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上海高三二模宝山区作文“消费是享受人生”审题构思详解

 魔都作文课堂 2022-06-29 发布于上海
原题如下:
一位女生买了个名牌包,说:我这是享受人生。一位男生考上大学后订了机票去旅游,说:我要享受人生。一位家长买了一箱书和一沓电影票,说:孩子考上大学了,我有时间享受了!类似的例子很多,许多人认为“消费是享受人生”。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审题篇
本题也是模仿了2022年春考作文的形式,枚举三个事例,购买名牌包,购买旅游服务,购买书籍和电影票,最后提出观点:“消费是享受人生”。材料表达很明确,但涉及了一些社会学的内容,亮亮老师认为,要写出具体的观点,对考生来说并不容易。
本题信息
话题:消费是享受人生
审题难度:★☆☆☆☆
构思难度:★★★★☆
素材难度:★★★★☆
构思篇
“消费是享受人生”,这是消费主义的观点。分析这种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现象,亮亮老师认为,不妨从材料中列举的三个事例去深入探讨。
在第一个事例中,购买名牌包并非是看重其使用价值,而是注重商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即对这些商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品位等社会涵义。
第二个事例中购买旅游服务和第三个事例中购买电影票去看电影有类似之处,购买的其实是一种心理体验的消费,当然购买书籍也属于这类消费。在这当中,消费的对象不单单是美景和影片本身,还有旅途中住宿的酒店和欣赏电影的影院,酒店与影院的氛围和档次也是消费的内容。
不管是购买名牌包,购买旅游服务,还是购买书籍和电影票,都彰显出了当下社会的最大特点——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人们不再把注意力放在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上,而转移到了对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上。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学家鲍德里亚认为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表面上看起来琳琅满目的商品,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体系”。因而消费主义盛行的根本原因就是当下的符号化消费。
理性地说,符号化消费是优点的。在客观上确实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人们追求文明、张扬个性的表现。但是由于消费对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使人们对消费对象从过去意义上的满足需要的消费转变为消费欲望的消费。这些高层次和多样性的需求将会引导企业去制造销售一些带有特定意义的符号产品,使消费者为满足需求而投资,这些与购买能力相匹配的消费行为无疑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会推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然而,符号化消费的泛滥带来了更严重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消费和道德伦理,使人们的消费变得无法满足。
第一,符号化消费为人们创造了一种“虚假的需要”,即人们对物品符号的需要。
消费社会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符号世界,它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人类的消费需要。这种需要反客为主,施于个人,否定了真正的需要。按照古典经济学的生产逻辑,随着生产的不断增长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需求———对物的需求,即对使用价值的需求,是能够满足的。但是消费却是永无止境的,是永远不能被满足的,因为物品变成了符号,符号的意指、编码是无限的。消费的需求并不是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并不是从个人内心产生的愿望,并在这种自然愿望的驱动下购买消费商品。消费的需求演变成为,在符号物品的等级划分中,人人都致力于符号物品的等级追求,并在物品符号中相互攀比,通过外在符号差异的刺激而产生需要。如此一来,内在的、真实的、自然的需求与外在的、生成的需求发生了割裂,这种割裂有时甚至使内外需求完全对立。当内外需求完全对立时,内在需求往往会服从外在需求,甚至很多时候仅仅有外在需求存在。例如,多年前,许嵩有一首《素颜》,火遍了大江南北,当时还有不少人在争论到底是素颜好,还是美容好,但是现在恐怕没有人会支持素颜了。尽管每个人都知道美容手术对身体是有害的,也知道有很大风险,甚至有人因此而落下了病根,甚至残疾,但人们依然对美容手术充满了热情。这完全是为了外在需求,没有自然的、内在的需求。

第二,消费符号充斥了生活空间,歪曲了消费的目的,对消费文化的扩张大开“方便之门”。
从传统意义来说,消费指的就是物品的消费,即使用价值的消费,仍然停留在功能性的层面上。比如,买衣服是穿的,买面包是吃的,买香烟是抽的,买车是开的……购买的是物品,消费的是使用价值,在这种状态下,主要是人和物产生了关系。而在消费文化中,消费主要是人和符号产生关系,即便是平凡的日常消费品也与奢侈、另类、浪漫、时尚、品味等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而商品原来的用途或功能则越来越难以解码出来。在“魅力符号”的渲染下,消费者的购物活动逐步失去了物质意义,而演变为一种象征仪式。消费由手段变成了人生目的,由理性变成非理性,于是享受人生等同于消费。有些奢望豪华而收入不济的人,盲目追风,过分攀比,陷入符号化消费的泥沼之中,结果债台高筑,甚至身陷囹圄,从“校园贷”的出现可窥一斑。
第三,符号化的消费的盛行导致消费至上主义,消解了高尚的人文精神。
商品符号过多地强调虚荣和差异,导致了感性消费的虚假繁荣,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感性上的需要和欲望。需要是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有物质层面的需求,又有精神层面的需求,是自然的、内在的、真实的需求。而欲望是一种虚假的需求,是完全建立在享受主义基础上的,它和人类的生存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是人们自己制造的一个永远无法满足的需求的“黑洞”、需求的幻影。在媒介的共谋下,人们无意识地、不断地走向这个幻影。符号构筑的传播场域,以其强大的控制力,通过金钱文化,不断控制媒介、厂商和市场,以煽情和夸张的方式给人们以感官上的刺激,然而不留下任何思想和启示,更谈不上哲理和沉思。同时,符号世界的喧嚣与人文精神的沉寂,使现代社会中人类灵魂的麻木、个性的乖张暴戾、人际关系的淡漠已渐成常态。比如,11月11日,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是淘宝从2008年通过各种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继而打造起来的购物节。人们在这天疯狂消费之后,可能面对高额的账单而唏嘘不已,甚至因为冲动消费而痛心“剁手”。但没有多少人知道,11月11日有一个更加令人哀伤的意义。这一天也是孔墓遇劫的日子。1966年11月11日,红卫兵们开始了近一个月的挖坟行动。孔子第76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的尸体被拖出来。当时,孔令贻去世已47年,尸体虽未腐败,但被挖出来后,迅速氧化变黑……
第四,符号化消费所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道德危机。
以制造消费、诱导消费的大众传媒决定了它提供的往往并非信息,而是信息泡沫。比如,有一些广告符号在价值取向上把女性当成了男性的玩偶和附属品,女性被暗示成了一个个“性符号”。如一个女人做暧昧的S 型,被一个所谓的“成功”男士抱起,其打出的广告语:“成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些劣质广告符号的滥用的直接结果就是“灵魂裸露”与“耗尽”,使消费社会的性别歧视、性侵犯、暴力犯罪日益增多,侵袭着真善美的价值体系,导致传统伦理道德遭受到极大破坏,受众的价值判断发生扭曲。然而,这些广告所展示的劣质消费符号却得到了消费社会的同情甚至赞赏,被不断赋予消费主义文化内涵。同时,一些媒体在金钱诱惑下,丧失了社会良心,为媚俗的符号提供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成为社会价值的误导器,与其作为社会公器所承担的职责格格不入。
最后,亮亮老师要强调的是,虽然当下的社会消费主义盛行,但我们依然可以保有一份理智,警惕和控制符号化消费,而不是被动地沉溺于其中。M·沙邦·戴尔马有句名言:“重要的是要给消费社会额外附加一个灵魂以把握它。”
亮亮老师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