒度”更为具象可感;

“动态化的比喻和比拟”可以让静态的画面变得更加动感和生命力;

结合了感官与动态比附的“通感”,则可以为文字插上想象力的翅膀,让读者更细腻地感知画面背后蕴藏的基调和情绪。

希望今天分享的内容,可以让你的文字拥有视频一般的效果,拉满小说的沉浸度与代入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